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閒 → 閑間閒”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1796,分120頁顯示  上一頁  98  99  100  101  102  104  105  106  107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閑居
閑居十德
閑處
閑道人
閑塵境
閑機境
間穴餅
間色
間色服
間隔
間錯天
間斷
無始間隔
無間
無間修
閑居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修止觀二十五方便中第一科具五緣中之第三有閑居靜處。止觀四上曰:「第三閑居靜處者,雖具衣食,住處云何?若隨自意,觸處可安。三種三昧,必須好處。好處有三:一深山幽谷,二頭陀抖擻,三蘭若伽藍?!?/div>
閑居十德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無男女境無愛欲心,無雜言緣無妄語愆,無敵對人無斗諍畏,無是非友無贊毀誤,無見人失無談他過,無隨逐屬無眷屬嗜,無對面人無禮儀煩,無來臨客無饗應營,無交眾情無好衣望,獨修妙行更無他妨。
閑處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閑靜之處,謂練若也。法華經(jīng)安樂行品曰:「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div>
閑道人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詩經(jīng)毛注曰:「閑,習也。」習道之人也。證道歌曰:「絕學無為閑道人。」
閑塵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無要之文字,不用之言語也。文字屬于色塵之境,言語屬于聲塵之境。臨濟錄曰:「上他閑塵境,都不辨邪正?!?/div>
閑機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不用之機緣作略。臨濟錄曰:「皆是上他古人閑機境?!?/div>
間穴餅
【佛學大辭典】
(飲食)穿穴于餅,盛種種之美味者。大日經(jīng)疏七曰:「間穴餅有二種,或剖為孔穴,或狀如亂絲重重間穴。加以眾味也?!?/div>
間色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對青等之五正色而有綠等之五種中間色,又五間色之外有青,黑,木蘭三種之壞色,亦稱間色。是為袈裟之常色。五正五間,不可為袈裟。
【佛學常見辭匯】
中間色。縫制袈娑時要選用三種的壞色,即青之間色,黑之間色,和木蘭之間色。
間色服
【佛學大辭典】
(衣服)袈裟之異名。袈裟有定之三種壞色。是為一種之間色,故名間色服。非言彼五間色也:一青之間色,二黑之間色,三木蘭之間色。六物圖曰:「或名間色服,三色成故?!?參見:袈裟)
【佛學常見辭匯】
袈裟的別名。
袈裟
【佛學大辭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譯曰不正,壞,濁,染等。又與加沙野之語同。譯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黃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雜色,故從色而云袈裟。其形為長方形,故從形而云敷具,臥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綴合如田畔,故從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鎧,解脫幢相等種種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別名,其小者曰安陀會,又云五條,其中者曰郁多羅僧,又云七條,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條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無所謂衣者。支那日本氣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掛于表也。天竺于五條上重著七條或大衣,或于五條七條上重著大衣,此方則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蘭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帶黑者。唐武后賜僧法朗等紫袈裟。玄應音義十五曰:「袈裟,上舉祛切,下所加切。韻集,音加沙,字本從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從衣,案外國通稱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諸草木中,若皮若葉若花等,不成五味,難以為食者,則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緇衣者,當是初譯之時,見其色濁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經(jīng)云:晉言無垢衣,又義云離塵服,或云痟瘦衣,或稱蓮花服,或言間色衣,皆從義立名耳。真諦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國雖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蘭者,但點之異耳?!剐惺骡n下一曰:「增一云: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為法食,此袈裟衣者,從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據(jù)此土所翻,通名為臥具。四分云:應以刀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劫,應作安陀會,襯體著。郁多羅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諸部無正翻,今以義譯?;凵掀兴_經(jīng),五條名中著衣,七條名上衣,大衣名眾聚時衣。(中略)若就條數(shù),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條七條五條等。律中無五七九名,但云安陀會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條也?!辜臍w傳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來不干東語,何勞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語,三衣并名支伐羅也?!雇唬骸敢簧る?,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羅。北方諸國。多名法衣為袈裟。乃是赤色義。非律文典語?!褂衷唬骸阜渤黾乙路钥扇咀髑?。或為地黃黃屑,或復荊檗黃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淺深,要而省事?!够墼芬袅x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邏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郁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
【俗語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陳·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說:「才脫袈裟,逢人輒稱汝我?!埂?a target='_blank'>北史·西域傳》記載,疏勒國曾遣使贈釋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語Kasaya的音譯,意為不正色,即僧侶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開五正色(青黃赤白黑)和五間色(緋紅紫綠碧),故稱。因其色濁,亦稱「淄衣」、「染衣」等。不過,袈裟傳入中國后,用色也不盡一致。也有用鮮艷顏色的,如金縷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國佛教漫談·漢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衣為沙門的榮譽。因而引起忽視戒律的規(guī)定,隨意選用袈裟的顏色?!刽卖挠眯∑B綴而成,呈長方形。其制分五條、七條和九條(九條至二十五條為一類,稱作袒衣)三種。(李明權(quán))
間隔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無始之間隔,一念之間隔等。乃真言宗之用語,根本無明之異名,不達法界平等之理而執(zhí)差別之妄念也。由此差別之妄念而起貪瞋等之煩惱,造諸惡業(yè),輪回于生死。一切生死之根本皆在此一念之間隔。此妄情為凡夫之自性,由無始而相續(xù),故云無始之間隔。菩提心論有此名,起信論謂之根本無明。菩提心論曰:「或為無始間隔,末能證于如來一切智智故。」辨惑指南二曰:「一念間隔,頓有差別自他之念。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惡業(yè)皆從自愛疏他而起故,皆是無始間隔所作也。」
間錯天
【佛學大辭典】
(天名)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南方十七位之天名。二十八宿中之翼宿。種子字。此天在因位,下禍于小男女,或使至死。由胎藏大日之加持,攝取于曼荼羅會中,為曼荼羅外護之一尊。
間斷
【佛學大辭典】
(雜語)間隔斷絕之意。又名有間斷或曰有間。對于無間而言。即不相續(xù)而中間斷絕也。成唯識論四所謂「無心定,熟眠,悶絕,無想天中,間斷故」,往生禮贊所謂「憶想間斷故」是也。
無始間隔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無始無明)
無間
【佛學大辭典】
(界名)梵語阿鼻Avici,譯曰無間。如無間地獄,無間修,等無間緣等。
【佛學常見辭匯】
無有間斷。
【三藏法數(shù)】
無間者,謂此人斷欲界思惑八品,但有一品未斷而命終者,尚有一生間隔;若不命終,遂斷一品馀惑,則無生死間隔,而證第三阿那含果也。
無間修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四修之一。不間斷之修行也。
【佛學常見辭匯】
沒有間斷的修行,為四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