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887,分60頁顯示  上一頁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中有生緣
內(nèi)緣
心緣
分別緣生經(jīng)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jīng)
化俗結緣
化緣
引接結緣樂
四種因緣
四緣
正了緣
正因緣
本緣
出家緣經(jīng)
出家因緣經(jīng)
中有生緣
【佛學大辭典】
(雜語)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有之當有者,一依于倒心。雖住遠方,然由業(yè)力所起之眼根,能見生處父母之交會,而起倒心。若為男,則緣母而起男欲,若為女,則緣父而起女欲。翻此緣二俱起瞋心(男于父起瞋,女于母起瞋),時健達婆(謂中有),由起此二種倒見,便謂己身與所愛合,所憎之人不凈泄,至胎時,謂是己有,便生喜慰。從茲中有沒而生有便生也。見俱舍論九。
內(nèi)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眼等之五識緣色等外境為外緣,意識于心內(nèi)分別諸法為內(nèi)緣。又疏遠之緣由為外緣,親近之緣由為內(nèi)緣。
【佛學常見辭匯】
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緣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為外緣,意識于心內(nèi)分別諸法為內(nèi)緣。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之身,因無明愛業(yè)等緣,出生陰界入法,是名內(nèi)緣。(無明者,無所明了也。愛者,于五陰之境而起貪愛以為惑也。業(yè)者,由心不了,遂動身口而作,以為業(yè)也。陰即五陰,謂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界即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入即十二入,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
心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言起心而攀緣外境也。為慮知心外事物之義。起信論中本曰:「離名字相離心緣相?!?br />【佛學常見辭匯】
起心而攀緣外境。
分別緣生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趙宋法天譯。說十二緣生之法。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二卷,唐玄奘譯。明以十一種殊勝之事故,于十二緣起之。初說無明支。一所緣殊勝,二行相殊勝,三因緣殊勝,四等起殊勝,五轉異殊勝,六邪行殊勝,七相狀殊勝,八作業(yè)殊勝,九障礙殊勝,十隨縛殊勝,十一對治殊勝也。
化俗結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化俗者,教化世間之人。以此為緣而使之入于佛法也。
化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教化之因緣也。佛菩薩來此世,因有教化之因緣,若此因緣盡,則即去。寄歸傳一曰:「化緣斯盡,能事畢功?!埂居帧浚s語)以募化結佛緣也。釋氏以能布施者,為與佛有緣法。故亦稱募化為化緣。夷堅志曰:「普光寺行童元暉,近村王大子也。既僧,為街坊化緣?!?br />【佛學常見辭匯】
1?;缺娚囊蚓?。佛菩薩來此世間教化眾生,是因為有教化的因緣,當因緣盡了,便離去。2。向人募化以結佛緣。
【俗語佛源】
本來是指佛、菩薩、高僧等在世間示現(xiàn)的教化因緣。釋迦牟尼與我們這個世界和眾生「有緣」,一生教化不懈,就是他的「化緣」。又如唐·白居易《上弘和尚石塔碑序》說「隨順化緣,故坐甘露壇而誓眾,主盟者二十年?!惯@是高僧的化緣。俗亦稱僧侶乞食為化緣。如宋·洪邁《夷堅志》卷一謂:「元暉,近村王大子也,即作僧,為街坊化緣?!乖瓉?,佛門僧侶比丘,意為乞士,也就是以乞食為生的人。佛教戒律謂:僧侶為了維持生命而乞食,便是「凈命自居」,可以「省事修道」,「破一切驕慢」。僧侶募化乞食,廣結佛緣,故稱化緣。推而廣之,為了佛事而舉辦的一切募化活動,也叫化緣。(李明權)
引接結緣樂
【佛學大辭典】
(雜語)往生要集十樂中之第六樂。往生凈土后,將娑婆結緣之父母知友,自在引接而濟度之樂也。要集上末曰:「若生極樂,智慧高明,神通洞達,世世生生恩所知識,隨心引接。(中略)無緣尚爾,況結緣乎?」
四種因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二因緣)
四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舊譯曰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新譯曰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一因緣,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也。如眼根對于色塵時,識即隨生,馀根亦然,是名因緣。二次第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xù)而起,名次第緣。三緣緣,謂心心所法,由托緣而生還,是自心之所緣慮,名為緣緣。四增上緣,謂六根能照境發(fā)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見大明法數(shù)一五。又見于智度論,唯識論,大乘義章等。
【佛學常見辭匯】
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因緣是種子與現(xiàn)行,相薰習義,為生果的原因;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后念,必須次第相續(xù)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所緣緣之上緣字是攀緣之義,心識為能緣,境界為所緣,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見相二分,俱起為緣;增上緣是謂于此法,增強其力用,使其得生。在這四緣中,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則須四緣具足。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是也。
一、因緣 親辨自體生自果為因,以因為緣。
二、等無間緣 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xù)而起。
三、所緣緣 心心所法,由托緣而生,還是自心之所緣慮。
四、增上緣 六根能照境發(fā)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一、因緣〕,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也。如眼根對于色塵時,識即隨生;馀根亦然,是名因緣。(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次第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xù)而起,名次第緣。(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此心王心所對于諸塵念念不停,是名次第相續(xù)也。)
〔三、緣緣〕,謂心、心所法由托緣而生,還是自心之所緣慮,名為緣緣。(托緣者,謂依托色聲香味觸法之緣也。)
〔四、增上緣〕,謂六根能照境發(fā)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諸法生者,謂根塵相對,則有一念心起,名諸法生。不生障礙者,根塵相對之時,隨對隨起,悉無所障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善見山,樹提山,二山中間,有水,廣一萬二千由旬,其水生諸雜華,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
正了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三因佛性)
三因佛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涅槃經(jīng)所說:一、正因佛性,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fā)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脫之德,故名緣因佛性,金光明玄義曰:「云何三佛性?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無常,如土內(nèi)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壞,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無常功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如耘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雇浬显唬骸刚^中正,了謂照了,緣謂助緣。緣資了,了顯正,正起勝緣。亦是正發(fā)于了,了導于緣,緣嚴于正。正起勝緣,相由既然非橫義也,一心頓具非縱義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義在玆?!勾巳鹦?,又為空假中之三諦。因為空諦,緣因為假諦,正因為中諦也。輔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緣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字部三因佛性)
【佛學常見辭匯】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眾生本來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梵語佛陀,華言覺。覺即三智圓明,遍一切處,無不照了,名大圓覺;性,即不改之義。以大覺性不增不減,非變非遷,一切眾生,無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顯,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謂中正,謂中必雙照三諦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離于邊邪也。雙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謂蕩一切相,即是真諦;假謂立一切法,即是俗諦。非空非假,即是中諦。故云三諦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謂照了。謂由前正因發(fā)此照了之智,智與理相應,故名了因佛性。
〔三、緣因佛性〕,緣即緣助,謂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fā)正因之性,故名緣因佛性。
正因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外道說邪因緣而言。
本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有事之由來也。維摩經(jīng)菩薩品曰:「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div>
出家緣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后漢安世高譯。為難提優(yōu)婆塞說犯五戒之罪及飲酒之三十五過。
出家因緣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出家緣經(jīng)之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