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887,分60頁顯示  上一頁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等無間緣
赤緣
持練緣城
從緣悟達
千里姻緣使線牽
千里姻緣一線牽
七緣
秦晉之緣
輕捷好緣
攀緣白珠樹
鲇魚緣竹竿
十二因緣
十二緣起
舍緣豆
收緣
《漢語大詞典》:等無間緣(等無間緣)
佛教語。四緣之一。亦譯為“次第緣”。等,為等同之義。無間,指心及諸心所之前念后念生滅相續(xù),其中無他法間隔。《大毘婆沙論》卷二一:“因緣如種子法,等無間緣如開導法,所緣緣如任仗法,增上緣如不障法?!?span id="49pgxo7" class="book">《俱舍論·分別根品》:“此緣生法,等而無間,依是義立等無間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無間緣,不等生故。”成唯識論卷七:“等無間緣。謂八觀識及彼心所與心雖恒俱轉(zhuǎn),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清 龔自珍 《發(fā)大心文》:“﹝諸佛﹞乃至遍度曠刼以來,至於今也,若因緣,若增上緣,若等無間緣,若所緣緣,若有情而作緣,若無情而作緣,人所不見天眼乃見之身,依首楞説,十二類生,各各入其類中,而説法要而化導之?!?/div>
《駢字類編》:赤緣(赤緣)
周禮屨人為赤繶黃繶注以赤黃絲為下緣也
《分類字錦》:持練緣城(持練緣城)
吳志甘寧傳寧從攻皖為升城督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
分類:紈素
《分類字錦》:從緣悟達(從緣悟達)
指月錄昔靈云和尚因見桃花忽然悟道有偈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溈山和尚詰其所悟與之印可曰從緣悟達永無退失
分類:釋教
《漢語大詞典》:千里姻緣使線牽(千里姻緣使綫牽)
見“ 千里姻緣一線牽 ”。 趙樹理 《小二黑結(jié)婚》五:“ 二諸葛 說是個便宜,先問了一下生辰八字,掐算了半天說:‘千里姻緣使線牽’,就替 小二黑 收作童養(yǎng)媳?!?/div>
《國語辭典》:千里姻緣一線牽(千里姻緣一線牽)  拼音:qiān lǐ yīn yuán yī xiàn qiān
(諺語)比喻有緣的男女,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結(jié)為夫妻。如:「她是到德國游學時,認識現(xiàn)在的先生的。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啊!」《紅樓夢》第五七回:「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紅線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久有機會作了夫婦?!埂度齻b五義》第五二回:「這榮相公人品學問俱是好的,也活該是千里姻緣一線牽。」
《駢字類編》:七緣(七緣)
宋書禮志第六品以下加不得服金鈿綾錦錦繡七緣綺貂豽裘金又镮鉺及以金校飾器物張絳帳七云笈七簽龍錦鳳衣虎翠飛裙絳旌綠帔紫羽 緣腰帶神符首戴抉冠上棲九虛下翔天淵
《國語辭典》:秦晉之緣(秦晉之緣)  拼音:qín jìn zhī yuán
春秋時,秦晉二國世代聯(lián)姻。后遂以秦晉之緣代指兩姓聯(lián)姻的關(guān)系。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我與你成合秦晉之緣何如?」《金瓶梅》第一八回:「倘蒙娘子垂憐,肯結(jié)秦晉之緣,足稱平生之愿?!挂沧鳌盖貧g晉愛」、「秦晉之好」。
《分類字錦》:輕捷好緣(輕捷好緣)
圖經(jīng)本草熊形類犬豕而性輕捷好攀緣上高木見人則顛倒自投于地冬蟄入穴春月乃出其足名蹯為八珍之一
分類:熊羆
《高級漢語詞典》:攀緣白珠樹  拼音:pān yuán bái zhū shù
熱帶美洲的一種平臥木質(zhì)藤本植物( Caultheria hisppidula ),漿果白色
《漢語大詞典》:鲇魚緣竹竿(鮎魚緣竹竿)
同“鯰魚上竹竿”。 宋 蘇軾 《梅圣俞詩集中有毛長官者》詩:“歸來羞澁對妻子,自比鮎魚緣竹竿?!?/div>
《國語辭典》:十二因緣(十二因緣)  拼音:shí èr yīn yuán
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gòu)成一切痛苦輪回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后,由于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xiàn)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后產(chǎn)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zhí)著;有是指導致輪回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guān)系像環(huán)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于生;生緣于有;有緣于??;取緣于愛;愛緣于受;受緣于觸;觸緣于六處;六處緣于名色;名色緣于識;識緣于行;行緣于無明。后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也稱為「十二緣起」。
《漢語大詞典》:十二緣起(十二緣起)
見“ 十二因緣 ”。
《國語辭典》:十二因緣(十二因緣)  拼音:shí èr yīn yuán
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gòu)成一切痛苦輪回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后,由于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xiàn)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后產(chǎn)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zhí)著;有是指導致輪回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guān)系像環(huán)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于生;生緣于有;有緣于??;取緣于愛;愛緣于受;受緣于觸;觸緣于六處;六處緣于名色;名色緣于識;識緣于行;行緣于無明。后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也稱為「十二緣起」。
《漢語大詞典》:舍緣豆(捨緣豆)
舊時 北京 的一種習俗。施舍豆子結(jié)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結(jié)緣豆》:“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黃豆數(shù)升,宣佛號而拈之。拈畢煮熟,散之市人,謂之捨緣豆,預結(jié)來世緣也?!?/div>
《漢語大詞典》:收緣(收緣)
了結(jié)前緣。《再生緣》第四一回:“上本曾言 奎璧 死,南牢賜帛已收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