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宗室,字正之。趙德昭五世孫。以蔭補官。善談論,工詩?;兆诔鐚帯⒋笥^間大興土木,每受命董其役,時人鄙之。歷秘閣修撰、陜西轉運副使,奏請鑄小鐵錢以易蔡京鑄行之夾錫錢。及京再相,為言者論劾亂錢法,落職奉祠。高宗紹興初,由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轉運使,以運餉供軍需有功,進寶文閣直學士,再知西外宗正司。卒年六十七。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趙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孫。父令鑠,官至寶文閣待制。以蔭補承務郎,累遷少府主簿,河南少尹。提舉三門白波輦運司,除直秘閣。丁內艱,起復,累進龍圖閣、秘閣修撰,除陜西轉運副使。言者希蔡京意,論其亂錢法,落職奉祠。靖康初復秘閣修撰。金人南侵,匿民間。紹興元年,復徽猷閣直學士,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轉運使。以功進寶文閣直學士,再知西外宗正司。卒于家,年六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8—115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亨仲,號北山。高宗紹興二年進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檜所薦,不敢言和議之非。后充陜西分畫地界使,金欲盡取階、成、岷、鳳、秦、商六州,剛中力爭不從。改四川宣撫副使,選將屯守,蠲去雜稅,治理有方。檜怒其專擅,罷官,責居桂陽軍,再責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記》、《北山集》等。全宋詩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漢章,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授溫州軍事判官。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九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陜,歸除權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刑部侍郎。十年,除試禮部侍郎。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陜宣諭使。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事見本集卷末附錄鄭良嗣《鄭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士鄭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有傳?!∴崉傊性姡郧蹇滴跞赅嵤莱煽瘫荆ú乇本﹫D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金華叢書》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鳳丹據康熙重刻本(簡稱金華叢書本)及《兩宋名賢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紹興二年進士及第。授溫州軍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監(jiān)察御史,同年十一月遷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樞密行府參謀官。十一年四月,為寶文閣直學士、樞密都承旨。剛中初為秦檜薦于朝,檜主和議,剛中不敢言。金歸所占地,被檜遣為宣諭司參謀官;及還,除禮部侍郎、川陜宣諭使。改四川宣撫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雜征,請減成都府路對糴及宣撫司激賞錢。又屯兵營田,選將授任。秦檜怒其專擅,責桂陽軍居住。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再責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窺馀》、《經史專音》、《左氏九六編》等。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士鄭公墓志銘》(《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遂寧府人,字元通。本名轓。為太學生。高宗建炎中苗傅、劉正彥作亂,奉張浚命往諭利害,言辭不屈,詔補奉議郎,守兵部員外郎。浚宣撫川、陜,辟為主管機宜文字。坐事罷,復起知萬州、湖北轉運判官??0菹啵霝槎脊賳T外郎。浚去位,遷直顯謨閣、知夔州。后除都大主管川陜茶馬,卒。全宋文·卷三八二八
馮康國(?——一一四二),字元通,本名轓,遂寧(今四川遂寧)人。為太學生,負氣節(jié)。建炎中,苗傅、劉正彥作亂,往說調停,威武不屈,終至彌縫。以功補奉議郎、守兵部員外郎,更名康國。紹興初,主管川陜宣撫司機宜文字,遷荊湖宣諭使。三年,為言者所論,罷官。尋起知萬州、湖北轉運判官,入為都官員外郎。乞補外,遷右司員外郎,除直顯謨閣、知夔州。丁母憂,紹興八年五月起復,遷都大主管川陜茶馬監(jiān)牧公事。紹興十二年卒。見《宋史》卷三七五本傳,《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一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95—1130 【介紹】: 宋寧州彭源人,初名孝忠,字少嚴。嫻騎射。欽宗靖康元年,入河東軍,補校尉。高宗時以計復陜州,任知州兼安撫使。堅守陜城,與金兵大小二百戰(zhàn),擊敗金帥婁宿,又斬金使,拒誘降。因救兵不至,城陷,率眾巷戰(zhàn),矢集身如猬,投河死。謚忠威。
人物簡介
【生卒】:1096—1154 【介紹】: 宋處州麗水人,字仲謨。以外祖何執(zhí)中任入官。高宗建炎初,擢常州通判。臨安缺守,火盜屢作,受命攝事。修火政,嚴巡徼,盜發(fā)輒得,火災亦息。以治績著聞,真知臨安府。累遷戶部尚書。素與秦檜善,為時論所薄。后出知明州,改溫、宣、鼎三郡,奉祠歸。全宋文·卷四○九六
梁汝嘉(一○九六——一一五四),字仲謨,處州麗水(今浙江麗水)人。以外祖何執(zhí)中任入官,主管吏部官告院,調中山府司儀曹事,知武進縣,通判常州,加直秘閣。紹興二年,除兩浙轉運判官,升副使。次年,以直龍圖閣知臨安府,進戶部侍郎,加顯謨閣直學士。請外,歷知平江府、臺、婺二州。復以戶部侍郎召,兼江淮荊浙閩廣經制使,以言路不容求去。十年冬,起為川陜都轉運使,復知平江府兼浙西沿海制置使。十一年,知明州,加寶文閣學士。后歷知溫、宣、鼎數(shù)州,以右通奉大夫致仕。紹興二十四年卒,年五十九,贈右宣奉大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六九《梁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九四本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03—1170 【介紹】: 宋襄陽谷城人,寓居臺州,字瞻叔。王綱子。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累遷太府少卿。孝宗時,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擢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附湯思退力主宋金和議,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后罷。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有《漢濱集》。全宋詩
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陽谷城(今屬湖北)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調處州教授。入為太學錄,遷博士。十八年,出知荊門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提舉荊湖南常平茶鹽公事,改潼川府路轉運判官。三十年,總領四川財賦軍馬錢糧。三十二年,為川陜宣諭使(同上書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隆興初,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未幾,權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俄兼直學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天臺。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尋復罷。六年冬卒。謚敏肅(《宋會要輯稿》)。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踔?,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三五一
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陽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臺州。初以父蔭入仕,紹興八年登進士第,為處州教授。歷知荊門軍、湖南提舉常平茶鹽、潼川府路轉運判官、成都府路轉運副使。四川軍興,除太府少卿,總領全蜀財賦。孝宗即位,改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及還朝,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繼權直學士院,除吏部侍郎。隆興二年,自右諫議大夫拜參知政事,未幾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和戰(zhàn)未決,之望力附和議,以言者論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初起知福州,為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謚敏肅。著有《漢濱集》。見本集卷八《候邊事少寧乞差宮祠朝劄》,《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儀制一一之六,《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人,字淳甫。寧宗開禧元年進士。知豐城,適逢興元軍士為亂,孟卿授行軍參議,一戰(zhàn)討平之。官至四川制置使兼茶馬使,時西北之敵不敢犯邊。被譖賜死,次年事白,追謚忠襄。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揚州人,字隆叟。寧宗慶元二年進士。歷將作監(jiān)主簿,入對,勸帝以天命、人心所系致念,體立國之意,振起士氣。為工部郎官,入對,請懲貪吏。累擢秘書監(jiān)、起居郎,所至以廉潔自持。后以寶章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卒。全宋文·卷六八七八
牛大年,字隆叟,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慶元二年進士。歷將作監(jiān)主簿,軍器監(jiān)主簿,大宗正丞,四川提舉茶馬兼權總領,知黎州兼管內安撫司公事、節(jié)制黎雅州屯戍軍馬。加直寶章閣,為工部郎官。遷侍左郎中,進直華文閣、浙東提點刑獄。遷守秘書少監(jiān)、宗正少卿,升秘書監(jiān),遷起居舍人,升起居郎兼崇政殿說書。奉祠,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二有傳,又見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
人物簡介
陜茂(1437年—?),本姓??,字本深,湖廣荊州府公安縣人。同進士出身。陜茂原姓??。湖廣鄉(xiāng)試第五十名。天順七年(1463年)因試場焚毀,癸未科會試改八月進行,陜茂中式第一百五十四名,次年甲申科殿試,中式三甲第四十四名進士。英宗不認識??字,問閣臣,閣臣以“陜”對,于是英宗命即用陜字。授官戶部主事,出知四川漢中府。四年升四川布政司參議,分守漢中道,卒于官。
人物簡介
陜西僧者,其名字不詳。明萬歷間,游雞足,入迦葉殿,取土主神,負之而走。寺僧大駭,逐而奪之。僧曰:“尊者道場,何可容此牲酒,污我清凈。我已牒官府,明斥此神下山矣。”寺僧以其誕妄,爭持不已,乃委像而去。寺僧欲舁之歸,重不能舉。是夕,夢神謝曰:“我已被逐下山,復何面目久居此乎?今卜他所,幸勿相留?!泵鞒?,忽聞山下居民鼓樂來山。詢之,曰:“是夜土主神示夢,欲來山下卜居,故村老相約迎之耳?!鄙w陜西僧先具詞于大理巡道,告神酒醴牲牢污辱名山,乞法治之。巡道曰:“彼神也,我何能禁?!鄙唬骸暗蛟饰以~,我自能治。”遂批移下山,故僧來負之,神亦從命。吁,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