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竇鎮(zhèn)(1847-1928),字叔英,號拙翁,自署九峰淡士,江蘇無錫城區(qū)人。顏其室曰:小綠天盦。同治戊辰秀才,增貢生。曾任江浦縣教諭,后回鄉(xiāng)設塾授徒。工詩文書畫,著作甚富,刊有《小綠天庵詩文詞楹聯(lián)》,《錫金續(xù)識小錄》、《清朝書畫錄》、《名儒言行錄》,《師竹廬隨筆》、《聯(lián)語》等。
人物簡介
【生卒】:1848—1911 【介紹】: 清順天大城人,原名英泰,后改今名,字樂元,號靈杰,綽號皮硝李,又稱小李子。九歲入宮為太監(jiān),因善于迎合,深得慈禧太后寵信,擢內廷總管,賜二品頂戴。在清宮五十余年,玩弄權術,干預朝政,謀陷維新派,賣官鬻爵,貪污受賄,成為一代權監(jiān)。慈禧死后,退居宮外,旋死。
人物簡介
賴世英(1849~1901),字俊臣,號觀堂,清嘉義人。原籍漳州平和。始祖賴恂行,明永歷中隨鄭成功入臺,屯田于諸羅公館莊(今嘉義中埔鄉(xiāng))。四傳而至賴時輝,初移家于嘉義布街(今嘉義市成仁街至吳鳳路一帶),曾協(xié)辦團練助官軍平戴潮春案有功,清廷誥授奉政大夫,賞戴五品藍翎。賴世英即其嫡嗣。同治十年(1871)取中秀才,光緒元年(1875)廩生。八年(1882)補任嘉安總局佐官。十年(1884)法軍犯臺,防禦有功,欽授中憲大夫、五品頂戴藍翎。十九年(1893)列舉貢生,同年又科中書訓導。乙未(1895)割臺,遂閉門不問世事。唯其在地方有名望,且饒富資財,賑捐寄與,不可勝數(shù),因被推薦為嘉義保良局佐官。明治三十一年(1898)二月總督府授佩紳章。平居善教子弟,或任督府醫(yī)官,或蜚聲實業(yè),四男賴惠川尤為詩壇領袖,著有《悶紅館全集》行世。賴世英藏書豐富 ,著有《小隱山房詩鈔》,及列國紀典、詩書句纂、雜作等書,種類頗多。乙未(1895)之變,烽火播遷,全稿遺失 。賴惠川收集零星詩文殘稿十馀篇,題曰《小隱山房遺稿》,附編于《悶紅館全集》中。今依賴惠川所錄詩作,并參照相關選本編校。
人物簡介
李擢英,河南商水人,進士出身。同治十二年,鄉(xiāng)試中舉;光緒三年(1877年),登進士,在刑部直隸司行走。光緒六年,兼任刑部秋審處行走。光緒十六年,秋審處坐辦。次年,任陜西司主事。光緒十七年,任云南司員外郎。光緒十八年,任直隸司郎中。光緒二十八年,升任太常寺少卿。宣統(tǒng)元年,任大理寺少卿。
人物簡介
邵松年(一八四九—一九二四),字伯英,號息庵,常熟人。清光緒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曾任河南學政。歸里居鄉(xiāng)三十年,熱心地方公益事業(yè),辦學校,修縣志,輯《海虞文征》三十卷。擅書法,精鑒藏。有《續(xù)虞山畫志》、《一斑吟草》等。維基
邵松年,字伯英,號息盦,江蘇常熟人。晚清官員、學者。三世祖邵大椿為雍正進士。邵亨豫之子。松年是同治九年(1870年)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七年(1891年),任河南學政,創(chuàng)辦明道學院。著《澄蘭堂古緣萃錄》十八卷,《琴廬談蒼》、《書畫書錄解題》等。
人物簡介
鐘英 (1850年—?),字杰臣,號靈川,烏雅氏,福州駐防滿洲正黃旗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70名。同年五月,分部學習。
人物簡介
【生卒】:?—1911 【介紹】: 清浙江秀水人,原名成,字作英。寓滬數(shù)十年,所居名九琴十硯齋,鬻書畫以自給。善畫竹、花卉。精草書,筆意奔放,有名于時。卒年約九十。
人物簡介
許南英(1855~1917) ,字子蘊,號蘊白、允白,自號窺園主人、留發(fā)頭陀、龍馬書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清臺灣府人。早年成立「聞 學舍」,以教書為業(yè),曾應廣儲東里林家之聘為塾師,光緒十六年(1890)登進士第,欽點主事,簽分兵部車駕司加員外郎銜。后返臺南,管理「圣廟樂局」事務,并參與墾土化番之職。光緒二十年(1894)應唐景崧聘,協(xié)修《臺灣通志》。乙未(1895)之役,任臺南「籌防局」統(tǒng)領,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無可為,乃將私蓄盡數(shù)散給部下后離臺內渡。初抵廈門,轉向汕頭、鮀浦等地,后為生計赴南洋,不順遂,返國后入都供吏部,自請開去兵部職務,降換廣東知縣。其后又分任廣東鄉(xiāng)試閱卷分校、佛山稅關總辦、徐聞、陽春、三水等地知縣、福建龍溪知事,民國五年(1916)在林爾嘉(叔臧)的介紹下,到蘇門答臘棉蘭為張鴻南撰寫傳略,后因痢疾病逝于寓所。許南英在臺南時曾參與崇正社、浪吟詩社,與施士潔、汪春源、丘逢甲、陳望曾等人唱和往來;乙未后,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五年(1916),兩度來臺。期間與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櫟社等諸多詩友往返。民國二年(1913)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建成,林爾嘉廣邀詩文同好組「菽莊吟社」,許南英亦常參與盛會?,F(xiàn)存《窺園留草》包括「窺園詩」、「窺園詞」。詩集按時間排列,甲申以前(光緒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錄。茲以1933年北京和濟印書館之原刊本為底本,參照1962年臺銀本編校。人物簡介
1855-1917,祖籍揭陽,出生于臺灣府城(今臺南市),號蘊白、允白、窺園主人、留發(fā)頭陀、龍馬書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1890年中進士,授官兵部主事,但自請回臺墾土“化番”。甲午戰(zhàn)爭期間,率眾抗擊日軍,終因局勢難挽,1895年舉家遷回大陸,先在廈門小住,爾后轉潮汕。1897年由吏部主事改任廣東即用知事,1899年受潮汕鎮(zhèn)總兵黃和庭(金福)聃請到惠潮嘉一帶辨理“清鄉(xiāng)”事務。先后在廣東為官十數(shù)年,曾任鄉(xiāng)試閱卷官、稅關總辨、知縣等。1917年底客死印尼棉蘭市。工詩歌,輯有《窺園留草》等。兼擅書梅和書法,書法頗得王羲之神韻,秀麗飄逸。所書《許春熙墓志銘》碑,為潮汕金石瑰寶。許地山父。維基
許南英(1855年—1917年),字子蘊,又字蘊白、允伯,號霽云,又號窺園主人、留發(fā)頭陀、龍馬書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等,福建臺灣赤崁(今臺南市中西區(qū))人,清末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高選鋒(1856~1944),字墀英,號拔庵。原籍福建安溪,生于臺北興雅莊(今松山區(qū)),后居景美。光緒十二年(1886)取進臺北府學第二名。乙未(1895)割臺,攜眷內渡,寄籍福州府侯官縣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取中恩科舉人。中華民國成立后,膺選參議院議員;閩省府委以安溪知縣事,堅辭不就。從詩作可知,高氏內渡后,曾多次來臺:大正九年(1920)旅行北臺、昭和十年(1935)參與臺北瀛社詩會 、昭和十一年(1936)復來臺參觀日人「始政四十周年博覽會」。生平樂育英才,熱心地方自治事業(yè),以八十九高齡,卒于廈門。其孫高松壽,著《過庭錄》,刊其先祖父詩文,今未得見。 以下詩作據(jù)曾笑云《東寧擊缽吟集》、李資?!俄災霞?、賴子清《臺灣詩?!贰ⅰ杜_灣詩醇》、《臺海詩珠》、陳漢光《臺灣詩錄》、邱奕松〈北臺詩苑〉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