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8詞典 3分類詞匯 15
《國語辭典》:鮮卑(鮮卑)  拼音:xiān bēi
1.山名。在內(nèi)蒙古科爾沁右翼之西,當?shù)厝朔Q為「蒙格」。鮮卑族名即因此山而得名。
2.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本屬東胡族。分布在西喇木倫河、洮兒河間,因鮮卑山而得名。漢代時被匈奴打敗,分鮮卑、匈奴二支,匈奴亡后,漸移居匈奴故地。晉時為五胡之一,燕國慕容氏、涼國禿發(fā)氏、秦國乞伏氏及魏國拓跋氏,皆鮮卑族。今為通古斯系。
3.復姓。如元有灤州節(jié)度使鮮卑仲吉。
《國語辭典》:伯力  拼音:bó lì
Khabarovsk
城市名。位于西伯利亞東部沿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會流處。本為中國屬地,璦琿條約后割讓給俄國,為毛皮業(yè)中心。也譯作「伯利」、「喀巴羅甫斯克」。
《國語辭典》:恰克圖(恰克圖)  拼音:qià kè tú
地名。位于蒙古土謝圖汗部北方與西伯利亞交界處的色楞格河谷上。西元一七二七年中俄兩國在此簽訂恰克圖條約,以此城為兩國國界,舊市街歸俄國,清朝別建新市街于南。一七二九年起,由理藩院派司員一人駐扎,監(jiān)理中俄貿(mào)易,故也稱為「買賣城」。
《漢語大詞典》:烏拉爾山脈
在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之間,其東麓為歐洲和亞洲分界線的一部分。南北延伸達2000千米,寬40~150千米。一般海拔500~1200米,最高點海拔1895米。西坡較緩,東坡較陡。礦藏豐富。辟有多處自然保護區(qū)。
《國語辭典》:鄂霍次克?! ?span id="38g3wnk" class='label'>拼音:è huò cì kè hǎi
Okhotsk Sea
海洋名。在西伯利亞東北岸,由堪察加半島、庫頁島、蝦夷島、千島群島環(huán)抱而成,面積約一百五十九萬平方公里,富有漁業(yè)資源。
《國語辭典》:西伯利亞反氣旋(西伯利亞反氣旋)  拼音:xī bó lì yà fǎn qì xuán
一種發(fā)生于西伯利亞的大陸性高氣壓。中心在貝加爾湖附近,形成于冬季。其特徵為低溫、乾燥,底層有顯著的逆溫現(xiàn)象。
《國語辭典》:西伯利亞鐵路(西伯利亞鐵路)  拼音:xī bó lì yà tiě lù
起自圖雅賓斯克橫貫西伯利亞,東至海參威的鐵路。長七千四百一十六公里,為世界第一大鐵路,歐亞陸上交通的干線。
《國語辭典》:葉尼塞河(葉尼塞河)  拼音:yè ní sè hé
Yenisei River
河川名。位于西伯利亞中部,由東源的色楞格河與西源的烏魯克穆河在葉尼塞斯克會合而成,向北流,注入北極海,全長四千五百零六公里。
《國語辭典》:哥薩克(哥薩克)  拼音:gē sà kè
散居俄羅斯、波蘭、土耳其、西伯利亞及中亞細亞等地勇悍的民族,以善于騎馬作戰(zhàn)著稱,俄帝嘗編其人為馬隊。也作「可薩克」。
《國語辭典》:鄂畢河(鄂畢河)  拼音:è bì hé
河川名。發(fā)源于阿爾泰山,流經(jīng)西伯利亞,經(jīng)鄂畢灣注入喀拉海,流域內(nèi)富有石油、天然氣及森林等,其水力亦可供發(fā)電。
《國語辭典》:貝加爾湖(貝加爾湖)  拼音:bèi jiā ěr hú
Baikal Lake
湖泊名。在西伯利亞伊爾庫次克州,有貝加爾山圍繞,面積三萬四千一百八十平方公里,為歐亞兩洲最大的淡水湖。也稱為「北海」。
《國語辭典》:易加卡  拼音:yì jiā kǎ
Igarka
城市名。位于西伯利亞西北部,瀕葉尼塞河。自從北極海航路通航以來,成為西伯利亞地區(qū)最活躍的城市。
《國語辭典》:海參崴(海參崴)  拼音:hǎi shēn wēi
Vladivostok
城市名。在西伯利亞東南,瀕大彼得灣,本屬吉林省,清咸豐十年割讓給俄國。港寬水深,是優(yōu)良的海港,也是獨立國家國協(xié)東方貿(mào)易的門戶,西伯利亞鐵路以此為終點。冬季結(jié)冰期頗長,是最大的缺點。
《漢語大詞典》:愛沙尼亞人
愛沙尼亞的主體民族。部分分布在高加索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另有少數(shù)分布在歐、美各國。約110萬人(1985年)。講愛沙尼亞語。多信基督教新教。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
《國語辭典》:堪察加半島(堪察加半島)  拼音:kān chá jiā bàn dǎo
Kamchatka Peninsula
半島名。位于西伯利亞東部,西瀕鄂霍次克海,東臨太平洋和白令海。面積約三十七萬平方公里,漁業(yè)是主要的經(jīng)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