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19詞典 1分類詞匯 118
《漢語大詞典》:縱理入口(縱理入口)
舊時相術(shù)家稱人面部鼻端兩旁之肌膚縱紋銜接口邊為“縱理入口”,認為是餓死之相。 漢 王充 論衡·骨相:“ 許負 指其( 周亞夫 )口,有縱理入口,曰:‘此餓死法也?!?span id="ckoaryz" class="book">《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少年時,貧落未遇。有人相他縱理入口,法當餓死。”
《國語辭典》:默?。瑒。 ?span id="3lsf6do" class='label'>拼音:mò jù
專賴手勢、身體動作、面部表情而不用唱白的戲劇。也稱為「啞劇」。
《國語辭典》:裝鬼臉(裝鬼臉)  拼音:zhuāng guǐ liǎn
面部故意做出滑稽的表情,以表示譏誚揶揄?!镀窖齻鳌返诎嘶兀骸该勘榛貋恚娚澈笞鍪謩菅b鬼臉,慈長老只做不知?!?/div>
《國語辭典》:豐上銳下(豐上銳下)  拼音:fēng shàng ruì xià
面部上廣而下削?!哆|史。卷一。太祖本紀上》:「既長,身長九尺,豐上銳下,目光射人,關(guān)弓三百斤。」
《漢語大詞典》:發(fā)頤(發(fā)頤)
病名。發(fā)于面部的一種腫痛。《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發(fā)頤》:“發(fā)頤腫痛結(jié)核般,經(jīng)屬陽明身熱寒,傷寒疹毒汗失表,腫至咽喉調(diào)治難。”注:“此証又名汗毒,發(fā)於頤頷之間,屬足陽明胃經(jīng)。初起身發(fā)寒熱,腫如結(jié)核,微熱微痛,漸腫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傷寒發(fā)汗未盡,或疹形未透,壅積而成。”《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保安萬靈丹》:“此方治癰疽疔毒,對口發(fā)頤。”
《國語辭典》:防毒面具  拼音:fáng dú miàn jù
防止被毒氣傷害所使用的面具。常用于礦場、工廠或戰(zhàn)場,為防護面具之一,參見「防護面具」條。
《漢語大詞典》:怪樣
面部或雙唇的扭動,尤指嘲弄的鬼臉或嘲笑的怪相。例如:看著這些淘氣的孩子對我們出怪樣。
《國語辭典》:黑猩猩  拼音:hēi xīng xīng
動物名。屬哺乳類猩猩科。產(chǎn)于非洲。高可達一百五十公分,毛黑色,面部黑褐色,眉骨高,上下頜特別長,鼻小而扁,無尾,軀體強壯。喜群居,以果實、小鳥、昆蟲為食。是與人類最相似的高等動物。
《國語辭典》:脖頸兒(脖頸兒)  拼音:bó gěng ér
脖子的后面部分。也稱為「脖頸子」。
《漢語大詞典》:沈著臉(沈著臉)
亦作“沉著臉”。 謂面部表情不愉快。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玉圃 惱了,沉著臉道:‘你原來是上不的臺盤的人!’”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只見他沉著臉,垂著眼皮兒,閉著嘴,從鼻子里嗯了一聲?!?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她奇怪地回過頭去一看, 朱瑞芳 沉著臉,冷冰冰地問道:‘到啥地方去?’”
《國語辭典》:痤瘡(痤瘡)  拼音:cuó chuāng
一種青春期男女易患的皮膚病,常在皮膚上發(fā)生小痘或黑頭。本病因皮脂腺過度分泌、毛囊角質(zhì)異化、細菌增生所致起的毛囊發(fā)炎現(xiàn)象。也稱為「青春痘」。
《國語辭典》:皰疹  拼音:pào zhěn
病名。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皮膚病。癥狀是在皮膚上出現(xiàn)群聚性水泡。可分為單純皰疹與帶狀皰疹。如:「口唇皰疹」、「陰部皰疹」。
《國語辭典》:濕疹(溼疹)  拼音:shī zhěn
皮膚上出現(xiàn)水泡、鱗屑、結(jié)痂、局部發(fā)癢及燒灼感的一種炎癥病變。
《漢語大詞典》:神眉鬼眼
形容面部裝出怪模樣。 老舍 《趙子曰》第九:“‘不!我趕緊回學校去作成我的《觀劇雜感》呢!再見,赤色的 老趙 !’ 周少濂 把八卦帽戴上,神眉鬼眼的往外走。”
分類:面部模樣
《漢語大詞典》:肉贅(肉贅)
即疣。一種皮膚病。多長在面部、頭部或手背等處。癥狀是皮膚上出現(xiàn)和正常的皮膚顏色相同的或黃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俗稱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