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逸之,號螺冠子。萬歷時人。好金石,工篆隸章草行楷,專力為古文詩詞。自號梅顛道人。輯有叢書《夷門廣牘》,另有《梅塢貽瓊》、《梅顛稿選》、《梅墟雜稿》及傳奇《錦箋記》。槜李詩系·卷十五
履靖字逸之,號梅墟,秀水人。萬歷中布衣,筑舍鴛湖之濱,種梅百馀株,時咿唔其下,人呼為梅顛道人,自稱螺冠子。著述甚富,刻有梅顛稿。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逸之,嘉興人。有梅墟雜槁。
人物簡介
【生卒】:1561—1626 【介紹】: 明紹興府會稽人,俗姓夏,字湛然,號散水道人。得戒于云棲,年三十悟道。萬歷中匡徒說法,平易簡亮,受人推重。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圓澄,字湛然,姓夏氏,會稽人也。得法于大覺。明萬歷間,始來徑山,耽其幽寂,還遂棲止。所著有《宗門或問》、《慨古錄》、《思益簡注》、《楞嚴臆說》、《法華意語》、《涅槃疏》、《金剛三昧》諸書,修建大剎五,筑石塘一百五十里,屢著神異,遠近宗之。
人物簡介
【生卒】:1563—1624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一名開美,字元度,一作玄度,又字如白、仲朗,號清常道人。趙用賢子。以蔭任南京都察院照磨,累升刑部郎中。好聚書,假借繕寫,網羅而校讎之,錢謙益稱為近古所未有。有《脈望館書目》、《容臺小草》、《洪武圣政記》、《和禪詩》等。
人物簡介
【生卒】:1566—1641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美度,一字相攸,號六桐、桐柏、槲園居士、紫金道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新會知縣,為治有聲。遷大理寺評事,改工部主事。以不肯監(jiān)魏忠賢生祠工削籍。崇禎初再起,歷官廣西按察使。工詩文,尤善詞曲,有傳奇《雙修記》、《鸞□記》、《金鎖記》(一作袁于令作,或經于令修改)等,及雜劇《易水寒》、《北邙說法》、《團花鳳》、《金翠寒衣記》、《罵座記》及總稱《四艷記》之《夭桃紈扇》、《碧蓮繡符》、《丹桂鈿合》、《素玉梅蟾》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美度,馀姚人。萬歷己未進士,除知新會縣??歼x左遷,歷工部主事。天啟中,削籍。崇禎初,復起,仕至廣西按察使。維基
葉憲祖(1566年—1641年),字美度,一字相攸、號六桐,解園居士、紫金道人等,浙江余姚人,晚明劇作家、戲曲家,吳江派代表人物。少年好學,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中舉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方登進士。官廣東新會縣知縣,因政績顯著,升調至北京任御史。與東林黨人黃尊素兒女親家,遭奸臣魏忠賢排斥,降為大理寺評事,轉工部主事,因阻止在長安街建魏忠賢生祠,遭革官撤職回鄉(xiāng)。崇禎帝即位后,朝廷再次起用葉憲祖。葉憲祖歷南京刑部主事,四川順慶府知府,辰州兵備副使,沅州兵備副使,轉四川參政、廣西按察使,皆未任。
人物簡介
【生卒】:1570—1642 【介紹】: 明河南中牟人,字林宗,又字法幢,一字塞庵,自稱旃然漁隱,又號芯淵道人。萬歷十九年舉人。應會試十次不第。任俠好客。嗜古文,藏書數萬卷,皆手自點定。工草書,酒后即頹然揮灑放筆。李自成破開封,溺水死。有《原圃塞庵詩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林宗,一字武仲,中牟人。萬歷辛邜舉人。有原圃塞庵詩集。
人物簡介
【生卒】:1571—1644 【介紹】: 明陜西涇陽人,字良甫,號葵心,又號一道人。天啟二年進士。授揚州推官,擢登萊監(jiān)軍僉事,尋告歸。李自成克西安,欲用之,堅拒。聞京師破,不食死。受明末來華天主教耶穌會影響,介紹西學,與鄧玉函合撰《遠西奇器圖說》,介紹西方物理機械。助金尼閣撰《西儒耳目資》,以西文注漢字。另著有《新制諸器圖說》、《兩理略》、《天問辭》、《歷代發(fā)蒙辨道說》、《山居詠》等。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藥師。崇禎七年進士。官吏部郎中。有《綺語障》。簡介
字梅里,又字藥師,又字若子,浙江海寧人。生于明萬歷二年(一五七四)。崇禎七年(一六三四)進士。授行人。選授吏部主事,晉吏部郎中,累遷尚寶司丞。入清不仕,以吟詠自娛??滴醭酰瑹o錫安璿,序刻其集,言已年近九十。有《綺語障》。詞學圖錄
吳本泰(1573一?) 字美子,號藥師,亦號梅里居士、雨庵道人。海寧人,寄籍錢塘。崇禎七年(1634年)中進士,年已六十一歲。吳本素深于經術,崇禎帝召對后,以其有大用,任命他為吏部郎中,后又升任尚寶司丞。明亡后隱居不仕。有《續(xù)論語頌》、《綺語障》、《西溪梵隱志》四卷。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美子,一字藥師,仁和人。崇禎甲戌進士,除行人選授吏部主事改南禮部歷郎中有海粟堂集秋舫箋北游西征東瞻南還岳游諸草維基
吳本泰(1573年—?),字美子,號梅里,又號藥師,晚號雨庵,浙江海寧縣籍仁和縣人。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順天鄉(xiāng)試六十名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聯捷甲戌科進士,九年任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十年授行人司行人,升吏部主事,改南京禮部員外郎,升吏部郎中。明亡后,隱居不出。順治四年(1647年)隱居西溪,著有《西溪梵隱志》四卷。
人物簡介
【生卒】:1575—1629 【介紹】: 明蘇州府嘉定人,字茂宰,又字長蘅,號香海,又號泡庵,晚號慎娛居士。萬歷三十四年舉人。兩應會試不第,遂絕意進取,誓畢其余年,讀書養(yǎng)母,刳心學道,以求正定之法。工詩善書,尤精繪事。知縣謝三賓合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及流芳詩,刻為《嘉定四先生集》。居南翔里,其讀書處名檀園。有《檀園集》。詞學圖錄
李流芳(1575-1629) 字茂宰,又字長衡,號檀園、香海、泡庵,晚號慎娛居士、泡庵道人。本安徽歙縣人,僑居嘉定。萬歷丙午(1606)舉人,厭惡魏忠賢,決意功名。魏忠賢建生祠不往拜,與人云:"拜,一時事,不拜,千古事。"工詩,擅書畫,亦能印。吳偉業(yè)稱為"畫中九友"之一。嘗語錢牧齋"精舍輕舟,晴窗凈幾,看孟陽吟詩作畫,此吾生平第一快事。"牧齋曰:"吾卻有二快,兼看兄與孟陽耳。" 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稱"嘉定四君子"。與錢謙益為友,常往來常熟。有《檀園集》、《西湖臥游圖題跋》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履素,號闇齋。黃洪憲次子。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授大理評事,擢工科。天啟時魏忠賢用事,承昊不與之通,被削職。崇禎初復職,累官廣東按察使,致仕歸。自幼多病,遂精研醫(yī)理,有所得。有《折肱漫錄》,又輯評《薛氏內科醫(yī)案》。槜李詩系·卷十八
承昊,字履素,號闇齋,洪憲子。萬歷丙辰進士,累官江西參政。有闇齋吟稿。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履素,秀水人。萬歷丙辰進士,除大理評事選吏科給事中歷刑戶工三科左右給事出為河南副使加參政轉福建按察使有間齋吟槁維基
黃承昊(1576年—?),字履素,號闇齋,晚號樂白道人、妙喜散人,中軍都督府嘉興中左千戶所(今浙江嘉興市)人,祖籍江西新淦,軍籍,明朝學者。幼年多病,?;继蛋Y,好研究醫(yī)理,重視養(yǎng)生。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順天府秀才,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應天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升吏科給事中,轉刑科。天啟五年(1625年),工部右侍郎南居益總督河道,黃承昊劾奏其“倚傍門戶,躐躋通顯”,被罷官。魏大中為閹黨陷害入獄,黃承昊因曾相助大中而被罷官。崇禎初年起復,官戶科右給事中,調工科左給事中。隨后出為河南鹽驛副史,累官廣東按察使。崇禎十五年,往廣東赴任途中,因飲用金銀花酒中毒而一度昏迷。致仕歸。因為好酒又好女色,以此獲疾,十日九病。約卒于清順治初。有未婚妻名沈伯姬,為沈自邠長女,十八歲亡,后娶妻沈紉蘭。
人物簡介
禾嘉,字獻之,一字有谷,號少鶴,別號蛻虛道人,新添衛(wèi)人,仕履具莫氏《紀略》。田按:獻之官祁門教諭,攝婺源縣事,與縣人余紹祉善,所著《青蘿集》,紹祉序之。又有《澹園集》《黃山游紀》。(閔麟嗣《黃山志》:邱禾嘉,天啟間為祁門學博,游黃山,嘆曰:“大丈夫得志,當令天下諸侯膝行而前;功成身退,把茅蓋頭,老是山中,足矣,安能寂寂守此冷氈耶?”去任甫三年,果以軍功開府遼左。)獻之以一孝廉開府關外,其戰(zhàn)略互有利鈍,天下皆知之,而其詩文專集,則雖鄉(xiāng)人,莫能紀其名也。余從《黃山志》得詩四章,又從《晚聞堂集》得知其集名,以俟后之搜羅文獻者庶幾遇之。青蘿集·余紹祉序
嘗愛古人身兼數業(yè),如李供奉,一風流詞客耳,而通于劍術;張桓侯,一武夫耳,而長于八分。嘉靖間,倭夷入寇,少保胡公以直指受節(jié)鉞,破陣先登,老將材官,為之避舍,天下奇之,第奇其儒而武也,而未嘗以詩名。予嘗拿舟桐江,拜嚴先生祠,見胡公詩有“功成只合師馮異,身退還應學子陵”之句,始嘆天下之奇公者未能悉公之奇也。公以虛懷好士重天下,恨予生晚,不得與文長、仲房諸君頡頏幕下,乃今幸見知于邱先生。先生之奇,不在胡公下,而為詩過之。予之才,不敢仰視徐、王諸君,而與先生遇合之奇亦過之。先生,黔中世家子,安酋逆命,先生以孝廉募義兵,破之于新添衛(wèi),事聞,當寧欲以斗大金印酬先生,先生固辭不受,瀟然挈一氈來領青蘿山色。天下之奇先生,猶奇胡公也。予邂逅先生于眾人中,先生望而知我,遂授予《青蘿集》一卷。讀其壯處,則五更鼓角;其悲處,則九月邊聲;其幽處,則泉聲咽石;其冷處,則楓落吳江;其爽處,則西山朝氣;其澹處,則河漢微云。若詩若文,并有一段慷慨之氣,如幽燕俠少年,顧盼偉如。其視胡公桐江磯頭一片石,不啻過之矣。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廣東香山人,字龍友,號家岡。萬歷四十七年進士。官少詹事。崇禎六年擢禮部尚書,旋入閣,與首輔溫體仁不協,罷去。南明隆武帝召為內閣首輔。閩疆既失,赴廣州,永歷帝以原官召之,引疾辭去。有《寶綸閣集》。全粵詩·卷五七八
何吾騶,字龍友,號象岡。香山人。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一六一八)舉人,四十七年(一六一九)進士,擬鼎甲,改二甲四名,由庶吉士歷官少詹事。明思宗崇禎初,晉左春坊充經筵日講官。會纂修《神廟實錄》成,晉少詹事兼侍講學士,歷官正詹事。明思宗崇禎五年(一六三二)擢禮部右侍郎。六年(一六三三)十一月加尚書,同王應熊入閣,溫體仁久柄政,欲斥給事中許譽卿,已擬旨,文震孟爭之,吾騶亦助為言。體仁訐奏,帝奪震孟官,兼罷吾騶。居久之,唐王自立于福州,召為首輔,與鄭芝龍議事,輒相牴牾。閩疆既失,永明王以原官召之,為給事中金堡、大理寺少卿趙昱等所攻,引疾去。順治三年(一六四六)十一月桂王由榔稱號于肇慶,適唐王聿鍵弟聿??嗣為唐王者,與大學士何吾騶自閩浮海至南海,關捷先等首倡兄終弟及議。大學士蘇觀生遂與吾騶及布政使顧元鏡、侍郎東莞王應華、南海曾道唯、總督林察等擁立聿??,改年紹武。就都司署為行宮,應華、道唯并拜東閣大學士。招海上四姓盜,授總兵等官,與肇慶相拒。十二月十五日大兵克廣州,時唐王聿??方事閱射,急易服逾垣匿王應華家,俄縋城走,為追騎所獲,投繯而絕。何吾騶及應華等悉降。卒于家。有《元氣堂詩文集》三十卷、《經筵日講拜稽錄》四卷、《周易補注》四卷、《云笈軒稿》二卷和《石刻楷草四種》。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有傳。維基
何吾騶(1581年—1651年),初字瑞虎吾騶一名出自中國上古神獸騶吾,其形象一說是頭黑色紋路的白老虎,另一說則是頭五彩斑斕的長尾虎,因騶吾心地善良,從不吃有生命的物體,又在中國古代被視為祥瑞之獸,故何吾騶初字曰:“瑞虎”。,又字龍友,號象岡,晚號閒足道人。廣東香山小欖鎮(zhèn)(今中山市)人。進士出身。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中丙午科舉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授庶吉士,歷官左春坊充經筵講官,后升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崇禎五年(1632年)擢禮部右侍郎。崇禎六年(1633年)升禮部尚書,任大學士兼代理首輔。因與文震孟為給事中許譽卿辯護,為溫體仁訐奏,罷歸。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陷南京,唐王朱聿鍵召任首輔,與鄭芝龍不合,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與大學士蘇觀生等在廣州擁立紹武帝,有足疾,后紹武帝殉國,遂回廣東,是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攻入廣州,吾騶投降。稱疾還鄉(xiāng),卒于家。
人物簡介
【生卒】:?—1645 【介紹】: 明江西新城人,字元公,自號海岸道人。崇禎元年進士,歷寧波、杭州兩府推官,以丁憂歸。南明弘光時,授儀制主事。清軍破南京,被執(zhí)不屈死。有《瑤光閣集》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公,建昌新城人。崇禎戊辰進士,歷寧波杭州二府推官累遷禮部郎中有瑤光閣集維基
黃端伯(?—1645年),字元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建昌府新城縣(今江西省黎川縣)人,生平好佛,嘗鐫私印曰「海岸道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散文家、詩人,因拒降清廷而殉國。黃端伯自幼聰敏好學,博覽經史。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進士,次年授浙江寧波府推官。那時倭寇常犯浙江沿海一帶,他集思廣益,提出防倭十條計策,使該地倭患大為減輕。他在寧波“布衣素食,貨利不攖其心”。對初次犯法者重在教育,對賄賂者則深惡痛絕。對窮書生,只要有文才,便加意勉勵,給予資助和推薦。崇禎五年(1632年),因母病故,遂回故里,三年服滿,改任杭州府推官。他辦事干練,廣知博聞,公務之余,常邀兩浙學士講學于西湖,為當地培養(yǎng)人才。崇禎十年(1637年),考選北上時,又逢父喪,居家七年。耳聞目睹居住在建昌(今南城縣)的益王朱慈炱作威作福、窮奢極欲的種種行為,義憤填膺,上疏朝廷,列數朱在建昌“擅增兵甲”,“擅增民詞,批行郡縣,騙害良民”等惡行。結果,反被朱慈炱誣諂為離間親藩。黃端伯于憤怒中棄官為僧,避居廬山。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陷北京,崇禎帝自縊。鎮(zhèn)守山海關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福王朱由崧即于南京稱帝,黃端伯面北動哭,盼為國效力。經禮部尚書姜曰廣推薦,授為正六品禮部儀制司主事、禮部儀制司郎中。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失守,朱由崧逃逸,禮部尚書錢謙益及忻城伯趙之龍等百官皆迎降,城內自殺殉國的,除了南京守備太監(jiān)韓贊周以外,只有十二個人,其中高級官員僅刑部尚書高倬,其馀皆是中下級官吏以及一般讀書人,故時人嘆曰:“國家無事,公卿大臣享其尊榮;不幸有變,儒生小臣奮其義烈!”黃端伯在其寓所能仁寺傍門書寫“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大字,拒不出迎。清豫親王多鐸,命兵卒將端伯押至面前,并吆喝使跪,端伯不屈。多鐸拍案叱喝:“你認為弘光帝是何種人物,想為他一死?”端伯朗言:“皇帝圣明!”不愿多說一句。多鐸問:“馬士英何等臣屬?”端伯答曰:“馬士英,忠臣也!”多鐸又可氣又可笑,問:“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為忠?”黃端伯說:“馬士英不降,擁送太后入浙江,當然是忠臣。”他指著已經剃發(fā)易服的趙之龍等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倍噼I點頭良久,他問:“素聞黃先生耿介孤直,能否在大清做官?”黃端伯斷然拒絕并斥責迎清失節(jié)之人,說得降臣趙之龍等人面色發(fā)赤。多鐸將其關押在江寧逾四個月,其間端伯一再拒絕清廷勸降。雖然身處牢獄之中,依然談笑如常,且作《明夷錄》言:“丹心傾漢室,碧血吐秦廷”以明其志。六月十四日,清政府下令剃發(fā),他指頸說:“我寧剃(殺)頭不剃發(fā)”。八月十三日,多鐸再勸端伯降,并威脅道:“不降則戳!”黃端伯誓死拒降,多鐸遂命殺之。黃端伯整肅冠履,昂首引頸受刃。劊子手心驚目眩,不敢舉刀,黃端伯厲聲高喊:“何不刺我心!”臨刑前,面北遙拜,顏色自若,觀者萬馀,焚香拜泣,連多鐸也嘆稱“南來硬漢僅見此人”,“北向叩頭,口呼高皇帝、烈皇帝就死”??谡冀^命詞曰:對面絕商量,獨露金剛王。
割截無嗔恨,刀山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