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蜼彝(蜼彞)  拼音:lěi yí
一種彝器??田椨形V形的器具,古代多用于祭祀?!吨芏Y。春官宗伯。司尊彝》:「凡四時之間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div>
《漢語大詞典》:禹鼎
(1).傳說 夏禹 以九牧之金鑄鼎,上鑄萬物,使民知何物為善,何物為惡。左傳·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明 沈德符 野獲編·釋道·毀皇姑寺:“觀 世宗 屢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 禹 鼎 秦 鏡?!?清 趙翼 《題稚存萬里荷戈集》詩:“即今一卷《荷戈》詩,己如 禹 鼎鑄魅魑?!?清 何世麟 《感賦》詩:“ 越 裳依舊防 倭 寇, 禹 鼎何時鑄 漢 奸。”
(2).即九鼎。傳說 禹 鑄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國家領土、政權。 陳毅 《贛南游擊詞》:“賊子引狼輸 禹 鼎,大軍抗 日 渡 金沙 ?!?br />(3). 西周 晚期青銅器。 宋 代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等書著錄,稱為“穆公鼎”。銘文二○五字,記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車百輛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隨 周 王作戰(zhàn),俘獲 鄂侯 事。1942年 陜西 岐山 又出一鼎,與 宋 代著錄相同,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國語辭典》:夔紋(夔紋)  拼音:kuí wén
一種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的青銅器紋飾。夔是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有的夔紋已發(fā)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
《國語辭典》:陶范(陶笵)  拼音:táo fàn
鑄造青銅器的陶質模型。一般由外范、內范所組成。外范按照器物的外形制造,內范是比外范較小的范心。內外范之間容受銅液。范上雕鏤紋飾、銘文。
《國語辭典》:弦紋(弦紋)  拼音:xián wén
一種青銅器上的紋飾?;雍唵?,紋形為凸起的橫線,約為一道或三道。盛行于商代和周代。
《漢語大詞典》:亞形(亞形)
指古青銅器上的“亞”字形飾紋。 宋 張掄 《紹興內府古器評·商父乙觚》:“凡器之有亞形者,皆為廟器,蓋亞形所以象廟室耳。”按,“亞”為族徽。
《國語辭典》:饕餮紋(饕餮紋)  拼音:tāo tiè wén
一種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兇獸──饕餮的面形。其特徵是僅雕有動物的顏面,圓眼突出,常以浮雕出的扉棱為顏面的鼻,并作卷曲的眉和耳。多襯以云雷紋。西周后期以后逐漸失去主題紋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或器足的紋飾。也稱為「獸面紋」。
《國語辭典》:象紋(象紋)  拼音:xiàng wén
一種裝飾在青銅器上的紋飾。表現象的形態(tài)和長鼻特徵的圖案。盛行在商至西周時代,到春秋戰(zhàn)國時,亦見有單以象頭、象鼻為圖案的象紋。
《國語辭典》:撥蠟法(撥蠟法)  拼音:bō là fǎ
脫蠟灌鑄青銅器的方法。利用蠟的可塑性及加熱溶解的特性,先鑄造蠟塑模型,再將蠟模以黏土或沙覆蓋,制成鑄模,留下澆口及出氣孔。加熱時,蠟模熔化而流出。再將銅液注入,冷卻后,敲開鑄模,取出鑄品,加以整修,即得與蠟塑模型相同的青銅器。見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鐘??鼎器辨》。也稱為「脫蠟灌鑄法」、「脫蠟法」。
《漢語大詞典》:云雷紋(雲雷紋)
殷 周 青銅器上的紋飾之一。大都是連續(xù)的回旋狀線條。一般稱圓形的為云紋,方形的為雷紋。多用作地紋,以襯托主題紋飾。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jié):“﹝ 商 代青銅器﹞花紋多富麗繁縟,有饕餮紋,夔紋,蟬紋,云雷紋,蟠龍紋等形式?!?/div>
《國語辭典》:蟬紋(蟬紋)  拼音:chán wén
雕鏤在器物之上的蟬形紋飾。多見于青銅器,圖案多呈三角形,四周常襯以云雷紋。
《國語辭典》:毛公鼎  拼音:máo gōng dǐng
西周宣王時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銘文計有四百九十七字,是現存青銅器中,文字記載最長的?,F藏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語辭典》:李峪風格(李峪風格)  拼音:lǐ yù fēng gé
春秋晚期一種青銅器風格。于山西渾源縣李峪村出土。其特色為華美精細,器上具有纏結的各式圖案及浮雕。代表作品有〈鳥獸龍紋壺〉、〈雙蟠夔紋鑒〉等。
《國語辭典》:三代吉金文存  拼音:sān dài jí jīn wén cún
書名。羅振玉編,二十卷。著錄傳世的殷、周青銅器銘文拓本四千八百三十一器,從食器到兵器,分類按字數多少排列。蒐集頗富,只集拓本,并無釋文。
《國語辭典》:宜侯夨簋  拼音:yí hóu zè guǐ
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丹徒煙墩山出土。四耳,高圈足,腹部飾有圓渦紋,圈足飾有夔紋。腹內壁有一百二十六字的銘文,記載周康王封夨為宜侯,賜其器物、土地等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