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127—1206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零陵丞。張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遂名其書房“誠齋”。孝宗初知奉新縣,以薦為國子監(jiān)博士。歷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進太子侍讀。淳熙十四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廟祀,出知筠州。光宗立,召為秘書監(jiān),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寧宗嗣位,乞致仕。后屢召不起。性剛直,不附韓侂胄。立主恢復之計。工詩,自成誠齋體,與尤袤、范成大、陸游號稱南宋四大家。有《誠齋集》。全宋詩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調贛州司戶參軍。歷永州零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為國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國子博士告詞》注),遷太常博士、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同上書《廣東提舉告詞》注),尋除本路提點刑獄。召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應詔上書,擢東宮侍讀。十四年,遷秘書少監(jiān)(同上書《秘書少監(jiān)告詞》注)。十五年,因上疏駁洪邁太廟高宗室配饗議,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紹熙元年(一一九○),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歷成,宰臣令他人為序,遂以失職丐去,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因論江南行鐵錢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未赴。寧宗即位,屢召屢辭。慶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書《通議大夫寶文閣待制致仕告詞》注)。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有《誠齋集》、《易傳》等傳世。事見其子長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楊文節(jié)公文集》卷末附)?!?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钊f里詩四十二卷辭操一卷,以宋端平間刊本(原書藏日本東京宮內廳書陵部)為底本。校以宋淳熙、紹熙間遞刻之《誠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xù)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簡稱宋遞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原該共六十三卷,今殘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簡稱四庫本)。參校明末毛氏汲古閣鈔本《誠齋集》(簡稱汲古閣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楊氏帶經軒刊《楊文節(jié)公詩集》(簡稱楊本)。另從諸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四十四卷。詞學圖錄
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有《誠齋集》,詞附其中。全宋文·卷五二八五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戶,調永州○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時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就除提點刑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孝宗親擢為東宮侍讀。累遷左司郎中,秘書少監(jiān),以直秘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江東運副,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寧宗時進寶文閣待制致仕。開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傳作「八十三」,誤),謚文節(jié)。萬里早年受學于張浚,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傳》二十卷(存)、《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見《宋史》卷四三三本傳,清鄒樹榮編《楊文節(jié)公年譜》。
人物簡介
【生卒】:1140—1207 【介紹】: 宋濟南歷城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號稼軒。高宗紹興末,聚眾二千隸耿京部,為掌書記。奉京命奏事建康,聞張安國殺京降金,歸擒之,獻俘行在。孝宗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征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chuàng)建飛虎軍,雄鎮(zhèn)一方。歷浙西提點刑獄、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為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歷知鎮(zhèn)江、隆興府。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后追謚忠敏。一生力主抗金。擅為長短句,風格悲壯激烈,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全宋詩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欽宗靖康末中原淪陷,棄疾于青年時即率眾抗金。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義軍耿京部,為掌書記。三十二年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jié)度掌書記,并以節(jié)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棄疾還海州,約忠義軍人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改差簽判江陰軍。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知潭州兼湖南安撫。后于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為言者論罷。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未幾又為言者論罷。寧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四年遷知鎮(zhèn)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棄疾以詞著稱,是豪放派詞風的代表,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詞》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有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良谲幵?,以《辛稼軒詩文抄存》為底本,酌校原材料出處。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二卷。詞學圖錄
辛棄疾(1140-1207)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有《稼軒長短句》。黃鶴樓志·人物篇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系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寧宗時知鎮(zhèn)江府,未久落職。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棄疾由湖北轉運副使調任湖南轉運副使。臨行之際,同僚在武昌南樓設宴為其餞行,他即席賦詞《水調歌頭?折盡武昌柳》,抒發(fā)豪放悲壯的抑郁情懷。全宋文·卷六二一四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號稼軒居士,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紹興末,金主亮死后,耿京聚兵山東,棄疾為掌書記,奉表歸宋。乾道元年,奏《美芹十論》。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又上疏論恢復大計甚備。八年,出知滁州。淳熙二年,提點江西刑獄。歷知江陵、隆興府,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再知隆興。八年,為言者所劾落職,隱居上饒帶湖十年。紹熙二年,起提點福建刑獄,知福州,罷,徙居鉛山。嘉泰三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加寶謨閣待制,知鎮(zhèn)江。開禧三年卒,年六十八。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屢起屢罷,憂憤而死。工于詞,所作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
人物簡介
【生卒】:1140—1204 【介紹】: 宋建寧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嚴,號東塘居士。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授溧陽主簿。歷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寧宗嘉泰三年,同知樞密院,進參知政事。罷以資政殿學士知鎮(zhèn)江府。奉祠致仕。學問淹博,其疏奏多切時弊,詩文格調清新。任四川安撫使時,嘗命屬官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有《東塘集》。全宋詩
袁說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號東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僑居湖州。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溧陽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國子正、太常寺主簿、樞密院編修官、秘書丞。淳熙間,知池州(《宋會要輯稿》瑞異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由提點浙西刑獄改提舉浙西常平茶鹽(《金石補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會要輯稿》食貨七○之八三)。三年,知臨安府(同上書刑法四之九○)。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遷戶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權戶部尚書。三年,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召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出知紹興府兼浙東路安撫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樞密院事。三年,遷參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尋加大學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東塘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事見本集附錄《家傳》?!≡f友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中詩七卷)為底本。酌?!?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殘本。館臣漏輯詩十二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六一九四
袁說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號東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寓居湖州。登隆興元年進士第。淳熙四年為秘書丞,歷知池州。紹熙中入為侍左郎中,知臨安府。寧宗即位,為戶部侍郎兼侍講。慶元二年出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復入為吏部尚書,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二年除同知樞密院事。三年,拜參知政事。罷知鎮(zhèn)江府,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嘉泰四年卒,年六十五。著有《擇善易解》,《東塘集》。嘗命僚屬纂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五十卷(存)。見《東塘集》附《家傳》,《宋史翼》卷一四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申之、次夔,號蒲江。樓鑰甥。寧宗慶元五年進士。嘉定中歷官軍器少監(jiān),權直學士院。工樂府,與翁卷、趙師秀為詩友。有《蒲江集》。全宋詩
盧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號蒲江,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六)。十二年,除秘書省正字,累遷著作郎兼權司封郎官。十六年,權直學士院(同上書選舉二一之一八)。有《蒲江詞》傳世。事見《南宋館閣續(xù)綠》卷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六。今錄詩十三首。全宋文·卷六九一二
盧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號蒲江,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慶元五年進士。嘉定中歷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秘書省正字、將作少監(jiān)、權直學士院,以軍器少監(jiān)直北門,號稱職。俄卒于官。祖皋工樂府,意度清遠,有《蒲江詞》一卷(存)。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六、一八,《浣川集》卷一○《祭盧直院文》,《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宋詩紀事》卷五八,《宋元學案補遺》卷七九,《全宋詞》,唐圭璋《兩宋詞人時代先后考》。
人物簡介
【生卒】:1178—1237 【介紹】: 宋邛州蒲江人,字華父,號鶴山。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累知嘉定府。史彌遠入相,了翁力辭召命,居白鶴山授徒講學。歷知漢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入為兵部郎中,至權工部侍郎。遭誣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后復職,擢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筑城修武備,興學校。曾上章論十弊,召還,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后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卒謚文靖。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師友雅言》等。全宋詩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為國子正,次年改武學博士。開禧元年(一二○五),召試學士院,以阻開邊之議忤韓侂胄,改秘書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彌遠當國,力辭召命。丁父憂,筑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點刑獄,歷知遂寧、瀘州、潼川府。十五年,召為兵部郎中,累遷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異論、朋邪謗國黜靖州居住。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起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遺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傳世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見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吳淵序、清繆荃孫《魏文靖公年譜》,《宋史》卷四三七有傳?!∥毫宋淘?,以《四部叢刊》影印宋開慶元年刻本為底本(此本有殘缺,據目錄,卷首即奪《游古白鶴山》、《和薛秘書紱聞鴉韻》、《和虞永康剛簡滄江鶴再誕雛》三詩,但實為傳世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吳鳳高翀刻本(簡稱吳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魏了翁(1178-1237) 字華甫。蒲江(今屬四川)人。曾筑室白鶴山下。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鶴山詞》。全宋文·卷七○五三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登慶元五年進士第,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召為國子正,改武學博士。開禧元年,召試學士院,改秘書省正字。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外,乃知嘉定府。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刑。八年,兼提舉,遷轉運判官。十年,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后知潼川府。十五年召對,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遷太常少卿、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即位,遷起居郎。會論濟王事忤時相,為言者所劾,詔降三官,靖州居住。紹定中復職奉祠,進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還朝,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六月之間,論奏二十馀上,皆當時急務。忌者合謀擠之,乃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未幾兼江淮督府,改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是年以疾卒于官,年六十。詔贈太師,謚文靖,累贈秦國公。了翁窮經博古,學術自成一家。著述甚豐,今存者有《周易要義》、《尚書要義》、《毛詩要義》、《古今考》、《經外雜抄》、《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等。事跡見《宋史》卷四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89—1250 【介紹】: 宋隆興豐城人,字德夫,號泉谷。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為歷知南安縣,入任樞密院編修官,與起居郎方大琮、編修劉克莊、正字王邁同時遭劾,太學諸生作《四賢詩》頌之。知建昌軍,寬賦斂、抑豪強、黜黠吏,革除秋苗斛面勒索。淳祐三年,遷太府少卿兼右司,屢有建言。進華文閣待制致仕。卒謚清正。有《泉谷文集》。全宋詩
徐鹿卿(一一八九~一二五一),字德夫,號泉谷樵友,豐城(今屬江西)人。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調南安軍學教授。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為福建安撫使干辦。紹定六年(一二三三)知南安縣。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為行在諸司審計司干辦。二年,知建昌軍。四年,召除右司郎官,出為江東轉運判官,歷浙東、浙西提刑、知寧國府。淳祐五年(一二四五)除太府少卿兼崇政殿說書。六年,出知平江府。七年,除國子監(jiān)祭酒,尋兼侍講、權給事中。九年致仕,十一年卒,謚清正。有《泉谷文集》等,已佚。明萬歷中裔孫徐鑒據家乘輯為《清正存稿》六卷。事見本集附錄年譜,《宋史》卷四二四有傳?!⌒炻骨湓姡悦魅f歷刻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并酌校《豫章叢書》本(簡稱豫章本)及胡思敬校(簡稱胡校)等。全宋文·卷七六六七
徐鹿卿(一一八九——一二五○),字德夫,號泉谷,隆興府豐城(今江西豐城)人。嘉定十六年進士,授南安軍軍學教授,歷知尤溪、南安二縣,召為樞密院編修官,出知建昌軍。復入為度支郎官兼右司,忤時相,主管云臺觀。起為江東運判,淳祐元年除浙東提刑兼提舉常平,知泉、贛二州。三年,以右司召,擢太府少卿,兼崇政殿說書。逾年,兼權吏部侍郎。以疾丐祠,遷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召權兵部侍郎,改權禮部,兼侍講,遷禮部侍郎。累疏告老,進華文閣待制致仕。卒,謚清正。有《泉谷文集》、《鹽楮議政稿》、《歷官對越集》、《徐清正公詞》(存),手編《漢唐文類》、《文苑菁華》。見《宋史》卷四二四本傳,《宋宗伯徐清正公年譜》(《清正存稿》附)。
人物簡介
【生卒】:1189—1256 【介紹】: 宋宗室,字用父,號虛齋。寓居長樂。寧宗嘉定十年進士。歷知邵武軍、漳州,皆有治績。理宗嘉熙初為樞密都承旨,次年拜同知樞密院事,淳祐初罷。尋加資政殿學士,進吏部尚書兼侍讀,詔與劉克莊同纂修國史。有《易通》、《虛齋樂府》。全宋詩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居長樂(今屬福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知監(jiān)利縣。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樞密都丞旨兼國史院編修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二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復除樞密都承旨(《寶慶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撫年表》卷上)。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虛齋資政趙公神道碑》。全宋文·卷七六七六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又號芝山老人、云泉野客,彥括子,居長樂(今福建長樂)。嘉定十年登進士第,歷知邵武軍、漳州。嘉熙初為樞密都承旨,二年拜同知樞密院事,淳祐初罷。尋加資政殿學士,進吏部尚書兼侍讀。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著有《易通》、《虛齋樂府》(均存)。見劉克莊《虛齋趙公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98—1275 【介紹】: 宋南康軍都昌人,字子遠,號古心。以鄉(xiāng)舉入太學,有文名。知吉州,創(chuàng)白鷺洲書院。權知隆興府,又創(chuàng)宗濂書院。歷右正言、侍御史。坐事閑廢十二年。度宗即位,召同知樞密院事,擢參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咸淳九年,予祠。元兵至,為游騎所執(zhí),既而脫歸。元兵破饒州,萬里率子赴水死。謚文忠。全宋詩
江萬里(一一九八~一二七五),字子遠,號古心,都昌(今屬江西)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召試館職,累遷著作佐郎。景定二年(一二六一),權吏部尚書,同簽書樞密院事。五年,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福建通志》卷二九)。度宗即位,召同知樞密院事,遷參知政事。以忤賈似道丐祠。恭宗德祐元年,元兵破饒州,赴水池死(《宋史》卷四七),年七十八。謚文忠?!?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八、清道光《都昌縣志》卷二二有傳。今錄詩十四首。黃鶴樓志·人物篇
江萬里(1198~1275) 南宋官員。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馀年,歷官91任,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元兵攻破饒州時,江萬里率子江鎬等投水殉國。卒贈太傅、益國公、太師,謚文忠。江萬里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曾創(chuàng)辦白鷺洲書院,著有《宣政雜錄》等。有七律《題黃鶴樓》。全宋文·卷七八七三
江萬里(一一九八——一二七四),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入太學,以舍選出身,歷池州教授,試館職,知吉州,創(chuàng)白鷺洲書院。入直秘閣,權知隆興府,創(chuàng)宗濂書院。擢尚右郎官兼侍講,拜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刑部侍郎,兼國子祭酒、侍讀,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出知建寧府、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度宗朝,遷參知政事,進封南康郡公,累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咸淳十年卒,年七十七。贈太師、益國公,謚文忠。見《宋史》卷四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201—1257 【介紹】: 宋廣州番禺人,字俊明,號文溪。理宗寶慶二年進士。歷秘書郎、著作郎、直秘閣。淳祐初,累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在職不畏強御,史嵩之、賈似道俱為所劾。卒謚忠簡。有《文溪存稿》、《文溪詞》。全宋詩
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铌挠⒃娢寰?,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溪集》為底本。校以《兩宋名賢小集》卷二○四《文溪集》(簡稱名賢集)、明崇禎李振鷺重修《李忠簡公文溪存稿》(簡稱崇禎本)。全粵詩·卷三八
李昴英(一二○一 — 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宋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 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全宋文·卷七九三八
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寶慶二年廷對第三,調汀州推官,累遷兵部郎中、福建提舉。淳祐初除吏部郎官,擢右正言,以直聲聞。十二年除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召為大宗正卿,兼國史編修、實錄院檢討。除兼侍講,進太常卿,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三年丐歸,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有《文溪集》二十卷,為門人李春叟輯。見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姚虞《文溪先生傳》(粵十三家集本《文溪集》卷首),《宋史翼》卷一六《李昴英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懷州人,居嘉興,字長孺,號可齋。李邦彥孫。理宗淳祐中歷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陳守邊之宜五事。累進資政殿學士,授四川宣撫使,特賜同進士出身。景定五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尋遭論劾奪職。恭帝德祐初追復原官。多言邊境之事,為賈似道所嫉,使不竟其用。有《可齋雜稿》。全宋詩
李曾伯,字長孺,號可齋,祖籍覃懷(今河南沁陽),僑居嘉興(今屬浙江)。理宗紹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陽縣。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為沿江制置司參議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紀》)。三年,遷江東轉運判官、淮西總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為兩淮制置使兼知揚州。九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轉運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寶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應大使、四川宣撫使。以事奉祠。起為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靜江府。復以事罷。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軍,長于邊事,為賈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職。尋卒。有《可齋雜稿》三十四卷,《續(xù)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詩文,《宋史》卷四二○有傳?!±钤?,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簡稱影宋本,藏南京圖書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八一一
李曾伯(一一九八——一二六八),字長孺,懷州(治今河南沁陽)人,后徙居嘉興,邦彥之后。歷官通判濠州,遷軍器監(jiān)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機宜文字。入為度支郎官,授左司郎官、淮西總領。尋遷右司郎官。為太府少卿、兼左司郎官、敕令所刪修官。擢太府卿,淮東制置使、知揚州、兼淮西制置使,詔軍事便宜行之。加華文閣待制,進寶章閣直學士,權兵部尚書,加煥章閣學士。淳祐九年,以舊職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廣西轉運使。進徽猷閣學士、京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廣總領、京湖屯田使,進龍圖閣學士。加端明殿學士,兼夔州路策應大使。進資政殿學士,制置四川邊面,與執(zhí)政恩例。尋授四川宣撫使,特賜同進士出身。召赴闕,加大學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辭免,以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寶祐五年,起為湖南安撫大使、知潭州,兼節(jié)制廣南。移治靜江,為廣南制置大使、兼廣西轉運使。開慶元年,進觀文殿學士,以言者論罷。景定五年,起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褫職,四年卒。見《宋史》卷四二○本傳,《至元嘉禾志》卷一三,《楚紀》卷五二,《可齋雜藁》卷首李杓序,《可齋續(xù)藁后》卷一○《庚申病中作》。
人物簡介
【生卒】:1223—1296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字伯厚,號深寧居士,一號厚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正直敢言,對朝廷用人及各項弊政,多所批評建議,先后觸忤權臣丁大全、賈似道、留夢炎,屢遭罷斥。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后辭官還鄉(xiāng),專事著作二十年,宋亡不出。有《玉海》、《困學紀聞》、《玉堂類稿》、《掖垣類稿》、《通鑒地理考》、《漢藝文志考》、《深寧集》等。全宋詩
王應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進士,調西安主簿。寶祐四年(一二五六)中博學宏詞科,累遷太常寺主簿。以言事忤丁大全,罷。丁敗,起通判臺州。景定元年(一二六○)召為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兼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以忤賈似道奉祠。六年,起知徽州。七年,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八年,權吏部侍郎。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授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因封駁留夢炎薦章不報,遂東歸,自號深寧老人。元成宗元貞二年卒,年七十四。王應麟是宋末著名學者,著作繁富,影響較大的有《困學紀聞》,《玉海》等。另有《深寧集》,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七八存《王尚書遺稿》。事見清錢大昕《深寧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三八有傳。今錄詩十首。全宋文·卷八一九二
王應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又號深寧居士。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撝子。淳祐元年進士,調西安縣主簿,徙揚州教授。寶祐四年中博學宏辭科,添差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歷遷國子錄、武學博士、太常寺主簿。輪對,言邊事忤丁大全,罷職。起通判臺州。召為太常博士,擢秘書郎,遷著作佐郎。度宗即位,除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遷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歷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再忤賈似道,出奉祠。起知徽州。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兼權吏部侍郎。及賈似道潰軍江上,上疏陳十事,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遷禮部侍郎。轉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上章劾右丞相留夢炎任用私人,遂辭官東歸。后二十年卒,年七十四,時元貞二年也。所著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藁》二十三卷、《掖垣類藁》二十二卷、《詩考》五卷、《詩地理考》五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鑒地理考》一百卷、《通鑒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鑒答問》四卷、《困學紀聞》二十卷、《蒙訓》七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救篇》六卷、《補注王會篇》、《小學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詞學題苑》四十卷、《筆?!匪氖?、《姓氏急救篇》六卷、《漢制考》四卷、《六經天文編》六卷、《小學諷詠》四卷。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八,《宋史》卷四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236—1283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理宗寶祐四年進士第一。開慶初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遷都,天祥上書請斬宋臣,進御敵之計,未被采納。任軍器監(jiān)兼權直學士院,草制語譏賈似道,遭劾罷。度宗咸淳九年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贛州。恭帝德祐初元軍東下,破家財為軍費,率義兵萬人入衛(wèi)臨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拘至鎮(zhèn)江,后脫逃回朝。端宗即位,復拜右相兼樞密使,因與左相陳宜中議論不合,率兵在福建、廣東堅持抗元,收復州縣多處。祥興元年被俘于五坡嶺,次年拒元將張弘范誘降,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心志。后被囚于元大都三年,屢拒威逼利誘,視死如歸。臨刑作《正氣歌》。謚忠烈。有《文山集》。全宋詩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初名云孫,字天祥,后以字為名,改字履善,中舉后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士。開慶元年(一二五九)為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除秘書正字,累遷著作佐郎兼刑部郎官。以上疏劾董宋臣,出知瑞州。五年,遷江西提刑。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召除尚右郎官。五年,知寧國府。六年,召除軍器監(jiān)兼學士院權直,以忤賈似道,罷。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贛州。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渡江,應詔勤王,除樞密副都承旨,浙西江東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撫大使。二年,除右丞相、樞密使,詣元軍議和,被拘。押至鎮(zhèn)江,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溫州。同年五月,端宗繼位,改元景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與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帶。景炎二年,敗于空坑,出南嶺。三年,授少保、信國公,移屯海豐,軍潰被執(zhí)北行,在道絕食八日不死。拘燕三年,終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遇害。著作遭難后散佚,元元貞、大德間其鄉(xiāng)人輯編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明初重加編次為詩文十七卷,另有《指南錄》、《指南后錄》、《集杜詩》等傳世。事見本集卷一七《文山紀年錄》,《宋史》卷四一八有傳?!∥奶煜樵?,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張元喻刻《文山先生全集》為底本,校以明景泰六年韓雍刻《文山先生文集》(簡稱韓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文山集》(簡稱四庫本)?!都旁姟犯鞅驹娋湓婎}都有舛誤奪漏,酌據《杜少陵集》(簡稱杜集)訂補。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人。有《文山集》、《文山樂府》。黃鶴樓志·人物篇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政治家、抗元名臣、文學家。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寶祐四年(1256)狀元,授承事郎,升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再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時被拘,逃歸后聚兵抗元。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俘,拒絕元朝誘惑,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元至元十九年(1283),于大都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正氣歌》等。所作《齊天樂·慶湖北漕知鄂州李樓峰》一詞,狀寫南樓景色,被視為佳作。全宋文·卷八二九八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初名云孫,字天祥,以字貢于鄉(xiāng),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又號浮丘道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寶祐四年進士第一,尋丁父憂。歷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上書乞斬董宋臣,遷刑部郎中。歷知瑞州、江西提刑、尚左郎官,權直學士院。忤賈似道,遂乞致仕。起為湖南提刑、知贛州。德祐初元兵入侵,募兵勤王,除知平江府、臨安府。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元軍請和,被拘,夜亡入真州,輾轉至溫州。聞益王未立,上表勸進,拜右丞相,同都督諸路軍馬,舉兵抗元,兵敗空坑。衛(wèi)王立,加少保、信國公,進屯潮陽。元軍掩至,被俘。囚燕三年,從容就義,時至元十九年臘月,年四十七,后謚忠烈。著有《文山集》、《文山詩史》。見《文山先生紀年錄》(《文山全集》卷一七),《宋史》卷四一八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