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9詞典 8分類詞匯 61
《國語辭典》:通知  拼音:tōng zhī
1.告知。《水滸傳》第一九回:「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萑珪?。卷九。編審部。立局親審》:「所有生員,非系本身之事,不得代人呈稟,亦宜懸示通知?!?br />2.通曉。唐。白居易揚孝直除滑州長史制〉:「專習武經(jīng),通知吏事。」《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濟南府里有些從前大書院出來的人,覺得自家學(xué)問甚深,通知時務(wù)?!?br />3.機關(guān)內(nèi)部各單位間有所洽辦或通知時使用的文書;內(nèi)容簡單時亦可對外使用。如:「開會的通知已經(jīng)發(fā)出去了。」
《漢語大詞典》:五一六通知
《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通知》。由毛澤東主持制定,1966年5月1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通知》要求:徹底揭露“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的資產(chǎn)階級反動立場,奪取在文化領(lǐng)域中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批判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文化領(lǐng)域的各界里的“資產(chǎn)階級代表人物”。《通知》是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論點系統(tǒng)化的綱領(lǐng)性文件。
《國語辭典》:通知書(通知書)  拼音:tōng zhī shū
通知的文件。如:「開會通知書」、「入學(xué)通知書」。
《分類字錦》:通知鐘律(通知鐘律)
后漢書律歷志:元始中,博徵通知鐘律者,考其意義,羲和劉歆典領(lǐng)條奏,前史班固取以為志。
分類:審音
《國語辭典》:通知單(通知單)  拼音:tōng zhī dān
針對個人所發(fā)的告知的文件,通常只有一張單子。如:「繳費通知單」、「他接到開校務(wù)會議的通知單?!?/div>
《國語辭典》:繳稅通知單(繳稅通知單)  拼音:jiǎo shuì tōng zhī dān
由政府發(fā)交納稅人,列明繳納稅的項目、款數(shù)與期限的通知單。如:「這期地價稅繳稅通知單沒有收到,還請補發(fā)。」
《國語辭典》:通知啟事(通知啟事)  拼音:tōng zhī qǐ shì
對外有所通告的書面陳述的文件,通??d于傳播媒體或布告欄。
《分類字錦》:疏通知遠(疏通知遠)
《禮記疏》:通知遠書,教也。
分類:經(jīng)
《國語辭典》:照會(照會)  拼音:zhào huì
1.通知、知會?!度辶滞馐贰返谝痪呕兀骸缚锍诉f個眼色與他,那童生是照會定了的,使不歸號,悄悄站在黑影里。」
2.核對審察。《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訪聞先朝水官孫民先,元祐六年水官賈種民各有河議,乞取索照會。」
3.執(zhí)照、憑證。《恨?!返谄呋兀骸改氵@里有甚么貴重東西?要到那里去?你說了,兵頭給你照會,送你出境?!?br />4.察照知會。指外交部對外國使節(jié),或是各省長官對外國領(lǐng)事所遞交的一種外交文書。亦即一國政府將彼此相關(guān)的某一事件的意見通知另一國政府。也稱為「通牒」、「外交照會」。
《國語辭典》:關(guān)白(關(guān)白)  拼音:guān bó
陳述、稟告?!队魇烂餮?。卷二二。木綿奄鄭虎臣報冤》:「埋得定當,方將病狀關(guān)白太守趙分如。」
《國語辭典》:知照  拼音:zhī zhào
1.知會、照會?!度辶滞馐贰返谖逡换兀骸钙钐珷?shù)溃骸汉我圆灰娭??』萬中書道:『由閣咨部,由部咨本省巡撫,也須時日。想目下也該到了?!弧埂段拿餍∈贰返诹鸹兀骸副惴愿篱T上,知照他們所有由各處薦來愿當出洋隨員的,盡兩日內(nèi)來見?!?br />2.舊式公文用語。知悉之意,多用于下行文。如:「令行知照」。
《國語辭典》:關(guān)會(關(guān)會)  拼音:guān huì
宋朝開始使用的關(guān)子、會子等紙幣。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八。恩霈軍民》:「如三司招軍補額之時,每刺一卒,官給關(guān)會一二封,衣裝七事件?!?/div>
《國語辭典》:知會(知會)  拼音:zhī huì
通知照會。《醒世恒言。卷二六。薛錄事魚服證仙》:「只合與他們知會,同攜一尊,為避暑之宴。」《紅樓夢》第一七回:「賈珍先去園中知會眾人。」也作「支會」。
《漢語大詞典》:通照
猶通知。《元典章·戶部十·軍兵稅》:“愚見合令各路通照,出本路額設(shè)弓手幾名,每戶應(yīng)免糧若干?!?/div>
分類:通知
《漢語大詞典》:召呼
呼喚;通知;交代。周禮·天官·小宰“掌官令以徵令” 漢 鄭玄 注:“徵令,趨走給召呼?!?span id="xfsfspc" class="book">《后漢書·烏桓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span id="aoliana" class="book">《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召呼三臺尚書以下自詣 卓 府啟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