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2詞典 5分類詞匯 77
《漢語大詞典》:立義(立義)
(1).奉行大義。禮記·儒行:“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jìn),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孔穎達(dá) 疏:“所立必存義也?!?span id="t0jrtmd" class="book">《國語·晉語九》:“方臣之少也,進(jìn)秉筆,贊為名命,稱於前世,立義於諸侯?!?span id="zp5givi" class="book">《管子·輕重丁》:“故 桓公 推仁立義,兄弟相戚,骨肉相親,此之謂繆數(shù)。” 唐 劉叉 《怨詩》:“丈夫不立義,豈如鳥獸情?”
(2).猶舉義。周書·魏玄傳:“ 玄 遂率募鄉(xiāng)曲,立義於 關(guān) 南?!?span id="h1yldpd" class="book">《北史·司馬裔傳》:“ 周文 令 山東 立義諸將等能率家入 關(guān) 者,并加重賞?!?br />(3).確立觀點(diǎn);取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是立義選言,宜依經(jīng)以樹則?!?span id="0mpxp1v" class="book">《隋書·經(jīng)籍志一》:“又有《業(yè)詩》,奉朝請 業(yè)遵 所注,立義多異,世所不行?!?/div>
《漢語大詞典》:殊觀(殊觀)
(1).奇觀。指奇異美好的景象或事情。《文選·曹植〈洛神賦〉》:“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覩一麗人,於巖之畔?!?李善 注:“所觀殊異。” 晉 桓溫 《賀白兔表》:“今白兔見於 春穀縣 ,皓質(zhì)純素,皦然殊觀?!?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丹水:“ 丹水 南有 丹崖山 ,山悉赬壁霞舉,若 紅云 、 秀天 二岫,更為殊觀矣?!?宋 劉子翚 《涼月》詩:“殊觀發(fā)秘藏,妙聽生寥閴?!?br />(2).猶言改觀,變色。 三國 魏 嵇康 《養(yǎng)生論》:“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沖冠。”
(3).不同的觀點(diǎn)。 明 李東陽 《政難贈楊質(zhì)夫》:“下上之異議,彼此之殊觀乃爾。”
《國語辭典》:傾向(傾向)  拼音:qīng xiàng
1.倚重、信賴?!睹魇贰>硪话怂?。張?jiān)潅鳌罚骸钢羷t進(jìn)學(xué)士,充經(jīng)筵日講官。帝甚傾向。」
2.偏向、趨向。如:「這孩子有愛好音樂的傾向?!埂ⅰ甘虑殚_始有好轉(zhuǎn)的傾向。」
《漢語大詞典》:談無(談無)
晉書·王衍傳:“ 魏 正始 中, 何晏 、 王弼 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wù),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衍 甚重之。惟 裴頠 以為非,著論以譏之,而 衍 處之自若?!焙笠浴罢劅o”指談?wù)f“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觀點(diǎn)。 宋 蘇軾 《明日南禪和詩不到故重賦數(shù)珠篇》之二:“説有陋 裴頠 ,談無笑 王衍 ?!?/div>
《漢語大詞典》:異義(異義)
(1).不同的含義;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上下同字異義例:“古書亦有上下文同字而異義者。”
(2).不同的觀點(diǎn);新的見解。后漢書·章帝紀(jì):“其令羣儒選高才生,受學(xué)《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xué),廣異義焉?!?span id="zbyvja5" class="book">《晉書·王接傳》:“﹝ 接 ﹞備覽眾書,多出異義?!?br />(3).指不同的意見,異議。 宋 蘇軾 《次韻答劉涇》:“新音百變口如鶯,異義蜂起弟子爭?!币槐咀鳌?異議 ”。
(4).道理不同。 漢 班固 《白虎通·三軍》:“告天何?示不自專,非出辭反面之道也,與宗廟異義?!?南朝 宋 顏延之 《重釋何衡陽》:“故方罰矜功,而濫咎忘賢,遺存異義,公私殊異,已備前白?!?br />(5).違反常規(guī)、禮法。 漢 何休 《〈春秋公羊傳〉序》:“傳春秋非一,本據(jù)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徐彥 疏:“非常異義者,即 莊 四年 齊襄 復(fù)九世之讎而滅 紀(jì) , 僖 元年實(shí)與 齊桓 專封是也,此即非常之異義,言異於 文 武 時……若其常義,則諸侯不得擅滅,諸侯不得專封。” 宋 曾鞏 《為人后議》:“故為人后者,為之降其父母之服,則有之矣;為之絶其父母之名,則未之有也……今欲使從所后者為屬,而變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異義也?!?/div>
《國語辭典》:理論(理論)  拼音:lǐ lùn
1.由實(shí)踐中歸納或由觀念推演而得到的有系統(tǒng)、有組織的說理或論點(diǎn)。
2.論事物之理,對實(shí)際或?qū)嵺`而言?!侗笔?。卷四四。列傳。崔亮》:「光韶博學(xué)強(qiáng)辯,尤好理論?!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20907' target='_blank'>鄭谷 〈故少師從翁隱巖別墅亂后榛蕪感舊愴懷遂有追紀(jì)〉詩:「理論知清越,生徒得李頻?!?br />3.據(jù)理爭論,講理?!缎咽篮阊?。卷三四。一文錢小隙造奇冤》:「若先嚷破了,反被他做了準(zhǔn)備。不如竟到官司,與他理論?!埂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五回:「心中不覺暗暗動怒;只不便同他理論。」
4.理會、注意。明。湯顯祖《紫釵記》第五三出:「如今盧府著忙,不暇理論到此事?!埂队⒘覀鳌返谌换兀骸改侵茴嵢杖找苍趲ぶ虚e耍,太祖也不十分理論。」
5.道理、理由。元。曾瑞《留鞋記》第三折:「你既是個女子,怎生不守閨門之訓(xùn),這繡鞋兒卻揣在郭華懷中,有何理論,從實(shí)招來?!?/div>
《漢語大詞典》:遺論(遺論)
(1).指前人留下的觀點(diǎn)、見解。魏書·封軌傳:“至如廟學(xué)之嫌,臺沼之雜, 袁準(zhǔn) 之徒已論正矣,遺論具在,不復(fù)須載?!?唐 賈至 《虙子賤碑頌》:“繹微旨而徵遺論,何先生道蔚其葳蕤者也。”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十四:“ 水心 之説,乃 張方平 之遺論也?!?br />(2).馀論;異議。 元 劉塤 隱居通議·文章七:“辭簡意足,一段章旨,無復(fù)遺論?!?明 袁宏道 《和者樂之所由生》:“夫以《大武》之樂,而 孔子 尚有遺論?!?明 徐渭 《〈草玄堂稿〉序》:“茍世之評君之詩者,徒律之以 漢 魏 ,則似不能無遺論於君。”
《國語辭典》:學(xué)派(學(xué)派)  拼音:xué pài
學(xué)術(shù)上因詮釋主張不同而形成的門派。如姚江學(xué)派、乾嘉學(xué)派。
《漢語大詞典》:馳辭(馳辭)
不受拘束地、盡情地用文辭來表述某種觀點(diǎn)或表達(dá)某種感情。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贈張籍》詩:“州家舉進(jìn)士,選試繆所堂;馳辭對我策,章句何煒煌?!?宋 曾鞏 《祭張?zhí)乒摹?/a>:“實(shí)肴於豆,實(shí)酒於觴。馳辭告誠,維以永傷。” 宋 王安石 《祭范潁州仲淹文》:“涕哭馳辭,以贊醪羞。”
《國語辭典》:牙慧  拼音:yá huì
別人說過的言論、見解。如:「拾人牙慧」?!段骱言挕9律诫[跡》:「為詩孤峭澄淡,自寫胸臆,絕不襲人牙慧。」也作「牙后慧」。
《國語辭典》:口氣(口氣)  拼音:kǒu qì
1.從口中散發(fā)出來的難聞氣味。《后漢書。卷八五。東夷傳。夫馀傳》:「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挂卜Q為「口過」、「口臭」。
2.說話的語氣及措辭。清。李漁《風(fēng)箏誤》第九出:「口氣也像女人口氣,筆跡也像女人筆跡?!挂卜Q為「口吻」。
3.話里的含義,言外之意?!都t樓夢》第八二回:「便把活計(jì)放下,走到黛玉處去探探他的口氣。」《老殘游記二編》第二回:「且等今晚試試他的口氣,他若肯了,不怕他師父不肯?!挂卜Q為「口音」。
4.帶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語音?!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八五回:「還坐了七八個人,都是寧波、紹興一路口氣?!挂卜Q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口風(fēng)(口風(fēng))  拼音:kǒu fēng
話中所透露出來的含意及傾向。如:「他倆口風(fēng)很緊,沒人知道他們何時結(jié)婚?!埂缎咽篮阊浴>矶?。金海陵縱欲亡身》:「你說的話,沒有一些兒口風(fēng),教我如何去回復(fù)右丞?!埂段拿餍∈贰返谌鸹兀骸覆匀豁樍怂目陲L(fēng)幫上幾句,又著實(shí)恭維黃詹事的話是天經(jīng)地義、顛撲不破的?!?/div>
《漢語大詞典》:散見
零星地出現(xiàn),分散地見到(主要指文章觀點(diǎn)、材料內(nèi)容等)例如:他的學(xué)術(shù)觀點(diǎn)散見于他近年發(fā)表的論文中。
《漢語大詞典》:遺道(遺道)
(1).指前人留傳下來的思想觀點(diǎn)、政治主張、治理方法等。史記·周本紀(jì):“ 公季 脩 古公 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2).猶言失去道義。晏子春秋·問下二一:“ 叔向 問 晏子 曰:‘世亂不遵道,上辟不用義;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廢。正行而遺民乎?與持民而遺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 晉 棗腆 《答石崇》詩:“上德無欲,遺道不為?!?唐 韓愈 《上考功崔虞部書》:“夫今之人,務(wù)利而遺道,其學(xué)其問,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漢語大詞典》:分涂(分塗)
亦作“ 分涂 ”。亦作“ 分途 ”。
(1).猶分道;分路。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其行出也,則逼狹之地,恥於分涂,振策長驅(qū),推人於險(xiǎn),有不即避,更加攄頓?!?唐 李商隱 《次陜州先寄源從事》詩:“離思覊愁日欲晡,東 周 西 雍 此分涂。”
(2).喻事物性質(zhì)或人的思想觀點(diǎn)出現(xiàn)差別,產(chǎn)生分歧。 清 劉大櫆 《周書巖詩序》:“古之賢才無歧徑,而后之賢才有分途。” 清 彭紹升 《南畇先生遺書后序》:“道之歧出不統(tǒng)久矣。 宋 之世, 朱 與 陸 分涂。 明 之世, 王 與 羅 異轍?!?羅惇曧 《文學(xué)源流·總論》:“自茲以還,體格逾備,駢散乃漸以分涂矣?!?/div>
《漢語大詞典》:邊論(邊論)
(1).守邊御敵的觀點(diǎn)主張。《宋書·袁淑傳》:“竊觀都護(hù)之邊論,屬國之兵謨, 終 晁 之抗辭, 杜 耿 之言事,咸云及經(jīng)之棘,猶闕上算,燭郛之敬,裁收下策。”
(2).有關(guān)邊事的討論研究。 宋 韓琦 《論時事》:“二曰念邊事。今政府循故事,纔午即出,欲稍留,則恐疑眾,退朝食罷,忽遽簽書而出,何暇款及疆事哉?謂宜須未正方出,延此一時以專邊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