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波爾卡舞(波爾卡舞)  拼音:bō ěr kǎ wǔ
一種舞蹈。波爾卡為英語polka的音譯。起源于波希米亞民間,通常由二人同舞,配以二拍節(jié)奏的舞曲,快速活潑。也譯作「波加舞」。
《國語辭典》:韻律操(韻律操)  拼音:yùn lǜ cāo
一種揉合體操、音樂和舞蹈的運動。在優(yōu)美的音樂伴奏下,可使血管舒暢,肌肉得到放松。
《國語辭典》:音樂?。ㄒ魳穭。 ?span id="s5kyaco" class='label'>拼音:yīn yuè jù
源自于十九世紀末,以音樂與歌曲結合舞蹈、戲劇、雜耍和綜藝結合的一種表演。為musical comedy的中譯名,簡稱為musical。它的劇情內容常包括幽默、諷刺、感傷、愛情等喜怒哀樂情感,用音樂、歌舞形式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如:《奧克拉荷馬》(Oklahoma)、《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貓》(Cats)以及《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等。也稱為「歌舞劇」。
《國語辭典》:綜藝團(綜藝團)  拼音:zòng yì tuán
包羅歌唱、舞蹈、雜技等節(jié)目的演藝團體。如:「自從有了彩色電視之后,五、六○年代很多綜藝團在全臺各地演出的盛況,今已不復見?!?/div>
《國語辭典》:制作人(制作人)  拼音:zhì zuò rén
負責電影、戲劇、舞蹈、廣播或電視等節(jié)目或表演藝術的策劃與執(zhí)行人。
《國語辭典》:竹竿舞  拼音:zhú gān wǔ
一種舞蹈表演。由兩個表演者兩手各持竹竿的一端,配合音樂節(jié)奏左右來回開合,其他表演者以單腳在竹竿間跳躍,避免被夾到。如:「這場竹竿舞十分精彩,連觀眾們都紛紛加入表演,一起同樂?!?/div>
《國語辭典》:主題曲(主題曲)  拼音:zhǔ tí qǔ
戲劇、歌劇、舞蹈及電影中,能概括表現(xiàn)主題的歌或曲。如:「那位金曲歌后特地為這部電影錄制主題曲?!?/div>
《國語辭典》:蹈厲之志(蹈厲之志)  拼音:dào lì zhī zhì
蹈厲,踏地猛烈,形容舞蹈的動作威武。蹈厲之志比喻奮發(fā)前進的志向。明。劉基〈齊侯襲莒〉:「發(fā)揚蹈厲之志,以成從簡尚功之俗,蓋其流風之未泯歟?!?/div>
《國語辭典》:第八藝術(第八藝術)  拼音:dì bā yì shù
電影。電影在藝術上位于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建筑、雕刻、舞蹈等七種藝術的后面,故稱為「第八藝術」。
《國語辭典》:民族舞  拼音:mín zú wǔ
具有鮮明色彩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性的傳統(tǒng)舞蹈。
《國語辭典》:霹靂舞(霹靂舞)  拼音:pī lì wǔ
一種舞蹈。起源于美國,舞者倒立身軀,以頭、肩、背等為支點舞動雙腿,以使身體旋轉或打滾。
《國語辭典》:扭扭舞  拼音:niǔ niǔ wǔ
一種舞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成為美國的流行舞,因頗具特色,所以廣受歡迎,流行于全球。特徵是強調臀部的擺動,與舞伴互不接觸,一面扭一面跳,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作舞步,而配合四分之二拍的搖滾節(jié)奏舞蹈。
《國語辭典》:黏巴達(黏巴達)  拼音:nián bā dá
源起于巴西的一種舞蹈。為英語lambada的音譯。音樂美妙,舞姿特殊。舞步像是恰恰、探戈及倫巴的混合步。特色是搭對舞伴須緊緊的貼身而舞,因此在某些地區(qū)被視為傷風敗俗而遭禁止。
《國語辭典》:康康舞  拼音:kāng kāng wǔ
十九世紀末期興起于巴黎的一種舞蹈??悼禐榉ㄕZcancan的音譯。特色是隨著二拍或四拍的快速曲,掀起裙角,將腳高高的踢出去。
《國語辭典》:加伏特  拼音:jiā fú tè
一種老式的法國舞蹈。為英語gavot的音譯。與十七世紀中葉流行的中速四拍子小步舞相似,但較為活潑。也譯作「加服特」、「嘉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