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二十唯識順釋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成唯識寶生論之異名。
三大部十界十如釋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見圖。
華嚴釋經十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釋華嚴經自十方面者: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釋經題,十別釋文義。出華嚴大疏一。
入文解釋
【佛學大辭典】
(術語)凡講經論。先于文前論一部之大意及題號,了后,則釋本文,謂之入文解釋。
大日經義釋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四卷,與大日經疏大同小異。日本之演密鈔十卷,即釋義釋者。
大日與釋迦
【佛學大辭典】
(雜語)臺密謂大日與釋迦為同一佛,但有法身(大日)與應身(釋迦)之差,東密謂二佛別體,各具三身。守護國界守陀羅尼經九曰:「佛言:秘密主!我于無量無數(shù)劫中修集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大毗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遍滿虛空。(中略)是時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于鼻端想凈月輪于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于夜后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菇饎傢斀浺辉唬骸笗r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猶如胡麻,爾時一切如來云集于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坐菩提場,往詣現(xiàn)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中略)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誦?!故菫槊鹘饎偨缥逑喑煞鹬?,一切義成就菩薩者,悉達太子,即釋迦如來也。依已上此等經文,則臺密諸師成立大日釋迦一體之義,其說頗盛。然東密依差別門謂大日釋迦,有各三身,釋迦之法身,為無相之空理,大日之法身,為六大平等之體性,故二身有天淵之別也。大日經六曰:「入薄伽梵大智灌頂即以陀羅尼形示現(xiàn)佛事,爾時大覺世尊隨住一切諸眾生前施作佛事,演說三三昧耶句。佛言:秘密主!觀我語輪境界,廣長遍至無量世界清凈門,如其本性表示隨類法界門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亦如今釋迦牟尼世尊流遍無盡虛空界于諸剎土勤作佛事?!苟陶撓屡e此經文曰:「此文明大日尊三身遍諸世界作佛事,亦如釋迦三身,釋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應當知之?!?/div>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不空譯。說本經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義門。常略稱曰理趣釋。
天臺四大釋例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解釋經之文句,天臺大師所用四種之方法:一、因緣釋,或云感應釋,究佛與眾生之關系因緣而解釋者。二、約教釋,以一文句參照藏通別圓四教而解釋者。三、本跡釋。以一文句參照本跡二門而解釋者。四、觀心釋,以一文句適用于自己之心,觀其心而解釋者。
天帝釋
【佛學大辭典】
(天名)忉利天之主,姓釋迦,名天帝釋,又云帝釋天。
天帝釋城
【佛學大辭典】
(雜語)帝釋天之宮城也。名善見城。又名喜見城。
互相釋義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論宗四種釋義之一。(參見:四釋)
六合釋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六離合釋)
六種釋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相宗所傳之六離合釋也。
六離合釋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六種釋,六合釋。梵語殺三磨娑,此云六合。殺者六,三摩娑者合也。諸法以二義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種法式,分別其名義也。唯一義之名,即不當于此釋,二義之名,為判歸趣何義,必須此法式。其作法,初離釋二義,次合釋二義,故謂之離合釋,略稱曰合釋。一持業(yè)釋Karmadha%raya,又名同依釋,體能持用,謂之持業(yè),此義雖二,而體則一之名也。一體持一用,故名持業(yè)釋。例如大乘,大者具七義,對小教而言,乘者運載之義,以濟行者,其大體,能持運載之用,故名大乘。又同依者,依二義一體之義,若大,若乘,同依一體,故名同依。又如藏識,藏即為識,識持藏之用,故名持釋,藏之義,識之義,同依一法體,故名同依。二依主釋Tatpurus!a%,又名依士釋,從所依之體,而立能依之法之名也。例如眼識,為依眼而生之識,故名眼識,是眼為所依之體,識為能依之法也,本為別種之法,別法從所依之法而立能依之名,故云依主。三有財釋Bahuvri^hi,又云多財釋,此全取他之名而為自之名,如世之有財者之有財物也。如覺者為有覺者,故名覺者,如唯識論,為有唯識之理之論,故立唯識論之名,是有財釋也。四相違釋Dvandva,此二體相違而集各別者為一名者也。例如教觀,教與觀本別,合相違之物為一名者,是相違釋也。五鄰近釋Avyayibha%va,從鄰近法之強物而立名也。例如四念處,念處之體雖為慧,而與之相應而起之念力強,故名念處,是鄰近釋之名也。六帶數(shù)釋Dvigu,例如五蘊十二處,帶數(shù)量之名也。然而一名必非局于一釋,有一名而涉于數(shù)釋者。例如論語之名,論者圣賢之議論,語者為其議論之言語,視為論即語,則為持業(yè)釋,語之體,持論之用也。若解為論者圣賢之議論,為依其論之語,而非依經等之語,則為依主釋。若視為包有圣賢議論之語,則為有財釋。若視為論者圣賢之議論,語者圣賢之教語,則為相違釋。若視為非僅為書中議論之言語,而以議論之語為主,故名論語,則為鄰近釋。已上論語之一名,不帶涉五釋之數(shù),則不當于帶數(shù)釋。梵S!atsama%sa。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謂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相混濫,故須明此六種之釋。復以依主等,皆有離合之意,故云六離合釋。(離合意者,如依主釋中,以眼與識分說為離;眼識通說為合。持業(yè)中,藏與識;有財中,金剛與人;相違中,眼與耳;帶數(shù)中,五與蘊;鄰近中,念與慧,其意皆與此同。)
〔一、依主釋〕,謂所依為主,如言眼識,眼是所依為勝;識是能依為劣。將劣依勝,故名眼之識。如臣依主,能所相彰,是為依主釋。(眼之識,若云眼即識,即屬持業(yè)釋也。)
〔二、持業(yè)釋〕,持謂任持,業(yè)謂業(yè)用,如說第八藏識,識是本體,藏是業(yè)用,攝用歸體,體能持用,藏即是識,故名藏識體,持業(yè)用是為持業(yè)釋。
〔三、有財釋〕,謂從他所有以得其名,如言金剛,金剛本是護法之神,因執(zhí)金剛寶杵,得金剛名,又如梵語俱舍,華言藏,藏有含藏之義。以其含藏文義,猶如世之庫藏,能積聚財物,故名藏。將他名以顯己,是為有財釋。
〔四、相違釋〕,謂如說眼及耳等,體性各別,皆自為主。猶如水火,不相隨順,兩別雙舉,故名相違釋。
〔五、帶數(shù)釋〕,謂法上度量,以數(shù)顯義也。如說五蘊,因數(shù)有五,帶起本數(shù),即名五蘊。乃至二諦等法,無不皆然。體帶數(shù)量,故名帶數(shù)釋。(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二諦者,真諦、俗諦也。)
〔六、鄰近釋〕,謂從鄰近為名,如說四念住,本是以慧觀察,身受心法,今云念者,慧即揀擇照了,念即明記不忘,以念與慧其義鄰近,故隱慧之名,而言四念,所謂隱己從他也。又如意與識之類皆然,故名鄰近釋。(四念住,即四念處。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也。)
文殊為釋迦脅侍
【佛學大辭典】
(雜語)文殊與普賢為兩脅侍,文殊為左之侍者。凈名玄四曰:「文殊既是釋迦左面侍者,此土行最高?!贯岄T正統(tǒng)曰:「若以菩薩人輔,則文殊居左普賢居右?!故怯蓜倭又蔚?,故文殊為左(即上),普賢為右(即下)也,若依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門時則普賢當在左文殊當在右。以文殊司諸佛之智德,普賢司諸佛之定慧也。故一處以文殊彌勒為兩脅侍,以文殊置右彌勒置左。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曰:「于佛右邊畫文殊師利,如童子相貌,頂戴寶冠,于釋迦牟尼佛左邊畫彌勒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