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唐詩》收《徹云澗》詩1首,小傳云:“字思叟,號南湖,莆田(今屬福建)人。太府卿?!卑础?a target='_blank'>莆陽比事》卷一、卷七,光緒《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二一載其事跡:鄭露,一作鄭褒,字恩叟,其先世自滎陽(今屬河南)入閩。南朝陳時,與其二弟自永泰(今屬福建)徙居莆田。筑書堂以修儒業(yè),時稱南湖三先生。陳武帝永定二年(558),獻其所居為金仙院。卒年不詳?!?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收。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陳莆田人,字恩叟。其先本滎陽人,過莆田,愛其風(fēng)土,乃遷居于南山。與弟莊、淑構(gòu)書堂于其間,修儒業(yè),稱南湖三先生。興學(xué)設(shè)教。一說,入隋官至太府卿。
人物簡介
【生卒】:1071—1128 【介紹】: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說姓彭,號覺范,后改名德洪。入清涼寺為僧。以醫(yī)識張商英,又往來郭天信之門?;兆谡驮?,因張、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釋歸。喜游公卿間,戒律不嚴(yán)。工詩,善畫梅竹。有《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林間錄》、《僧寶傳》、《臨濟宗旨》等。全宋詩
釋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號覺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雙成,依三峰靘禪師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試經(jīng)于東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為僧。四年后南歸,依真凈禪師于廬山歸宗寺,隨真凈遷洪州石門。二十九歲始,游方東吳、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涼寺。冒名剃度事發(fā),入獄一年,勒令還俗。后至東京,入丞相張商英、樞密郭天信門下,再得度,賜名寶覺圓明禪師?;兆谡驮辏ㄒ灰灰灰唬?,張、郭貶黜,亦受牽連,發(fā)配朱崖軍(今海南三亞)。三年,得釋。四年,返筠州,館于荷塘寺。后又被誣以張懷素黨系留南昌獄百馀日,遇赦,歸湘上南臺。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書善畫,尤擅繪梅竹(《圖繪寶鑒》),多與當(dāng)時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詩名最盛(《四庫全書·林間錄》提要)。有《石門文字禪》、《天廚禁臠》、《冷齋夜話》、《林間錄》、《禪林僧寶傳》等。事見《石門文字禪·寂音自序》,《僧寶正續(xù)傳》卷二、《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潞樵姡悦魅f歷二十五年徑山興圣萬禪寺刊《石門文字禪》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遺書》本(簡稱武林本),《宋詩鈔補》(簡稱鈔補)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覺范,易名德洪,號寂音尊者,又自署老儼、甘露滅,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歿,從云庵克文等學(xué)出世法。十九歲試經(jīng)東京,得度,假惠洪籍為大僧,能通《唯實論》。服勤四年,南歸廬山依克文,又隨克文遷洪州石門。崇寧中,與陳瓘、張商英、黃庭堅等游,主臨川北禪院,遷金陵清涼寺。大觀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訕謗,入制獄一年。張商英、郭天信為奏得免,并許改名德洪,賜師號。政和元年十月,張、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詔奪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還。次年復(fù)被拘于并州獄,久之乃得釋還鄉(xiāng),野服往來九峰、洞山間四年。后又為狂道士誣為張懷素黨人,坐系南昌獄百馀日,會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許還僧籍復(fù)舊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莺椴W(xué)強識,工詩畫,有名于世。著述甚豐,今存《法華經(jīng)合論》、《楞嚴(yán)經(jīng)合論》、《臨濟宗旨》、《智證傳》、《禪林僧寶傳》、《林間錄》、《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天廚禁臠》等。事跡見本集卷二四《寂音自敘》,《五燈會元》卷一七,《僧寶正續(xù)傳》卷二等。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德洪。字覺范。筠州新昌喻氏子。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歿去。依三峰靚禪師為童子。十九試經(jīng)。東都假天王寺舊籍惠洪名為大僧。依宣秘律師受唯識論臻其奧。博觀子史。有異才。以詩鳴京華。搢紳間。久之南歸。依歸宗真凈禪師。研究心法。隨遷泐潭。凡七年。得真凈之道。辭之東吳。歷沅湘。一日閱汾陽語。重有發(fā)藥。于是??次洗然。辨博無礙。崇寧中。顯謨朱世英請出世臨川之北禪。先是寺有古??應(yīng)真十六軸。久亡其一。師至以詩嘲之。未淹辰而應(yīng)真見夢所匿之家。丐歸寺中。因得之。世以謂尊者猶畏其嘲而歸焉。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漕使吳正仲請居清涼。未閱月為狂僧誣。以度牒冒名。旁連訕謗事。入制獄。鍛鍊久之。坐冒名。著逢掖。走京師。見丞相張無盡。特奏得度。改今名。太尉郭天民奏錫椹服。號寶覺圓明。自稱寂音尊者。未幾坐交張郭厚善。張罷政事。時左司陳瑩中撰尊堯錄將進御。當(dāng)軸者嫉之。謂師頗助其筆削。政和元年十月。褫僧伽黎配海外。三年春。遇赦。歸于江西。是冬復(fù)證獄于并州。明年得還。往來九峰洞山。野服蕭散。以文章自娛。將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屬以老。復(fù)為狂道士。執(zhí)以為張懷素黨。下南昌獄。治百馀日。非是會赦免。歸湘西之南臺。仍治所居。榜曰明白庵。自為之銘。其敘曰。予世緣深重。夙習(xí)羈縻。好論古今治亂是非成敗。交游多譏訶之。獨陳瑩中曰。于道初不相妨。譬如山川之有煙云。草木之有華滋。所謂秀媚精進。予心知其戲。然為之不已。大觀元年春。結(jié)茅于臨川。名曰明白。欲痛自治。也瑩中聞之。以偈見寄曰。庵中不著毗耶座。亦許靈山聞法人。便謂世間憎愛盡。攢眉出社有誰嗔。于有堤岸輒決。又復(fù)袞袞多言。然竟坐此得罪。出九死而僅生。恨識不知微。道不勝習(xí)。乃收召魂魄。料理初心。而為之銘曰。雷霆發(fā)聲。萬國春曉。聞?wù)卟谎?。心得意了。木落霜清。水歸汰在。忽然震驚。聞?wù)唏敼?。合妙日用。如春雷霆。背覺合塵。如冬震驚。萬機休罷。隨緣放曠。尚無了知。安有倒想。永惟此恩。研味其旨。一庵收身。以時臥起。語默不昧。絲毫弗差。蒙雜而著。隨孚于嘉。于是覃思經(jīng)論著義疏。發(fā)揮圣賢之秘奧。及解易。作僧寶傳成。撫而嘆曰。冒障海極。并門間關(guān)。萬死而不斃。天其或者遲以卒此乎。世有賢者。當(dāng)知我矣。將負之入京。抵襄陽會難。淵圣登極。大逐宣和用事者。詔贈丞相商英司徒。賜師重削發(fā)。還舊師名。未幾國步多艱。退游廬阜。建炎二年夏五月。示寂于同安。閱世五十有八。門人建塔于鳳棲山。師之才章。蓋天稟然。幼覽書籍。一過目。畢世不忘。落筆萬言。了無停思。其造端用意。大抵規(guī)模東坡。而借潤山谷。至于出入禪教。議論精博。其才實高。圜悟禪師以為筆端具大辯才。不可及也。與士大夫游。議論袞袞。雖稠人廣座。至必奮席。初在湘西。見山谷。與語終日。不容去。因有詩贈之。略曰。不肯低頭拾卿相。又能落筆生云煙。其后山谷過宜春。見其竹尊者詩。咨賞。以為妙入作者之域。頗恨東坡不及見之。著林間錄二卷。僧寶傳三十卷。高僧傳十二卷。智證傳十卷。志林十卷。冷齋夜話十卷。天廚禁臠一卷。石門文字禪三十卷。語錄偈頌一編。法華合論七卷。楞嚴(yán)尊頂義十卷。圓覺皆證義二卷。金剛法源論一卷。起信論解義二卷。并行于世。 贊曰。丞相張無盡稱覺范。蓋天下之英物。圣宋之異人。然古之高僧。以才學(xué)名世。殆與覺范并驅(qū)者多矣。必以清標(biāo)懿范相資而后美也。覺范少歸釋氏。長而博極群書。觀其發(fā)揮經(jīng)論。光輔叢林。孜孜焉。手不停綴。而言滿天下。及陷于難。著逢掖出。九死而僅生。垂二十年。重削發(fā)。無一辭叛佛而改圖。此其為賢者也。然工呵古人。而拙于用己。不能全身遠害。峻戒節(jié)以自高。數(shù)陷無辜之罪。抑其恃才。暴耀太過。而自取之邪。嘗自謂。識不知微。道不勝習(xí)者。不獨為洪實錄。亦以見其自欺焉。惜哉。
人物簡介
紹隆,理宗、度宗時閩僧,與石溪、偃溪、枯崖圓悟友善。歷住喝石崖、錦溪報慈、延平含清諸寺,遷居光孝,后住鼓山。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紹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訪長蘆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禪師語至。隆讀之嘆曰。想口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寶峰依湛堂。次見黃龍死心。然后參圓悟。一日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悟忽舉拳曰。還見么。隆曰見。悟曰。頭上安頭。隆聞脫然契證。悟曰。見個甚么。隆對曰。竹密不妨流水過。悟首肯之俾掌藏鑰。有僧問于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烏能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圓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圣。宋建炎結(jié)廬于桐峰之下??な乩罟庋泳诱媒?。次遷虎丘。道大顯著。因追繹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xùn)。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題贊其上。達磨贊曰。闔國人難挽。西攜只履歸。只應(yīng)熊耳月。千古冷光輝。百丈贊曰。迅雷吼破澄潭月。當(dāng)下曾經(jīng)三日聾。去卻膏盲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風(fēng)。開山明教大師贊曰。春至百花觸處開。幽香旖旎襲人來。臨風(fēng)無限深深意。聲色堆中絕點埃。蓋白云以。百丈海禪師創(chuàng)建禪規(guī)之功宜配享達磨。可謂知本矣。隆能遵行而為贊。又且發(fā)明其道。亦為知禮者歟。紹興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無畏床師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獨后法嗣之繩繩直至我 明嘉隆猶有臭氣。觸人巴鼻者妙喜與瞌睡虎之裔耳。他則三四傳便乃寂然無聲。然此二老可謂源遠流長者也。當(dāng)時稱二甘露門。不亦宜乎。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紹隆。和州含山人。九歲謝父母去家。依縣之佛慧院。又六歲削發(fā)受具。又五歲而束包曳杖。飄然有四方之志。首謁長蘆凈炤禪師。參叩之間。景響有得。因閱圓悟語錄。撫卷嘆曰。想酢生液。雖未能澆腹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親聆謦欬耳。至寶峰謁湛堂。叩死心于黃龍。死心機鋒橫出。諸方吞??。非上上根。莫能當(dāng)。而于師獨器重稱賞。眾皆側(cè)目。將趨夾山見圓悟。道龍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與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處。抵掌軒渠?;蛉粞鹂瘛Wh者。謂今之溈仰寒拾也。及見圓悟。圓悟移道林。師從焉。一日入室。圓悟引教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舉拳曰。還見么。曰。見。圓悟曰。頭上安頭。師于此有省。圓悟叱曰。見個甚么。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圓悟肯之。自是與圓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鑿索。盡得其秘?;?。疑師道貌甚愞。問圓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為哉。圓悟曰。瞌睡虎耳。后歸邑住城西開圣。建炎之?dāng)_盜。起淮上。乃南渡結(jié)廬銅峰之下。適彰教虛席??な乩钌袝?。延師居之。四年而遷虎丘。時圓悟以亂離歸蜀。曩之輻湊川奔。一時后進。望山而趨。師每登座。從實吐露。一味平等。隨根所應(yīng)。皆愜其欲。故圓悟之道。復(fù)大振于東南。居三年感微疾。白眾曰當(dāng)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珍重。擲筆坐逝。紹興六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之陽。 曹洞氏之老秀公鎮(zhèn)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墟之徙其棟瓦椽梠。完寺壞屋。于是虎丘隆禪師之塔。破而復(fù)新。藩級崇宏。奧閾冥深。戶容庭貌。煒煥赫奕。觀瞻聳悅。如教復(fù)振。論者多秀公之義。頌聲不期而作焉。惟禪師之道。于臨濟氏。為正胤的受。當(dāng)教統(tǒng)之季。群宗遺支。微絕不嗣。獨禪師眾胄。曼衍天下。百年之間。以道德表茲山居。禪師之居者。父子弟昆。后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視其祖。凜然欲壓。于頹檐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救其風(fēng)雨寒暑。而秀公異氏也。獨知尊教基。飭祠宇。致孝乎非己之祖。豈惟善善之公。足以滅黨私。而矯薄俗。彼為人后。而遺其先者。視公之為宜何如也。 明河曰。師見圓悟。后以二親垂白。居褒禪山。侍養(yǎng)者數(shù)年。住虎丘。追憶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xùn)。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之。此二事。一載山志。一出傳燈。見師隆本之厚。因讀天隱修塔文。深感于中。何后嗣之不然也。故附其文于傳末。示戒將來。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無從考始末??上?。
人物簡介
黃大受,字德容,自號露香居士,南豐(今屬江西)人。生平未仕,以詩游士大夫間,游蹤頗廣。遺著《露香拾稿》,于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其子伯厚仕鄞時,請應(yīng)??、鄭清之作序。事見本集卷首序及有關(guān)詩?!↑S大受詩,以汲古閣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為底本,編為一卷。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蘭溪人,字夢弼。弘治三年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有《白露山人遺稿》。維基
黃傅,字夢弼,別號白露山人,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人,民籍。官至監(jiān)察御史。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十九名舉人。弘治三年(149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四十二名進士。
人物簡介
【生卒】:1466—1560 【介紹】: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一字原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xué),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并進”,反對“知先行后”,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講舍講學(xué),學(xué)者稱甘泉先生。卒謚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全粵詩·卷一九一
湛若水(一四六六—一五六〇),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人。明孝宗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以書經(jīng)魁東省,登孝宗弘治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侍講,遷南祭酒,進禮部侍郎。累遷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致仕,居天關(guān)講學(xué)。卒年九十五。贈太子少保,謚文簡。若水從陳獻章游,潛心理學(xué),一時學(xué)者稱為甘泉先生。前后開講席,來學(xué)者,每示以澄心見道設(shè)教,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從游至三千馀人。所著有《甘泉問辨》、《心性書》、《遵道錄》、《樵語》、《古小學(xué)》、《四書測》、《五經(jīng)測》等。詩文集有《甘泉集》?!?a target='_blank'>明史》卷二八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四有傳。湛若水詩,以明嘉靖十五年刊《甘泉先生文集內(nèi)編》、《外編》,嘉靖刊、萬歷二十一年重修《甘泉先生續(xù)編大全》為底本,內(nèi)編、外編、續(xù)編未收詩,以康熙二十年黃楷刊《湛甘泉先生文集》所收詩補全。泉翁大全集·序
吾師甘泉先生倡明斯學(xué)于時。四方學(xué)者各以其所●見先后編次,或自刻于其鄉(xiāng),以淑諸人。散漫不一,年久易亡。后有作者,其考弗究,不能不重貽無極之疑。垣奉上命,按茲嶺南,與少汾冼子遍訪同志,乃得十有九冊,八十五卷,匯梓于朱明書院,謂之大全,以其全集諸子之所錄也。而先生之學(xué)之全體,見于語默辭受、仕止久速之間者,亦在茲矣!亦在茲矣!夫道無多少,亦無小大,語默辭受,仕止久速,無先后,亦無彼此,而求之以其●也。何居?曰非以其道也,以言先生之學(xué)道者●●●●身也。非以其學(xué)也,以言觀先生之者之以會●●●猶之天地然,觀天者以春,觀地者以冬,冬與春焉,盡之矣。然必合春、夏、秋、冬四時以為言者,見天地之全體,自元至貞,流行而不息也。觀先生之用者,以語以受以仕以久,觀先生之體者,以默以辭以止以速。四者觀其一焉,盡之矣。然必合體用始終彼此以為言者,見先生之學(xué)之全體,自少至老,流行而不倚也。是故不觀歸魯,則棲棲者佞矣;不觀無言,則終日言者支矣;不觀辭萬鐘,則后車數(shù)十乘者泰矣。歸與不歸、言與不言、辭與不辭,時也;一辭一受、一言一默、一歸一出之間,闔辟交成者,中也。中即天理別名。自孔、孟、周、程、而后,知此懿者,鮮矣。先生崛起數(shù)千百載之后,痛斯道之失傳,遂毅然以興起為己任。雖其所得于白沙、陽明師友之間者,固有所自;至其潛心默會,洞見道體,以上接精一執(zhí)中之傳,則有非諸儒所及知者。故其學(xué)以理為至,以勿忘勿助,不著絲毫人力為功。止至善者,止此者也;格物者,格此者也;言行順應(yīng)者,言行乎此者也。至近而遠,至博而約,即事而理存焉,即體而用在焉,體用而中見焉,即中而功夫不外是矣。是故觀先生之問辯,與其欲無言欲無作文之類也,語語默默,全體之中焉見矣。觀●●●從者數(shù)百,與其辭賻、辭有司之饋之類也,辭辭●●●。全體之中焉見矣。觀先生之居樵,與其應(yīng)召出,出而求歸之類也,而其仕止久速,全體之中焉見矣。中無不在,觀者或昧焉,故不得不集其全以示之。見其全焉,雖一言至道可也。若徒以文求之,斯末矣。先生所著,有古文小學(xué)、遵道錄、白沙詩教、二禮經(jīng)傳測、春秋正傳、古易經(jīng)傳測、學(xué)庸訓(xùn)測、圣學(xué)格物通,此則各為全書云。 皇明嘉靖十九年,季秋朔后二日,賜進士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門人新安洪垣撰。泉翁大全文集·序
聞人子曰,書以紀(jì)言也,言以達意也。是故有德者必有言,德成則言不期文而自文矣。有刻甘泉先生文錄于維揚者,間嘗取而閱之,淵淵乎!至理之言也,道德顯矣。而輯之者若漫而無紀(jì)也。有刻樵風(fēng)于嘉禾者,沨沨乎!樂進之言也,情性順矣,而輯之者若舉而未備也。有刻兩都風(fēng)詠于吳門者,便便乎!時出之言也,感應(yīng)通矣,而輯之者若偏而匪全也。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而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而后貨財殖焉。先生之學(xué),隨處體認天理,片言單詞,罔非斯道之發(fā),固無俟于博求盡取。猶之為卷石勺水焉耳矣,學(xué)者竊睹一斑,未必不為坐井之見,固不可謂之非山與水,欲求見夫?qū)毑刎涁斨d殖,則眇焉無所于得。是故君子之志于聞道,每恨無以窺見其全,而陟崇涉深,若昧津麓。詮竊憂之,乃命郡博士高子簡、鄉(xiāng)進士沈子珠,博采精較,匯類編摹,去分部之煩,合詩文之粹,定為內(nèi)外兩編。會同統(tǒng)異,若網(wǎng)在綱;以帙敘年,如魚在貫。先生身體力行之實,立言垂訓(xùn)之意,燦然明白。詮舉而伏讀之,乃知古今圣愚,本同一性,隨處體認天理之外,真無馀學(xué)。內(nèi)編所載,說理為詳,而子臣弟友之道無不盡;外編所載,紀(jì)事為悉,而鳥獸草木之類無不該。大之則有以盡天地之變化,小之則有以窮萬物之幽微。遠不禦,近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登太山而小天下,觀于海者難為水。集詩文之大成,闡德禮之精蘊,夫豈卷石勺水而已哉!讀之馀月,肉味俱忘,猶懼所傳之不廣也,仍命江都學(xué)火生增刻梓,寘諸新泉精舍,俾來學(xué)者咸得有所宗云。 時嘉靖十有五年,春正月上元辛未。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十三
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侍讀、南祭酒,擢禮部侍郎、進尚書,改兵部。謚文莊。有《甘泉集》三十二卷。 田按:甘泉詩莫名共體,似道家演訣而非訣,似禪家說偈而非偈、蓋參合宋擊壤、明定山諸派而成者也、若「北風(fēng)吹湖船,帆掛南岳樹」,「桃李默不言,流鶯語春風(fēng)」,「渼陂名勝在,不欠杜陵詩」、「夜甕分江水,春茶煮楚云」、何嘗不清脆,但集中不可多得耳。維基
湛若水(1466年11月20日—1560年5月16日),初名露,字民澤,避祖諱更名為雨,后又更名為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學(xué)者稱甘泉先生,晚號默翁,廣東增城人,祖籍江浙莆田(今福建),明朝理學(xué)家。進士出身。生于成化二年十月十三日(1466年11月20日)。弘治五年(1492年)中廣東鄉(xiāng)試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擢編修。當(dāng)時王守仁在吏部講學(xué),湛若水、呂楠與其相唱和。不久,奉命出使安南。正德年間,母親逝世,丁內(nèi)艱歸鄉(xiāng),為其守墓三年。守喪結(jié)束后卜居西樵山講學(xué),來此求學(xué)的書生,湛若水會先要求其學(xué)習(xí)禮儀,而后才能入席聽講,興起者甚眾。嘉靖初年入朝,升翰林院侍讀,不久升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禮部侍郎,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后致仕歸鄉(xiāng)。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1560年5月16日)逝世于番禺的禺山精舍,享耆壽九十四歲,后歸葬故鄉(xiāng)增城天蠶嶺。追贈太子少保,謚文簡。
人物簡介
毛汝麒(1513年—?),字伯祥,號露山,浙江衢州府龍游縣人,民籍。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十五名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會試第一百八十二名,三甲第五十四名進士。授番禺縣知縣,遷廣平府通判,署五縣事,升贛州府同知,章璉作亂,汝麒練兵討平,以功加四品俸,升西江兵備道,尋告歸。
人物簡介
何湛之(1551年—1612年),字公露,號矩所,晚號疏園,南京留守左衛(wèi)軍籍直隸無錫縣人。萬歷四年(1576年)與弟何淳之同中丙子科鄉(xiāng)試舉人,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士。初授南刑部主事,升郎中,丁父憂。服除,起補工部虞衡司郎中,晉江西按察司驛傳道僉事,丁母憂。二十九年二月長子何棟如得罪湖廣抽稅太監(jiān)陳奉,被錦衣衛(wèi)逮捕入獄,何湛之入京疏通解救,首輔沈一貫也上疏申救,遂于三十五年十二月被赦免釋放。而何湛之見兒子無性命之憂,遂于次年(1601年)赴任浙江僉事,分管杭嚴(yán)道,升右參議,分守溫處道,移任四川,未赴任,三十四年十二月考察去職。萬歷四十年卒,享年六十二。
人物簡介
【生卒】:?—1636 【介紹】: 明真定府高邑人,字汝立。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天啟中任禮部右侍郎。以師趙南星,遭閹黨忌,列名東林同志錄中。標(biāo)懼禍,引疾歸。崇禎帝即位,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元年,任首輔,旋讓韓爌。三年,爌罷,再任首輔,旋乞休去。在職持大體,中立無黨,以帝多疑,不得行其志。維基
李標(biāo)(1582年—1636年),字汝立,號建露、建霞 ,京師真定府高邑縣(今河北省高邑縣)人,明朝內(nèi)閣首輔。年十五補弟子員,師從同邑趙南星。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升任編修。泰昌年間,累遷少詹事。天啟年間,升任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因為他師從趙南星,而被閹黨歸為東林黨。李標(biāo)擔(dān)心受禍,于是借病歸鄉(xiāng)。崇禎帝即位后,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入朝。不久,升任首輔。同年冬,韓爌還朝,李標(biāo)讓為首輔。崇禎三年(1630年)韓爌被罷免,李標(biāo)再任首輔,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同年三月辭職。家居六年卒,年五十五,贈少傅,謚文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