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之英(1857—1918),字伯朅,四川名山縣人。早年就讀于成都尊經(jīng)書院,后為尊經(jīng)書院都講、錦江書院襄校、四川國學院院正。為四川維新派代表人物,曾參與組織“蜀學會”并任《蜀學報》主筆,戊戌變法失敗后,回鄉(xiāng)潛心著述,有《壽櫟廬叢書》、《中國通史》等書行世。
人物簡介
盛世英(1859—?),字篁樗,四川成都人。有《守約庵詩集》四卷,略知其少孤家貧,既遭落石之害,又罹燃萁之災。甲午中舉,似未得職。詩終于癸亥(一九二三年),馀不可知。
人物簡介
陳人英(1860~1926),字達,小名益智。清咸豐十年(1860)生于臺南官佃莊(今臺南縣官田鄉(xiāng))。其先祖隨鄭成功來臺,開墾臺南赤山地區(qū),累世均為官佃。陳氏曾入臺南舉人蔡國琳門下,光緒初年補嘉義縣學弟子員,后為廩生。改隸后,于明治三十一年(1898)授佩紳章,明治三十四年(1901)任?豆辨務署參事,其后又擔任鹽水港參事、臺南廳官佃廳參事等職。明治三十八年(1904)為鹽水港制糖會社發(fā)起人,明治四十四年年(1911)被推為官佃莊「斷發(fā)會」會長。陳氏平日熱心地方事務,望重里閭。瀛社詩人謝雪漁曾賦詩〈同學陳人英上舍〉云:「不群矯矯各青年,勵志蕓窗判后先。筑就官埤資灌溉,君家瘠壤悉腴田?!箍梢婈惾擞⒂诘胤桨l(fā)展上之貢獻〖參考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洪波浪、吳新榮主修《臺南縣志?人物志》,臺南:臺南縣政府,1980年6月。 〗。惜其詩作不多,今僅存二首。(陳曉怡撰)
人物簡介
文斌,愛新覺羅氏,字郁周,號伯英,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官員。宗室文斌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后來官至翰林院侍講。
人物簡介
存慶(1861年—?),字吉士,號冠英,一號振先,江寧駐防滿洲鑲紅旗人,世襲云騎尉,進士出身。光緒戊子科江南鄉(xiāng)試第一百二十名舉人,庚寅第六名貢士,壬辰殿試二甲一百一十名進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
人物簡介
魏紹英(1862~1917),字篤生,清竹塹(今新竹)人。先世自泉州同安遷臺,歷傳三世,均以經(jīng)商為業(yè)。魏紹英幼即好學,唯屢試不中,親喪之后,絕意仕途,不復以功名為念。乙未(1895)割臺,避難閩南,每于詩文中述其亂離之苦,深感身處板蕩之際,詩文僅為末緒,無所匡濟,無補時局。待局勢稍定后返臺,設啟英軒書塾于竹塹,執(zhí)教數(shù)十年如一日。教讀之馀,喜吟詠,尤嗜燈謎,竹塹「燈猜」節(jié)慶,常由其主持。著有《鶴山詩文集》、《虎觀謎存》等〖參考國家圖書館特藏祖《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年12月初版?!?。存詩二首,見連橫《臺灣詩乘》,今據(jù)以校錄。(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蒲殿俊(1876年6月8日—1934年10月28日),字伯英,號雪袁、沚庵,男,四川省廣安縣人。戲劇教育家,四川保路運動領(lǐng)袖。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蒲殿俊中式癸卯恩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京應試,創(chuàng)辦“蜀學會”,中甲辰科進士,授法部主事,隨即官費選送留學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日本組織“川漢鐵路改進會”,鼓吹川路商辦,任正干事(會長)。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回國,在京任清政府法部主事兼憲政編查館行走,次年任四川咨議局議長。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創(chuàng)辦《蜀報》,任社長。
人物簡介
黃英(1867—1928),字叔權(quán),四川榮縣人。弱冠舉于鄉(xiāng),一九0三年留學日本,回國后曾任甘肅省靈寧廳同知。入民,任蘭山觀察使。一九一四年棄官回鄉(xiāng),入軍閥幕府。一九二六年,鄧錫侯出資為刻《掃苔館詩抄》。
人物簡介
唐群英(1871-1937),字希陶,號恭懿,湖南衡陽人,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婦女運動領(lǐng)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投身辛亥革命,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立下奇功。首倡女權(quán),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作出了卓越貢獻。她被譽為"創(chuàng)立民國的巾幗英雄",曾授勛"二等嘉禾章"。
人物簡介
徐州銅山縣人。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云龍山民、榆莊老農(nóng),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光緒壬寅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順天榜舉人,書法家、金石鑒賞家、詩人、學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別是張伯英、張仲警、張叔庚、張季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