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避災(避災)
謂避免災禍。 明 謝肇浙 《五雜俎·天部二》:“九日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相傳以為 費長房 教 桓景 避災之術。” 清 魏源 《桂林陽朔山水歌》之三:“神仙避劫人避災,更於何處藏三才?”
《國語辭典》:免卻(免卻)  拼音:miǎn què
省掉。如:「這樣一來,可以免卻很多麻煩。」
分類:避免防止
《國語辭典》:力戒  拼音:lì jiè
極力防患阻止。如:「青少年應力戒毒品的誘惑,以免戕害身心?!埂肚迨犯濉>砣?。列傳。汪廷珍》:「選《成均課士錄》,教學者立言以義法,力戒摹擬剽竊之習?!?/div>
分類:極力避免
《漢語大詞典》:互言
(1).上下文義互相闡發(fā),互相補足。
(2).交錯使用同義詞以避免字面重復的修辭手法。 清 俞樾 群經平議·論語一:“詩·都人士篇曰:‘彼都人士,臺笠緇撮,彼君子女,綢直如髮?!吭唬骸既恕?,女曰:‘君子’,互言之耳,其義一也。”
《漢語大詞典》:擬出
一般是指無形的東西,常強調形成或造出與預想的設計、原來的目的或某些不可避免的事實相適合的東西。例如:擬出一項財政報告。
《漢語大詞典》:巧法
(1).取巧以避免觸犯法令;枉法,玩弄法令。史記·平準書:“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騷擾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財賂衰耗而不贍。” 漢 王充 論衡·程材:“長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為己,勉赴權利。” 清 方苞 《獄中雜記》:“凡殺人獄辭無謀,故者,經秋審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br />(2).巧妙的方法。 魯迅 《華蓋集·我的“籍”和“系”》:“我們的乏的古人想了幾千年,得到一個制馭別人的巧法:可壓服的將他壓服,否則將他抬高。”
《國語辭典》:兒女債(兒女債)  拼音:ér nǚ zhài
指所承擔的有關兒女的教養(yǎng)婚嫁等事。因無可避免,有如負債,故稱。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六出:「婚姻事,須要早諧。勸相公早畢兒女之債?!?/div>
《漢語大詞典》:互文
(1).謂上下文義互相闡發(fā),互相補足。《禮記·中庸》“吾説 夏 禮, 杞 不足徵也;吾學 殷 禮,有 宋 存焉” 唐 孔穎達 疏:“論語云:‘ 宋 不足徵也’,此云:‘ 杞 不足徵’,即 宋 亦不足徵。此云:‘有 宋 存焉’,則 杞 亦存焉,互文見義?!?span id="slcfn59" class="book">《南史·儒林傳·司馬筠》:“經傳互文,交相顯發(fā)?!?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8562'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唐詩別裁集·王昌齡〈從軍行〉之三》“ 秦 時明月 漢 時關” 清 沈德潛 注:“備 胡 筑城,起於 秦 漢 。明月屬 秦 ,關屬 漢 ,互文也。”
(2).指錯綜使用同義詞以避免字面重復的修辭手法。 唐 劉知幾 史通·題目:“ 子長 史記別創(chuàng)八, 孟堅 既以 漢 為書,不可更標號,改《志》,義在互文?!?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錯綜成文例:“《思齊篇》:‘古之人無斁,譽髦斯士?!瓱o斁,謂不見厭惡也;‘譽’與‘豫’通,爾雅曰:‘豫,樂也、安也?!云淇∈繜o不安樂也?!ァc‘無斁’互文見義,無厭惡則安樂可知,安樂則無厭惡可知。”
(3).指互有歧義的條文。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赦令:“國家法令……宜令審細,毋使互文?!?唐 白居易 《論姚文秀打殺妻狀》:“其律縱有互文,在理終須果斷?!?/div>
《漢語大詞典》:避妍
(1).謂避讓美色。 晉 陸機 《塘上行》:“男歡智傾愚,女愛衰避妍?!?br />(2).謂妍麗不及對方,避免與之比賽。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偏安佚豫:“宮姬詔部,儼如神仙,天香濃郁,花柳避妍?!?/div>
《國語辭典》:活該(活該)  拼音:huó gāi
應該。有無法避免或不值得同情的意味。如:「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他活該如此!」《孽海花》第一五回:「這會兒鬼使神差,活該敗露,爽性明公正氣的把簪兒拿出手來?!?/div>
《漢語大詞典》:避刑
謂避免觸犯刑法。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今寡人將助天威,吾不欲匹夫之小勇也。吾欲士卒進則思賞,退則避刑?!?/div>
《漢語大詞典》:避明
謂患眼病休養(yǎng),避免強烈光線刺激。《歧路燈》第六三回:“暗問 雙慶 ,方知 王象藎 病目欲瞽,在后院一個小房避明哩。”
《國語辭典》:防避  拼音:fáng bì
預先回避、躲開?!都t樓夢》第三四回:「君子防未然,不如這會子防避的為是。太太事情多,一時固然想不到?!?/div>
分類:防備避免
《國語辭典》:墨床  拼音:mò chuáng
放置馀漬未乾墨條的器具,可以避免污染。
《漢語大詞典》:避盈
古人認為物極必反,泰極否來,因此必須避免處于招致衰敗的盈滿狀態(tài)。《宋書·劉敬宣傳》:“今此杖節(jié),常懼福過禍生,實思避盈居損,富貴之旨,非所敢當?!?明 劉基 《秋懷》詩之八:“晦明相代謝,避盈乃無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