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139,分76頁顯示  上一頁  62  63  64  65  66  68  69  70  71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汪伯彥(廷俊 新安居士 忠定 新安郡開國公 )
趙令懬(深之 安定郡王、惠王 襄靖 )
趙佖( 儀國公、大寧郡王、申王、吳王 榮穆 )
趙仲忽( 普安郡王、岐簡獻(xiàn)王 )
完顏忠(迪古乃 金源郡王 )
趙煦(廟號 哲宗、哲祖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帝、宋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帝 別稱 宋哲宗 延安郡王、均國公 傭 )
釋守珣(別稱 佛燈珣 守珣 佛燈、郡之施氏子也 )
張邦昌(子能 同安郡王 )
完顏昂(吾都補 漆水郡王 )
趙佶(廟號 徽宗、徽祖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慈憲顯孝帝、宋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慈憲顯孝帝 別稱 宋徽宗 端王、遂寧郡王 )
王伯龍( 廣平郡王 )
趙榛( 信王、福國公、平陽郡王 梁 )
張?。?span id="d3mzvq0" class='charType'>字 伯英 清河郡王、循王 忠烈 )
趙俁( 成國公、咸寧郡王、衛(wèi)王、魏王、燕王 )
耶律?。?span id="dg3faoj" class='charType'>名 耨里 忠厚 廣平郡王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9—1141 【介紹】: 宋徽州祁門人,字廷俊,號新安居士?;兆诔鐚幎赀M士。為虞都郎官。欽宗靖康初,獻(xiàn)邊防十策,擢直龍圖閣知相州。高宗即位,知樞密院事,拜相。專權(quán)自恣,力主南遷,不為戰(zhàn)守計。揚州失守后被劾,落職居永州。紹興初,起知池州、廣州。后獻(xiàn)所著《中興日歷》,拜檢校少傅,保信軍節(jié)度使。卒謚忠定。另有《春秋大義》、《集三傳本末》。
全宋詩
汪伯彥(一○六九~一一四一),字廷俊,號新安居士,祁門(今屬安徽)人?;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M士(《新安志》卷八)。靖康改元,知相州。高宗即位,擢知樞密院事。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出知洪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八之三六),改提舉崇福宮,落職居永州。紹興初起知池州、江東安撫大使,移知廣州。九年(一一三九),知宣州。十一年,卒,年七十三(《新安志》卷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六九
汪伯彥(一○六九——一一四一),字廷俊,號新安居士,徽州祁門(今安徽祁門)人。登崇寧二年進士第。靖康元年,獻(xiàn)河北邊防十策,以直龍圖閣知相州。受知康王,引為大元帥府副將,奏為集英殿修撰。高宗即位,擢知樞密院事,未幾拜右仆射。在相位專權(quán)自恣,力主南遷,不為戰(zhàn)守之計。御史諫官劾奏之,罷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洪州,尋落職居永州。紹興初,復(fù)職知池州,為江東安撫大使。言者論列不已,乃奪前職。后拜檢校少傅、保信軍節(jié)度使,知宣州軍州事,封新安郡開國公。紹興十一年卒,年七十三,贈少師,謚忠定。著有《春秋大義》十卷、《建炎中興日歷》五卷、《汪伯彥后集》二十五卷等。見《宋史》卷四七三《奸臣傳三》、卷二○八《藝文志七》,《新安志》卷七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趙令懬(一○六九——一一四三),字深之,德昭玄孫。授右班殿直,累監(jiān)州縣場庫,累遷秘閣修撰,再知慶源府。建炎二年,知西外宗正事,除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后以集英殿修撰知南外宗正。轉(zhuǎn)知泉州,改閬州觀察使,襲封安定郡王,奉祀太祖,除同知大宗正事。再遷保平軍節(jié)度使。紹興十三年卒,年七十五。贈少師,后追封惠王,謚襄靖。《宋史》卷二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六三
趙佖(一○七二——一一○六),神宗第九子。元豐六年賜名,授檢校太尉,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封儀國公。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大寧郡王。紹圣二年封申王,五年拜司空。帝崩,佖因目疾不得立。徽宗即位,以帝兄遷太傅,進陳王,旋拜太師,歷京兆、真定尹,荊、揚、太原、興元牧。崇寧五年薨,贈尚書令兼中書令,謚榮穆。改封吳王。見《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三。
趙仲忽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一四
趙仲忽,濮王孫。元豐二年以右武衛(wèi)大將軍領(lǐng)文州刺史,元符二年為果州團練使,大觀二年封普安郡王。崇寧四年知西外宗正事。政和二年以定國軍節(jié)度使為開府儀同三司。政和三年為知大宗正事、提舉宗子學(xué)事。紹興初亦為宗官。累封岐簡獻(xiàn)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五一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六六,《宋史》卷一八《哲宗紀(jì)》一、卷二○《徽宗紀(jì)》二、卷二一《徽宗紀(jì)》三、卷一六四《職官志》四。
完顏忠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6 【介紹】: 金耶懶路完顏部人,本名迪古乃,字阿思魁。助太祖抗遼,出謀舉兵。與斡魯?shù)绕撇澈8哂啦瑸橐畱新范疾?。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封金源郡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7—1100 【介紹】: 即宋哲宗。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旋即位。時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次年改年號為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為相,貶逐章惇、蔡確等新黨。八年,太后死,始親政。次年改元紹圣,以章惇為相,罷范純?nèi)省未蠓?、蘇轍等,盡復(fù)神宗時新法,重修《神宗實錄》。在位十六年。
全宋詩
宋哲宗趙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親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紹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jì)》。
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趙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寧九年十二月生。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太平軍節(jié)度使,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jié)度使,進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僅十歲。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改元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為相,貶逐新黨,盡罷新法。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親政,改元紹圣,以紹述神宗新法為名。遂罷免宰相范純?nèi)实?,追奪司馬光等謚,以章惇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執(zhí)政,于是熙豐新法漸次恢復(fù)。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號三:元祐、紹圣、元符。有集二十七卷。事跡見《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紀(jì)》,《玉海》卷二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吳興)人。初與佛鑒在蔣山分座說法。出住廬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寧。稱佛燈守珣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四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守珣號佛燈。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參廣鑒瑛和尚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夜霄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頓悟。鑒曰??上б活w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鑒曰。玄沙道諦當(dāng)甚諦當(dāng)。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鑒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竊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珣曰。樹高招風(fēng)。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圓悟大稱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乞還障南。至十月四日續(xù)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道如曰。要長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阇維舌根不壞。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佛燈。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參廣鑒瑛和尚。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坐宵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頓悟。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鑒曰。玄沙道。諦當(dāng)。甚諦當(dāng)。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鑒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竊疑其未然。乃曰。吾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珣曰。樹高招風(fēng)。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圓悟大然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從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迄還鄣南。至十月四日。績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道如曰。要長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阇維舌根不壞。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守珣。號佛燈。安吉施氏子。初參廣鑒瑛禪師。不契。遂造太平。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徹不展此。于是岌立宵晝。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師聞頓悟。鑒曰??上б活w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因舉靈云悟桃語詰之。了無疑滯。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入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之。疑其未然。乃曰。須我勘過始得。令人召至。拉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忽推師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隨聲應(yīng)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曰。樹高招風(fēng)。曰。見與未見時如何。曰。伸腳在縮腳里。悟大稱賞之。師出世凡四坐道場。聲光赫奕。后歿于天寧。將化。謂雙槐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辰。吾將至矣。乞還鄣南。四日。鄭公遣弟僧道如訊之。師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不與同條死。明早為我覓一只小船子來。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師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鹪?。舌根不壞。郡人陳師顏。寶函藏于家。痊骨于普應(yīng)院之側(cè)。師法貌清整。舉揚宗旨。綽有祖父之風(fēng)。有時謂眾曰。兄弟如有省悟處。不拘時節(jié)請來。露個消息。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門。師喚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訣疑情何為。威儀不具。僧顧視衣裓。師喝出。機鋒嚴(yán)峻類如此。其住何山也。因歲旱??な卣埗\于師。師勉從為升座。怒目瞪天罵曰。阿誰教爾強為天。雨應(yīng)聲而至。人呼為珣罵天。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守珣。號佛燈。出吉安州施姓巨族。早歲棄家。得道于太平佛鑒勤公。珣初參廣鑒瑛不契。竟謁佛鑒。佛鑒孤硬難入。珣乃封其衾而矢曰。此生不悟。不展此也。于是晝坐宵立。逾七七日。憊甚。適佛鑒垂語曰。森羅萬象一法所印。珣踴躍便出法堂。即投靈云。見桃花頌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佛鑒曰。如何是靈云不疑處。對曰。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曰玄沙道未徹在。那里是未徹處。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佛鑒喜之。會佛果至。鑒稱珣見處穩(wěn)實。且曰。此子自治。嚴(yán)刻密室。如對大賓。后當(dāng)有造。佛果佯諾。乃私招珣游山。偶到一潭。佛果推珣落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對曰。潭深魚聚。見后如何。珣曰。樹高招風(fēng)。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佛果乃大笑。宣和改元。詔佛鑒住蔣山。佛果移書與鑒。必以珣首蔣山眾。由是湖海知名。建炎間。住天圣。開堂時。內(nèi)翰王公問。三圣逢人則出話。珣笑曰。公曾閱詩否。曰館務(wù)之暇何所不覽。珣曰。詩云。湖光瀲滟晴遍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王公乃大稱。珣于朝待制潘良貴。嘗以南泉斬貓話。請益于珣。珣曰。如今士夫說禪說道。秖依著義理便快活。似將錢買油糍。吃了便不饑。其馀便道。是瞞他亦可笑也。貴領(lǐng)旨后。以居士身。弘珣之道。珣遷何山。晚居天寧。每憐學(xué)者根器不妙。委曲援引。如瓶瀉秋河。間有竊議。不遑恤也。嘗舉婆子燒庵話曰。大凡扶宗立教。須是其人。你看他婆子。雖是個女人。宛有丈夫作略。二十年蓰油費醬。固是可知。一日向百尺竿頭做個失落。直得用盡平生腕頭氣力。自非個俗漢。知幾洎乎巧盡拙出。然雖如是。諸人要會么。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難方見丈夫心。又舉溈山一日見野火。乃問道吾。還見火么。曰見。溈曰。從何處起。曰除卻經(jīng)行坐臥。請師別致一問來。溈山休去。乃曰。連天野火了無涯。起處猶來辨作家。眼里瞳人雙翳盡。面前遍界絕空花。道吾老也堪誇。且道畢竟從甚處起。汲水僧歸林下寺。待船人立渡頭沙。有僧問賓中賓。珣答??吐啡缣爝h(yuǎn)。候門似海深。賓中主。珣答。長因送客處。憶得別家時。主中賓。答相逢不必問前程。主中主。答一朝權(quán)祖令。誰是出頭人。僧曰。向上宗乘又如何。珣曰。大海若知足。百川應(yīng)倒流。又嘗謂眾曰。兄弟若有省悟處。不拘時節(jié)。須來露個消息。會雪夜有僧。直扣丈室。珣起秉燭。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決疑情。因甚威儀不具。僧顧衣裓。珣便逐出。紹興甲寅。從天寧歸鄣南告寂。侍者請遺偶。珣曰。不曾做得。即逝火浴。舌根不壞。塔于寶應(yīng)院。珣初在廬山日。有僧彥威。冬月用荻花絮紙衣。珣見大瞋曰。你少年輒求溫?zé)溔绱恕XM有心學(xué)道耶。威大驚。退問兄弟。時堂中有荻花衣者。才三四人。皆年七十馀矣。 贊曰。佛燈于七七之際。頓了大事。圓悟尚剝啄之。何也。如海底珊瑚。不以鐵綱舉而出之。焉得珍灼于人間世哉。然佛燈以清簡之風(fēng)震一世。足徵其源。亦不愧也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守珣,字佛燈,姓施氏,安吉人也。初參廣鑒瑛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亦無所入,乃對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夜峭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鲍懧勵D悟。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辫b曰:“玄沙道諦當(dāng)甚諦當(dāng),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辫b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眻A悟聞之,竊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游山隅,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痹唬骸耙姾笕绾危俊鲍懺唬骸皹涓哒酗L(fēng)。”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眻A悟大稱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乞還障南。至十月四日,績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道如曰:“要長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痹饺?,雞嗚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毖杂櫠?。阇維,舌根不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1—1127 【介紹】: 宋永靜軍東光人,字子能,舉進士。累官大司成,以訓(xùn)導(dǎo)失職,貶提舉崇福宮。又知光、汝州,由知洪州改禮部侍郎。欽宗即位,拜少宰。金兵犯汴京,與康王質(zhì)于金,割地請和。為河北路割地使。上書者攻其通敵,黜為中太一宮使,罷割地議。靖康初京師陷,被金人冊立為帝,僭號“大楚”。高宗即位,特與免貸,責(zé)授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以其僭立時穢亂宮廷,賜死。
全宋文·卷三五○一
張邦昌(一○八一——一一二七),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今河北東光)人。舉進士。歷知光、汝二州,政和末由知洪州改禮部侍郎,宣和初除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遷中書侍郎。欽宗即位,拜少宰。金兵犯汴京,力主和議。與康王為質(zhì)于金,割地請和,進太宰兼門下侍郎、河北路割地使。上書者攻其私敵,黜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中太一宮使,罷割地議。靖康二年春,被金人冊立為帝,號「大楚」。金兵既還,奉迎康王,請元祐皇后垂簾聽政,以太宰退處??低跫椿实畚唬闾?、奉國軍節(jié)度使,封同安郡王。以李綱極論,責(zé)授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既而賜死,年四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五《叛臣傳》上有傳。
完顏昂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2 【介紹】: 金宗室,本名吾都補。盈歌子,太祖堂弟。常從太祖攻戰(zhàn)。累拜平章政事,封漆水郡王,進鄆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2—1135 【介紹】: 即宋徽宗。神宗子,哲宗弟。紹圣三年封端王。元符三年即位。以蔡京主國事,定司馬光、蘇軾等百余人為奸黨,皆予貶謫。崇奉道教,大興道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又窮極土木,采尋民間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遣使浮海,約金攻遼,以奪回燕云之地。宣和七年,金兵滅遼后南下。懼而傳位欽宗,自稱“太上皇”。欽宗靖康二年,為金人俘虜北去,后死于五國城。在位二十六年。工書,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傳世。擅畫,有《芙蓉錦雞》等存世。又能詩詞,有《宣和宮詞》等。
全宋文·卷三五四三
宋徽宗趙佶(一○八二——一一三五),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即位,封遂寧郡王。紹圣三年封端王。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軍節(jié)度。元符三年正月哲宗崩,無嗣,遂即位。初欲調(diào)和新舊黨爭,旋以紹述神宗為國策。窮極土木,崇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是以群小競進。約金攻遼,致金師深入,遂傳位太子,尊為道君太上皇帝。靖康末為金人俘虜北去,后崩于五國城。在位二十五年,年號六: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兆诓┩ò偎嚕瑫嬘裙?,自成一家,書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芙蓉錦雞》、《池塘秋晚》等傳世。能詩詞,善著述,有集百卷,今存《御注西升經(jīng)》等及近人所輯《宋徽宗詩》、《宋徽宗詞》。見《宋史》卷一九至二二《徽宗紀(jì)》,《玉海》卷二八。
王伯龍 朝代:遼末金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遼金間沈州雙城人。遼末,聚眾起事,降金,授世襲猛安。從攻遼、宋,累官寧昌軍節(jié)度使,徙益都尹,封廣平郡王,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兆诘谑俗?。累封信王。靖康之變,從欽宗至金營,金軍北撤時被攜北行,至慶源,亡匿真定境中,遣人向高宗奏請委總大軍,與諸寨鄉(xiāng)兵約日大舉。事為金人所知,急發(fā)兵攻陷諸寨,榛逃亡不知去向。一說后與徽宗同居五國城。
全宋詩
趙榛,徽宗第十八子。官慶陽昭化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封信王(《宋史·宗室世系表》)。靖康之變,被金兵截留河北,隱于民間,改姓梁。后由慶源五馬山馬政迎歸,遂起義兵抗金。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聞趙構(gòu)即帝位于南京,遣馬擴“詣行在(帝王離京都時駐留之地)請稟朝廷之命”,即除河外兵馬都元帥,但由于猜忌,下令河北義兵一人一騎不得渡河以南。后不知所終。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一五、一一六。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九九四
趙榛,徽宗子。初授建雄軍節(jié)度使,封福國公。宣和末,改安達(dá)軍節(jié)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平陽郡王。靖康元年,授慶陽、昭化軍節(jié)度使,進封信王。后從徽宗北行,至慶源,亡匿真定境中。馬廣、趙邦杰聚兵保五馬山砦,陰迎榛歸,奉以為主。榛上手書,乞總大軍收復(fù)所失州縣,除河外兵馬都元帥。為朝廷所疑。諸砦為金人所陷,遁亡,不知所在。見《宋史》卷二四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6—1154 【介紹】: 宋鳳翔府成紀(jì)人,字伯英。好騎射,負(fù)才氣,起于諸盜。年十六,為三陽弓箭手。欽宗靖康至高宗建炎、紹興間,與金人戰(zhàn),屢立奇功。曾討江淮,平苗劉,破李成,皆著勞績。紹興十一年拜樞密使。知朝廷欲罷兵,首請納所統(tǒng)兵,力贊議和。秦檜盡罷諸將兵權(quán)付俊。歲余無去志,檜使江邈論罷之。累封廣、益國公,進封清河郡王,拜太師。與韓世忠、劉锜、岳飛并為南宋四大名將。然岳飛冤獄,俊獨助檜成其事,為世所鄙。卒謚忠烈。
全宋詩
張?。ㄒ弧鸢肆灰晃逅模?,字伯英,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兆谡推吣辏ㄒ灰灰黄撸?,為都指揮使。宣和間累轉(zhuǎn)武功大夫。高宗即位,為御營前軍統(tǒng)制,江南招討使。紹興元年(一一三一),改江淮路招討使,拜太尉。屯兵建康,置司盱眙,屢立戰(zhàn)功,為中興四將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九,謚忠烈。事見《海陵集》卷二三《張循王神道碑》,《宋史》卷三六九有傳。
全宋文·卷三八五一
張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早年以武功授保義郎。靖康初奮力抗金,授武義大夫,權(quán)河北十三將。勤王,高宗(時為康王)擢為元帥府統(tǒng)制,累功轉(zhuǎn)榮州刺史,遷至拱衛(wèi)大夫。高宗即位,為御營前軍統(tǒng)制。建炎四年入衛(wèi),拜檢校少保。紹興初以江淮招討使討平叛將李成,拜太尉。紹興四年為浙西、江東安撫使,屯建康,敗偽齊劉猊,拜少保,改淮南西路宣撫使。紹興十一年,力贊和議,與秦檜意合,且首請納兵,拜樞密使。次年春,進封清河郡王。紹興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追封循王,謚忠烈??槟纤嗡拇竺麑⒅?,然其主和議、助秦檜成岳飛冤獄,為世所鄙。見周麟之《張循王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宋史》卷三六九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神宗第十子。初封成國公,哲宗朝封咸寧郡王,徽宗朝進封衛(wèi)王、魏王、燕王。欽宗靖康元年,授河?xùn)|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次年,與弟偲為徐秉哲逼送金營,北行至慶源境上,乏食而卒。
耶律恕 朝代:遼末金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8—1156 【介紹】: 遼金間契丹人,本名耨里,字忠厚。通契丹大小字。降金。從完顏婁室攻宋,除真定少尹,遷尚書左司郎中。海陵時,累拜參知政事,入為太子少保,封廣平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