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1詞典 3分類詞匯 38
《漢語大詞典》:轑飯(轑飯)
米飯的一種。做法是先將米煮一煮,撈出來放到蒸籠里蒸熟即成。 宋 陸游 《雜感以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為韻》之八:“鬴中有轑飯,一飽吾何求?”自注:“ 吳 人謂飯不炊者為轑飯。轑,音勞?!?/div>
《漢語大詞典》:熟草
指蒸熟的燈心草莖的中心部分。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燈心草﹝集解﹞引 寇宗奭 曰:“蒸熟待乾,折取中心白穰燃燈者,是謂熟草?!?/div>
《漢語大詞典》:烝胡盧(烝胡盧)
蒸熟的葫蘆瓜。 宋 蘇轍 《外孫文九伏中入村》詩:“孫歸何用慰勤苦,烹雞亦有烝胡盧。”自注:“﹝ 唐 相 盧懷慎 ﹞設(shè)席待客,勑庖夫凈去毛,勿拗折其項??拖玻瑸槭钞?dāng)烝鵝鴨。食至,乃烝胡盧耳。”
分類:蒸熟葫蘆
《國語辭典》:捏面人(捏面人)  拼音:niē miàn rén
1.以捏制面人為生的人。捏面是傳統(tǒng)民間技藝,材料是將面粉和糯米用水?dāng)嚢枞嗪?,再放在開水里煮熟。涼了以后,用手揉搓并加入糖或香蕉油,和著五顏六色的食品顏料即可完成。捏面人利用這些材料,借著梳子、剪刀、牛骨簽等工具,結(jié)合他們的巧思、巧手,就可捏出各種可玩又可吃的玩偶人物、飛禽走獸。也稱為「面人兒」、「面塑」。
2.一種傳統(tǒng)民間技藝。以蒸熟的糯米團(tuán)加入色料、糖或鹽搓揉均勻,用手指或梳子、剪刀、生骨簽等工具,以塑造技法捏出各種人物、動物等的樣子。也稱為「米雕」。
《國語辭典》:竹筒飯(竹筒飯)  拼音:zhú tǒng fàn
一種米食。將米置于竹筒內(nèi)蒸熟,使米飯有竹的清香,稱為「竹筒飯」。
《國語辭典》:油飯(油飯)  拼音:yóu fàn
一種炒制的米食。將蒸熟的米飯,放進(jìn)爆香的佐料中炒拌均勻。習(xí)俗中,家中嬰兒滿月時,都會制作油飯,分享親友。
《國語辭典》:回籠(回籠)  拼音:huí lóng
1.將已蒸熟而冷卻的食品放回蒸籠再次蒸熱。
2.比喻已完成的事情再重復(fù)做一次。如:「他習(xí)慣在早起做完運(yùn)動后睡個回籠覺?!?br />3.指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再回到原先發(fā)行的銀行。如:「資金回籠」。
《漢語大詞典》:糍粑
用糯米蒸熟搗碎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
《漢語大詞典》:酷累
菜和面攪拌在一起,用鍋蒸熟的一種食品。 元 無名氏 《村樂堂》第三折:“ 后興 ,同知相公叫我牢里問事去,著你娘做些酷累來?!?/div>
《國語辭典》:芋泥  拼音:yù ní
一種點心。把芋頭去皮后磨成糊狀,加入糖、豬油等蒸熟而成。
《漢語大詞典》:熊烝
蒸熟的熊肉。南史·陳顯達(dá)傳:“后御膳不宰牲, 顯達(dá) 上熊烝一盤,上即以充飯?!?/div>
分類:蒸熟
《國語辭典》:驢打滾兒(驢打滾兒)  拼音:lǘ dǎ gǔn ér
一種用黍面包糖而蒸制的食品,蒸熟后,外黏黃豆面食用。
《國語辭典》:蒸熟的鴨子(蒸熟的鴨子)  拼音:zhēng shóu de yā zi
(歇后語)飛不了。蒸熟的鴨子,已無生命,不能飛行。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避免。如:「警方已布下天羅地網(wǎng),他已變成蒸熟的鴨子──飛不了?!?/div>
《國語辭典》:蒸藜出妻  拼音:zhēng lí chū qī
相傳春秋時曾參非常孝順,因妻子以未蒸熟的藜菜侍奉后母,遂休其妻。典出《孔子家語。卷九。七十二弟子解》。后比喻人子克盡孝道。
《國語辭典》:疤瘌餅(疤瘌餅)  拼音:bā la bǐng
一種糕餅。用水拌和面、米,經(jīng)發(fā)酵蒸熟后,表面不平,好像疤痕,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