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董承詔(1579年—?),字綸宰、圣臣,號鳴兼,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初授中書舍人。擢兵部職方司主事,歷升武選司員外郎,薦用杜林、劉綖,凡郡縣練兵武職條改欽依,武職之有欽依自此始。時朝議方急兵,言兵者日進,有方道人妄言有翼解飛,科臣請姑試觀,承詔廷諍曰:是妖可斬也!坐訐激罷官。已而妖竟無驗,上悟,天啟四年復(fù)起浙江布政司參政。歷升按察使、布政使。浙大藩,多積逋,承詔會計無遺。比入覲,以忤當(dāng)國,將致辟,上顧御屏有親書董某姓名,為之動容,著致仕。居家孝友,分子產(chǎn)與猶子同。
人物簡介
林聞詔,字叔宣,別號欽之,福建福州府長樂縣匠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授官浙江秀水縣知縣,擢刑部主事,晉員外郎、郎中。天啟五年十二月,南京浙江道御史羅萬爵疏參舊樞臣趙彥、舊督臣張我續(xù)、原任工部尚書白所知暨南京戶部員外陳楚產(chǎn)、刑部郎中林聞詔。得旨:趙彥、張我續(xù)、白所知俱已有旨了,陳楚產(chǎn)、林聞詔著吏部即與議復(fù)。
人物簡介
胡承詔,字君庥,號侍黃,湖廣承天府沔陽州景陵縣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工部觀政,授峽江縣知縣,調(diào)內(nèi)江縣,擢升禮部主事,四十年調(diào)南吏部,四十一年升南吏部稽勛司郎中,四十六年補禮部祠祭司郎中,四十七年升四川提學(xué)副使。天啟元年(1621年)升河南右參政,二年升本省按察使,三年升山東右布政使,五年升四川左布政使。崇禎元年(1658年)三月,改任南太仆寺卿管少卿事,三年(1630年)以年老致仕。
人物簡介
張新詔(1584年—?),字憲明,號積水,山東萊州府掖縣人,匠籍。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除知滑縣,新黌宮,飭祭器,修滑伯祠,表孝子廬,循聲冠三輔。擢云南道御史,時三帥陷沒,中外震駭,疏請發(fā)帑用人,并逮治楊鎬、李如松罪,又論方從哲依違誤國狀。再監(jiān)京、通二倉,陳八事,漕政一新。銓司陸某無缺補官,露章糾之,反覆數(shù)千言。天啟改元,巡按浙江,升河南僉事,以終養(yǎng)歸。
人物簡介
陳震生(?—1645年),字青雷,常州府武進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震生是崇禎七年進士陳組綬之子,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獲授中書舍人。弘光年間負責(zé)到徽、寧、池、太、廣頒下追尊毅宗謚號詔,之后曾上疏減省宮內(nèi)開支與煩重稅賦,外任贛縣知縣未行,擢官職方主事,很快去世。
人物簡介
胡應(yīng)詔,號鳳銜,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工部觀政,授益陽縣知縣,七年考察,八年起補南直隸黟縣知縣。
人物簡介
成友謙(?—17世紀(jì)),字六吉,揚州府通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成友謙是海鹽縣丞成斐然的兒子,在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成進士,擔(dān)任閬中知縣,撫定遭流寇驚嚇的民眾,之后轉(zhuǎn)任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上疏修復(fù)中外才能和順;崇禎末年改任河?xùn)|巡鹽御史,修正當(dāng)?shù)乇渍:牍饽觊g清朝軍隊逼近南京,他和喬可聘共同上疏請求留下江北兵力,固守淮安及揚州,控制潁州、壽州,命劉良佐還鎮(zhèn)。馬士英于弘光帝面前指著二人大罵,舉朝都為之氣懾。到弘光帝逃到淮上,他多次請求命令禮部將太子會審案同東宮、二王謚號盡速頒諭詔,適逢會海道崩坍,他又上疏豁免糧餉,令當(dāng)?shù)匾乇憷?,南京失陷后回鄉(xiāng)直到去世。
人物簡介
汪承詔(?—1650年代),字仲宣,號西源,寧國府寧國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汪承詔是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到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獲授湖廣湘陰知縣,調(diào)武昌知縣,遷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兵下濟南,德王朱由樞被俘,派宦官王朝進、張福祿等人從廣寧入朝上書,請求和談。汪承詔上疏說:「將上書燒掉,不要外傳,并把王朝進等人發(fā)配遠方,無法與敵方通訊。萬一皇上顧念宗親,可以另外派遣邊境的人適量給予用品,說明恩德。若說:『德王不幸,社稷失守,遠走沙漠,但愿戎狄除去災(zāi)禍,加以降禮,德王應(yīng)該優(yōu)游塞外,以終天年。皇上已撫養(yǎng)王嗣繼承爵位,待其成長就會帶領(lǐng)軍隊守在邊疆,發(fā)泄王憤?!贿@樣對方一定明白朝廷大義,可斷絕敵方貪婪和欺侮?!埂I献鄨舐労?,改任汪承詔為河南道御史,巡按湖廣,為楊嗣昌監(jiān)軍。到楊嗣昌生病,他前往荊州輸調(diào)兵糧分配各將令。不就朝廷將他革職,他為求立功贖罪,請求調(diào)用施州土司兵?;乇本┖?,李自成點名錄用,他拒絕并回到南京,起用故官;南京失陷后歸鄉(xiāng)。鄭成功攻南京,他計劃充當(dāng)內(nèi)應(yīng),被擒拿到南京殺害。
人物簡介
胡丹詔(17世紀(jì)—17世紀(jì)),字吾南,號喬臨,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胡丹詔個性沉穩(wěn)、堅持名節(jié),是天啟七年(1627年)的舉人第九名,崇禎十三年(1640年)成進士,獲授臨川知縣,在當(dāng)?shù)匾耘d革為己任。縣內(nèi)分為官戶、民戶,賦稅不均,他就上疏合并;又見到牢獄中見男女混處,嘆息說:「雖然他們被囚禁,但可否無別呢?」捐俸另外設(shè)置女監(jiān)獄,仍供給月資。十五年(1642年)任江西鄉(xiāng)試考官,選拔者都是一時名士,著有《撫臨吏狀》行世,不久因為忤逆忤權(quán)貴辭官回鄉(xiāng)。隆武年間,胡丹詔累遷至戶部廣西司郎中,其后清朝定鼎,曾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和詔安知縣歐陽明憲監(jiān)筑縣城、學(xué)宮和城隍。
人物簡介
汪鉉(?—17世紀(jì)),字以玉,安慶府懷寧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汪鉉是嘉靖二年進士汪漢的曾孫,年少即工于八股文,天啟元年(1621年)中式辛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三次到禮部受薦失敗后署任高淳教諭,任內(nèi)多有成就。同縣的顏渾、宣國柱上表他召對稱旨薦任為清要官,他以年老婉拒;其后他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弘光帝時到廬州、鳳陽等地頒下追尊謚號詔,遷任刑部福建司員外郎,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zhì)、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yīng)寵共事,后事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