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20—1197 【介紹】: 宋徽州黟縣人,字元誠。程邁從孫。高宗紹興十二年進士。典湖學,教授興國軍。以論時弊擢監(jiān)察御史,官至華文閣直學士。平生嗜學,至老手不釋卷。卒謚壯節(jié)。有《玉堂制草》、《玉堂備草》、《承華故實詩箋》等。全宋詩
程叔達(一一二○~一一九七),字元誠,徽州黟縣(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士。歷興國軍、光化軍、湖州教授,通判臨安府,知通州。入為御史臺主簿,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除右正言。丁母憂,八年,起為江南西路轉運副使,改江南東路(《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除宗正少卿,累遷中書舍人、權給事中。四年,丁父憂。服除,授湖南轉運副使。九年,再除浙西提點刑獄,知隆興府。十四年,奉祠。寧宗慶元三年卒,年七十八。謚壯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九)。有《玉堂集》,已佚。事見《誠齋集》卷一二五《程公墓志銘》。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四八七一
程叔達(一一二○——一一九七),字元誠,徽州黟縣(今安徽黟縣)人,邁從孫。紹興十二年進士,典湖學,教授興國軍。乾道初擢監(jiān)察御史,出知池州,除江東運副。淳熙中為宗正少卿、兼直學士院、兼中書舍人。累官華文閣直學士、宣奉大夫致仕。慶元三年卒,年七十八,謚莊節(jié)。有《玉堂集》。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二○、職官二○之四二,楊萬里《贈特進程公墓志銘》(《誠齋集》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生卒】:?—1184 【介紹】: 宋壽州壽春人,字南夫。高宗紹興十二年進士。以受經于趙敦臨,移居明州鄞縣,學者稱碧溪先生。孝宗時以宗正少卿為金通問使,正敵國禮,損歲幣。以不辱使命,乾道二年連擢參知政事、右仆射兼樞密使。時孝宗銳意恢復,杞左右其論。因郊祀冬雷用漢制災異策,罷相。出知平江府,為諫官王希呂劾罷。后以端明殿學士奉祠告老。卒謚文節(jié)。全宋詩
魏杞(一一二○~一一八三),字南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士。三十年,知涇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七)。三十二年,召為太府寺丞(《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六)。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以宗正少卿假禮部尚書使金(《寶慶四明志》卷九)。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除起居舍人,累遷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宋史》卷三三《孝宗紀》)。三年,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六年,起知平江府,被劾奪職。淳熙十年卒(《魏文節(jié)遺書》附錄《魏丞相行狀》),謚文節(jié)。有《山房集》三十卷、《三蘇言行編》(《延祐四明志》卷五),皆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五有傳。今錄詩七首。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魏杞(一一二一——一一八四),字南夫,壽春(今安徽壽縣)人。登紹興十二年進士第,知宣州涇縣。召對,擢太府寺主簿,進丞,遷宗正少卿。出使金國,不辱使命,還遷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進參知政事、右仆射兼樞密使。以災異免相位,守左諫議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淳熙六年,授觀文殿學士、知平江府。為言官所劾,奪職,遂告老,居碧溪,學者稱碧溪先生。淳熙十一年卒,年六十四,追謚文節(jié)。傳世之文僅數(shù)篇,后人編為《魏文節(jié)遺書》。見《宋史》卷三八五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21—1200 【介紹】: 金代州五臺人,字信之。海陵天德三年進士,調崞縣丞。世宗時為橫海軍節(jié)度使,筑黃河故道堤防,以御北決之水。章宗時,累知大興府事,終震武軍節(jié)度使。賦性剛直,果于從政,又善弈棋,當世第一。中州集
大節(jié),字信之,五臺人。天眷中進士,與興陵有藩邸之舊,愛其真淳,甚倚重之。歷橫海軍節(jié)度使,咸平大興尹、吏部尚書、河東北路兵馬都總管。明昌初請老,特授雁門節(jié)鉞,除其子嵓叟忻州刺史,以榮其歸。信之好獎進士類,滄州徐韙、太原王澤、大興呂造經其指授,卒成大名,士論以風鑒歸之。嵓叟字夢弼,亦第進士,歷嵐、潞、懷三州節(jié)度,終于集慶軍。屏山謂吏事不及乃父,而以長厚見稱。子待舉,臺掾選授奉御。正大末,從車駕東狩,不知所終。孫紹祖,在東平。
人物簡介
向浣(一一二二——一一八一),字節(jié)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子忞子。嘗見大慧禪師宗杲于宜春,受教二十年。以蔭補官,監(jiān)潭州南岳廟,遷知開化縣。歷廣西經略司、湖北安撫司干辦公事,五轉至左朝散郎、通判吉州,未上。淳熙八年卒,年六十。見楊萬里《通判吉州向侯墓志銘》(《誠齋集》卷一三○)。
人物簡介
趙介(一一二五——一一九八)字節(jié)夫,寶雞(今陜西寶雞)人。紹興三十二年,以父蔭補承信郎,淳熙二年試閤門舍人,六年知道州,改郴州,與祠。慶元四年起知高州,卒于官,年七十四。見周必大撰《趙使君墓志銘》(《文忠集》卷七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27—1206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零陵丞。張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遂名其書房“誠齋”。孝宗初知奉新縣,以薦為國子監(jiān)博士。歷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進太子侍讀。淳熙十四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廟祀,出知筠州。光宗立,召為秘書監(jiān),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寧宗嗣位,乞致仕。后屢召不起。性剛直,不附韓侂胄。立主恢復之計。工詩,自成誠齋體,與尤袤、范成大、陸游號稱南宋四大家。有《誠齋集》。全宋詩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調贛州司戶參軍。歷永州零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為國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國子博士告詞》注),遷太常博士、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同上書《廣東提舉告詞》注),尋除本路提點刑獄。召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應詔上書,擢東宮侍讀。十四年,遷秘書少監(jiān)(同上書《秘書少監(jiān)告詞》注)。十五年,因上疏駁洪邁太廟高宗室配饗議,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紹熙元年(一一九○),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歷成,宰臣令他人為序,遂以失職丐去,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因論江南行鐵錢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未赴。寧宗即位,屢召屢辭。慶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書《通議大夫寶文閣待制致仕告詞》注)。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有《誠齋集》、《易傳》等傳世。事見其子長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楊文節(jié)公文集》卷末附)?!?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 楊萬里詩四十二卷辭操一卷,以宋端平間刊本(原書藏日本東京宮內廳書陵部)為底本。校以宋淳熙、紹熙間遞刻之《誠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xù)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簡稱宋遞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原該共六十三卷,今殘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簡稱四庫本)。參校明末毛氏汲古閣鈔本《誠齋集》(簡稱汲古閣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楊氏帶經軒刊《楊文節(jié)公詩集》(簡稱楊本)。另從諸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四十四卷。詞學圖錄
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有《誠齋集》,詞附其中。全宋文·卷五二八五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戶,調永州○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時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就除提點刑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孝宗親擢為東宮侍讀。累遷左司郎中,秘書少監(jiān),以直秘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江東運副,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寧宗時進寶文閣待制致仕。開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傳作「八十三」,誤),謚文節(jié)。萬里早年受學于張浚,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傳》二十卷(存)、《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見《宋史》卷四三三本傳,清鄒樹榮編《楊文節(jié)公年譜》。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勁節(jié)。慷慨有大志,與顏師魯友善。吳獬以文唱一時,如松與之論辨不為屈。歷新興推官。全宋詩
蔡如松,字勁節(jié),龍溪(今福建漳州龍海市)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特奏名進士,曾任新興推官。有《漳南十辯》等,已佚。事見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五一。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五三九三
蔡如松,字勁節(jié),漳州龍溪(今福建龍海)人,蔡襄之族。乾道五年特奏名進士,歷知肇慶府四會縣、新州推官。晚歲不樂仕,乞祠歸。著有《漳南十辯》及詩文等。見《萬姓統(tǒng)譜》卷九七,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四、五一,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
人物簡介
紹興三十二年(1162)任主管官告院。乾道元年(1165)任監(jiān)尚書六部門。淳熙三年(1176)任南劍州知州。淳熙五年(1178)任司農寺丞。淳熙五年(1178)任軍器監(jiān)丞。淳熙八年(1181)任荊湖北路提舉常平等事,其年三月二十一日,竟以疾終。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吳興人,寓居溧陽,字約之,號克齋。孝宗淳熙間,歷知衡州,提舉江東茶鹽,官終江東提刑。有《克齋詞》。全宋詩
沈端節(jié),字約之,號克齋,吳興(今屬浙江)人,遷居溧陽(今屬江蘇)。歷知蕪湖縣,提舉江東茶鹽。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主管官告院(《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一之七三)。淳熙三年(一一七六),知衡州(《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志》)。著有《克齋集》,已佚。清《溧陽縣志》卷一三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五四二七
沈端節(jié),字約之,號克齋,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寓居溧陽。令蕪湖,知衡州,提舉江東茶鹽。乾道間主管官告院,淳熙間官至朝散大夫。著有《克齋詞》(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一之七三,《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三。
人物簡介
【生卒】:1135—1198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季通,號西山。蔡發(fā)子。幼從其父學,及長師事朱熹,熹視為講友。寧宗慶元間,沈繼祖等上疏攻擊朱熹,連及元定,被編管道州。道至春陵,來學者日眾。卒謚文節(jié)。博涉群書,深究義理。其學問多寓于朱熹書集中,熹疏釋“四書”,作《易傳》、《詩傳》、《通鑒綱目》,皆與其往復參訂。有《律呂新書》、《西山公集》等。全宋詩
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發(fā)子。孝宗乾道間從朱熹學,熹扣其學,以為不當在弟子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尤袤、楊萬里薦于朝,以病辭。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韓侂胄專政,開偽學之禁。二年,以布衣謫道州。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四。有《律呂新書》等,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西山公集》一卷。事見《云莊劉文簡公文集》卷一一《西山先生蔡公墓銘》、《杜清獻集》卷一九《蔡元定傳》,《宋史》卷四三四、《宋元學案》卷六二有傳。今錄詩十八首。全宋文·卷五八一七
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陽(今福建建陽)人,發(fā)子。長從朱熹學,韓侂胄禁偽學,謫道州。慶元四年卒,年六十四,后追謚文節(jié)。著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存)、《燕樂原辯》、《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陣圖說》、《陰符經解》、《運氣節(jié)略》、《脈書》及《詩柬雜說》若干卷。見《劉云莊集》卷一一《西山先生蔡公墓銘》,《杜清獻集》卷一九《蔡元定傳》,《宋史》卷四三四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成都府人,字革父。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知閬州新井縣,以惠政聞。權大安軍,時吳曦叛,馳檄招之,震仲辭疾不赴,飲毒自盡。謚節(jié)毅。全宋文·卷五八○三
楊震仲,字革父,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登淳熙二年進士第。知閬州新井縣,以惠政聞。辟興元府通判,權大安軍。吳曦叛,馳檄招之,辭疾不赴。飲藥而死,謚節(jié)毅。見《宋史》卷四四九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37—1203 【介紹】: 宋溫州瑞安人,字君舉,號止齋。以文擅當世,師事鄭伯熊、薛季宣,與張栻、呂祖謙友善。孝宗乾道八年進士。累官通判福州累官至吏部員外郎。輪對極言以愛惜民力為本。光宗紹熙四年以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寧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終寶謨閣待制。卒謚文節(jié)。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有《詩解詁》、《周禮說》、《春秋后傳》、《建隆編》、《止齋集》等。全宋詩
陳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舉,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早師事鄭伯熊、薛季宣,為永嘉學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授太學錄。歷通判福州、知桂陽軍。光宗禪位,遷提舉湖南常平茶鹽、轉運判官,改提點浙西刑獄,過闕,留為吏部員外郎。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秘書少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嘉王府贊讀,起居舍人,四年,兼權中書舍人,因建言調和兩宮矛盾不應,自免而歸。寧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尋與韓侂胄不合,出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罷宮觀,杜門韜晦,榜所居室為止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節(jié)。有《止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見本集附錄宋樓鑰《陳公神道碑》、蔡幼學《陳公行狀》,《宋史》卷四三四有傳?!£惛盗荚姡悦髡赂部趟渭味ㄎ迥暧兰慰S本為底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六○一七
陳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舉,號止齋,溫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師薛季宣、鄭伯熊,傳永嘉之學。乾道八年登進士甲科,授泰州教授,特除太學錄。添差通判福州,以言者罷。后五年,起知桂陽軍。光宗立,提舉湖南常平茶鹽,授轉運判官,改提點浙西刑獄。過闕,留為吏部員外郎。遷秘書少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嘉王府贊讀。紹熙三年,擢起居舍人;四年,兼權中書舍人。時光宗以疾不朝重華宮,傅良抗疏不聽,申省自免而歸。寧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講、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以言者論罷。嘉泰二年復官,起知泉州,以疾辭,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謨閣待制致仕。明年卒于家,年六十七,謚文節(jié)。著有《詩訓義》、《周禮進說》、《春秋后傳》(存)、《左氏章指》、《歷代兵制》(存)、《皇朝大事記》、《永嘉先生八面鋒》(存)、《止齋論祖》(存)、《止齋文集》(存)等。見蔡幼學《宋故寶謨閣待制贈通議大夫陳公行狀》,樓鑰《宋故寶謨閣待制贈通議大夫陳公神道碑》、葉適《宋故通議大夫寶謨閣待制陳公墓志銘》(并見《止齋先生文集》卷五二附錄),《宋史》卷四三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