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白練裙(白練裙)
(1).白絹制的裙。 南朝 宋 羊欣 年十二作隸書,為 王獻之 所愛重。 欣 夏月著新絹裙晝寢, 獻之 見之,書裙數(shù)幅而去。 欣 加臨摹,書法益工。見《南史·羊欣傳》。后用為典故。 唐 陸龜蒙 《懷楊召文楊鼎文二秀才》詩:“重思醉墨縱橫甚,書破 羊欣 白練裙?!?清 曹寅 《真州送南洲歸里》詩:“ 含經(jīng)堂 下鋤蕓處,無事休題白練裙。”
(2).戲曲名。 明 鄭之文 為名妓 馬湘蘭 作。 清 錢謙益 《長干行寄南城鄭應(yīng)尼》“游人尚酹 湘蘭 墓,子弟爭翻《白練歌》”自注:“ 應(yīng)尼 少游 長干 ,為名妓 馬湘蘭 作《白練裙》雜劇,至今流傳曲中。” 清 王士禛 《秦淮雜詩》之十一:“ 石橋巷 口諸年少,解唱當年《白練裙》?!?清 陳文述 《秦淮感鄭妥娘事》詩:“雙趺何與詞人事,也唱當年《白練裙》?!?/div>
《國語辭典》:字體(字體)  拼音:zì tǐ
1.字體的筆畫間架。如行書、草書。也作「書體」。
2.書法的派別。如顏字體、趙字體。
《國語辭典》:草隸(草隸)  拼音:cǎo lì
1.草書與隸書?!段倪x。潘岳。楊荊州誄》:「草隸兼善,尺牘必珍。」
2.草書。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晉》:「羲之子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風(fēng)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div>
《國語辭典》:章草  拼音:zhāng cǎo
一種由隸書草寫而成的字體。各字之間不連屬,流行于西漢。其構(gòu)造彰明,適用于寫奏章。一說后人據(jù)史游的《急就篇》寫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五體(五體)
(1).指春秋記述史事隱寓褒貶的五種手法。 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推此五體,以尋經(jīng)傳,觸類而長之?!眳⒁姟?五例 ”。
(2).指漢字五種字體。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草書。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體書》云:五體,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br />(3).指漢字五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
(4).指四肢及頭。起世經(jīng)卷二:“復(fù)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span id="1ofypcf"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體皈依。”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隱寓褒貶的五種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見 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div>
《國語辭典》:漢隸(漢隸)  拼音:hàn lì
1.泛指一種兩漢時期普遍使用的字體。
2.專指東漢時,字形如八字分布,筆勢富含變化的隸書。此名稱為區(qū)別筆勢較為刻板的唐隸而言。也稱為「八分」。
《國語辭典》:隸書(隸書)  拼音:lì shū
書體名:(1)篆書的簡化體,創(chuàng)始于秦,通行于漢、魏。早期隸書在字形結(jié)構(gòu)上保留較多的篆書形跡,稱為「古隸」、「秦隸」;后來筆畫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隸書稱為「八分書」。典型隸書的特點是:橫畫起筆回鋒,隆起如蠶頭之形;收筆頓筆挑起,具雁尾之狀。(2)楷書的別名。也作「今隸」。魏、晉至唐使用。
《漢語大詞典》:六文
(1).指六書。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書證:“ 許慎 檢以六文,貫以部分,使不得誤,誤則覺之。” 盧文弨 補注:“六文即六書?!?span id="gnfdl1c"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七:“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聲,河海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zhuǎn)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眳⒁姟?六書 ”。
(2).六種文字,即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鳥書。 南朝 宋 鮑照 《飛白書勢銘》:“超工八法,盡奇六文?!?span id="tw1ifxp" class="book">《南史·顏協(xié)傳》:“時又有 會稽 謝善勛 能為八體六文,方寸千言?!?唐 岑文本 《奉述飛白書勢》詩:“六文開玉篆,八體曜銀書?!?/div>
《國語辭典》:六書(六書)  拼音:liù shū
1.為中國文字的六種創(chuàng)造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稱為「六體」。
2.王莽時的六種字體。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書、鳥蟲書。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也稱為「六體」。
《國語辭典》:真書(真書)  拼音:zhēn shū
一種漢字書體。參見「楷書」條。
《漢語大詞典》:三體(三體)
(1).指的風(fēng)、雅、頌三體。“七月流火” 唐 孔穎達 疏:“諸詩未有一篇之內(nèi)備有風(fēng)、雅、頌,而此篇獨有三體者?!?br />(2).指 唐 詩的七絕、七律、五律三體。 宋 周弼 有三體唐詩六卷,即選此三體。
(3).指 唐 人賦詩唱和的三體。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三:“今人概言和韻,而不知 唐 詩賡和有三體,一曰依韻,一曰次韻,一曰用韻。”原注:“依韻,用在一韻,不用其字。次韻,和元韻,效其次第。此創(chuàng)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韻是也。又次韻亦曰步韻,曰踵韻。用韻,但用彼韻,不次先后。”
(4).漢字的三種字體。在真書流行前,稱古文、篆書、隸書為三體。后漢書·儒林傳序:“ 靈帝 乃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span id="tm1tl1d" class="book">《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頗善篆、隸書, 玄宗 令以三體寫《老子經(jīng)》?!?span id="ktqivnk" class="book">《宋史·文苑傳三·句中正》:“﹝ 句中正 ﹞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jīng)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br />(5).漢字的三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新唐書·柳公權(quán)傳:“ 宣宗 召至御座前,書紙三番,作真、行、草三體?!?br />(6).史學(xué)中稱編年、紀傳與紀事本末三種體裁。編年體始于春秋,紀傳體始于史記,后 宋 袁樞 創(chuàng)紀事本末體,史部分類乃相沿分為三體。
《漢語大詞典》:隸法(隸法)
謂隸書的筆法。 清 楊以增 《〈隸篇〉序》:“夫隸法善變,似異而實同?!?/div>
分類:隸書筆法
《漢語大詞典》:隸古(隸古)
謂以隸書考校寫定古篆文。《書序》:“至 魯共王 ,好治宮室,壞 孔子 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 、 夏 、 商 、 周 之書及《傳》、論語、孝經(jīng),皆科斗文字……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 伏生 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更以竹簡寫之?!?陸德明 釋文:“謂用隸書寫古文。” 孔穎達 疏:“言隸古者,正謂就古文體而從隸定之,存古為可慕,以隸為可識,故曰隸古,以雖隸而猶古?!?宋 趙彥衛(wèi) 《云麓漫鈔》卷十:“自 安國 變隸古,后人不復(fù)見古文,時於史記見之?!币徽f,指隸書與科斗古文。 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 孔安國 《尚書序》言:‘為隸古定,更以竹簡寫之?!`為隸書,古為科斗。蓋前一簡作科斗,后一簡作隸書,釋之以便讀誦。近有善隸者,輒自謂所書為隸古,可笑也?!?/div>
《國語辭典》:六體(六體)  拼音:liù tǐ
1.書經(jīng)的六種文體。指典、謨、訓(xùn)、誥、誓、命。
2.易經(jīng)的六爻?!稘h書。卷二一。律歷志上》:「陰陽比類,交錯相成,故九六之變登降于六體?!?br />3.人的頭、身、四肢。《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翼奉》:「陽用其精,陰用其形,猶人之五臧六體。」
4.王莽時的六種字體。指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稘h書。卷三○。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挂卜Q為「六書」。
5.六種書體。指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唐。張懷瓘 六體書論:「臣謹進懷瑰書大小篆及八分,臣書真行草,合成六體?!?br />6.中國文字的六種創(chuàng)造方法。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六書?!吨芏Y。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書?!固啤YZ公彥。疏:「書有六體,形聲實多?!挂卜Q為「六書」。
《國語辭典》:六書(六書)  拼音:liù shū
1.為中國文字的六種創(chuàng)造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稱為「六體」。
2.王莽時的六種字體。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書、鳥蟲書。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也稱為「六體」。
《國語辭典》:古隸(古隸)  拼音:gǔ lì
秦代至西漢初期通用的隸書,仍未擺脫篆書的形態(tài),與日后盛行的漢隸不同。
《漢語大詞典》:師宜(師宜)
(1).指 師宜官 。 漢靈帝 時人,善隸書。晉書·王羲之傳論:“ 伯英 臨池之妙,無復(fù)餘蹤; 師宜 懸?guī)ぶ?,罕有遺跡?!?br />(2).復(fù)姓。 漢 有 師宜官 。
《漢語大詞典》:隸體(隸體)
書體的一種。即隸書。《魏書·術(shù)藝傳·江式》:“ 皇魏 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fēng)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明 張鼎思 《〈路史·前紀后紀〉序》:“是書字多隸體,而傳寫既久,舛譌亦甚。”參見“ 隸書 ”。
分類:書體隸書
《國語辭典》:隸書(隸書)  拼音:lì shū
書體名:(1)篆書的簡化體,創(chuàng)始于秦,通行于漢、魏。早期隸書在字形結(jié)構(gòu)上保留較多的篆書形跡,稱為「古隸」、「秦隸」;后來筆畫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隸書稱為「八分書」。典型隸書的特點是:橫畫起筆回鋒,隆起如蠶頭之形;收筆頓筆挑起,具雁尾之狀。(2)楷書的別名。也作「今隸」。魏、晉至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