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5—961 【介紹】: 五代時僧。豫章新淦人。俗姓楊。七歲出家。二十歲于開元寺受戒。后至福州,嗣羅山道閑。歸住龍泉十善道場。保大九年,南唐李璟召住金陵龍光禪苑,署覺寂禪師。建隆二年移住洪州大寧院,旋卒。謚玄寂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85—961 俗姓楊,豫章新淦(今江西新干)人。7歲出家,20歲于開元寺受戒。后至福州,嗣羅山道閑。歸住龍泉十善道場。保大九年(951),南唐元宗召住金陵龍光禪苑,署覺寂禪師。建隆二年(961)移住洪州大寧院,旋卒。謚玄寂禪師?!?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三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福州侯官人,俗姓劉。受石霜印記,化徒于筠州九峰。后住泐潭而終。吳楊溥時示寂,謚大覺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劉,福州侯官(今福建閩侯)人。唐末禪僧。嗣石霜慶諸。住筠州九峰,世稱九峰和尚。后住氻潭寶峰禪院。卒謚大覺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九、《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并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道虔。劉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開豁明濟。氣壓叢林。至霜華。諸禪師見之。謂人曰。此道人從上宗門爪牙也。諸歿時。虔作侍者。眾請?zhí)弥械谝蛔?。嗣諸住持。方議次。虔犯眾曰。未可。須明先師意旨。乃可耳。眾曰。先師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廟香爐。一條白鍊如何會。第一座曰。是明一色邊事。虔曰。果不會先師意。于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會先師意。香煙滅則我脫去。不然煙滅不能脫。言卒而脫去。虔拊其背曰。坐脫立亡不無。首座會先師意。即未也。廬于普會塔之旁。三年而去。經(jīng)行于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問無間中人。行什么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復行什么行。曰。無間行。曰。此猶是長生路上人。曰。汝須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曰長生氣不常。復曰。大眾還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競起。是文殊境界。一亙晴空。是普賢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話月。從上宗門中事。如節(jié)度使符信。且如諸先德。未建許多名目。指陳已前。諸人約什么體格商量。這里不假三寸。試話會看。不假耳根試采聽看。不假兩眼試辨白看。所以道。聲前拋不出。句后不藏形。盡乾坤都來。是汝當人個自體。向什么處。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圖度作解。盡未來際。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擬將心意學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先是馬大師。歿于豫章開元寺。門弟子懷海智藏輩。葬舍利于?;枋T。海亦廬塔十馀年。乃沿馮川上車輪峰。逢司馬頭陀勸海留止。因不復還石門。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為泐潭第一世。繼海遺蹤也。吳順義初。告眾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號圓寂。謚大覺禪師。得法上首殷禪師。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時石霜慶諸禪師歸寂。眾請首座繼席。九峰曰。須明先師意始可。座曰。先師有甚意。峰曰。先師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其馀即不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座曰。這個祇是明一色邊事。峰曰。元來未會先師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裝香來。香煙斷處。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遂焚香。香煙未斷。座已脫去。峰拊座背曰。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8—977 【介紹】: 五代時僧。杭州臨安人,俗姓黃。少出家于臨安朗瞻院,后至天臺山受戒。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禪,嗣清溪洪進。后住洪州上藍精舍。宋齊丘見而異之,歷請住舍利、幽谷、雙嶺諸剎,所至學徒自成規(guī)矩。南唐李煜聞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廬山圓通院。卒謚道濟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八
禪師名緣德。生杭州臨安黃氏。年十七。師事東山老宿勤公。剃發(fā)受具。神觀靖深。中空外夷。以精進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諸方。爛熳叢席。至襄州清溪。謁進禪師。棲遲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國日。德混跡南昌之上藍寺。楚國宋公齊丘。至于經(jīng)堂。僧眾趨迎。德閱經(jīng)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顧答。宋公問。上座看甚經(jīng)。德舉示之。宋公異焉。力請住舍利幽谷雙嶺諸剎。德無所事去留。所至頹然默坐而已。而學徒自成規(guī)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繩貫其褶處。夜申其裙。以當被。后主聞其名。致至金陵。問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創(chuàng)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錢建寺。于廬山之陰。石耳峰之下。開基日。得金像觀世音于地中。賜名圓通焉。本朝遣使。問罪江南后主。納土矣。而胡則者據(jù)守九江不降。大將軍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禪者驚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長老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德熟視曰。汝安知有不懼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已曰。禪者何為而散。德曰。擊鼓自集。翰遣裨校擊之。禪無至者。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殺心故爾。德自起擊之。禪者乃集。翰再拜。問決勝之策。德曰。非禪者所知也。太平興國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脫離世緣。乃在今日。以衲衣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門人累青石為塔。曰他日塔作紅色。吾再至也。乃化。閱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謚曰道濟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 【介紹】: 五代時僧。福州人,俗姓吳。七歲依雪峰義存出家。受戒后,游方至筠陽,參九峰道虔,遂為其法嗣。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學徒云集。南唐李璟召問之,詔居揚州祥光院。復乞歸山,棲止翠巖院。卒謚法性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無殷。殷生吳氏。福州人也。七齡雪峰存禪師見之。愛其純粹?;溆H令出家。年二十。乃剃落受具。辭游方至九峰虔公。問汝遠來何所見。當由何路。出生死。對曰重昏廓辟。盲者自盲。虔笑以手揮之曰。佛法不如是。殷不懌。請曰。豈無方便。曰汝問我。殷理前語。問之。曰奴見婢慇勤。殷于是依止十馀年。虔移居石門。亦從之。及虔歿。去游廬陵。至永新。見東南山奇勝。乃尋水而往。有故寺基。蓋文德中。異僧達奚道場。遂定居學者云集。唐后主聞其名。詔至金陵。問佛法大意。久之有旨。延居楊州祥光寺。懇辭歸西山。詔住翠巖。又住上藍寺。賜號澄源禪師。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三月二日令侍者開方丈。集大眾曰。后來學者。未識禾山。即今識取。于是泊然而化。閱世七十。坐夏五十。謚法性禪師。塔曰妙相。 贊曰。石霜言。遍界不曾藏。而其子聞公。臨化曰。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九峰言。盡乾坤是汝當人自體。何處安眼耳鼻舌。而其子殷公臨化曰。后來學者。未識禾山。即今識取。予觀其父子兄弟。語言行履。如形著影出。聲呼谷應(yīng)。而近世禪者。尚佇思??杀瘧z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 【介紹】: 五代時僧。蒲津人,俗姓武。少詣臨川,僧凈慧一見以為法器。后又謁法眼禪師文益。尋結(jié)廬衢州古寺,閱《大藏經(jīng)》。后周世宗顯德初,錢俶迎入西府,受菩薩戒,賜號慈化定慧禪師,居慧日永明院。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潛。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謁清涼法眼。一見異之。許入室。一日問曰。子參請外看甚么經(jīng)。師曰。華嚴。法眼曰??倓e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師曰。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法眼曰??站吡喾?。師不能答。法眼曰。子卻問我。師如語而問。法眼曰??铡熝韵麻_悟。法眼曰。子作么生會。師云。空。法眼然之。后因四眾士女入寺。法眼曰。律中道隔壁聞釵釧聲即名破戒。今睹金銀朱紫雜遝。是破戒否。師曰。好個入路。法眼曰。子向后有五百毳徒。而為王侯所重在。師尋辭往三衢古寺閱藏經(jīng)。錢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薩戒。署慈化定慧之號。周顯德元年。建慧日永明寺。請師居之。為開山始祖。眾常五百。果符法眼之記。永明至宋改名凈慈。 贊曰。 嶷嶷法器  孕靈河嵩  空華嚴相  紹法眼宗 名聞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當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蒲津武氏子。美容姿。軀干頎碩。匈有七黑子。若魁斗幼依中條山棲巖大通院真寂禪師。薙染。既明戒檢。入雁門五臺山睹文殊大士。自爾遍歷禪會。及見臨川崇壽益禪師。頓了心地。閱藏典于衢之古剎。而文殊復現(xiàn)妙相于宴坐中。及詣鄞禮育王塔。見舍利紅色。行懸鐘外。潛悲喜交集。于是光文大師匯征請于山齋。行普賢懺法三七日。感遍吉降瑞。其所御象鼻。枕道場所。吳越王錢氏迎之入府。授菩薩戒造大伽藍?;廴沼烂?。以居之。仍寵以慈化定慧禪師之號。月別給俸示優(yōu)禮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終。將入棺。白光晝發(fā)。十月茶毗于龍井。收舍利無算。有屠者。自以罪惡不可懺悔。展襟向火聚。請求不得。則死于火。斯須獲七粒。 開寶庚午。天臺韶國師。建塔以葬。癸酉塔頂時起白光。其機緣語句具載傳燈錄。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4—976 字沖玄,俗姓王,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遷居余杭(今屬浙江)。早年曾為余杭庫吏、華亭鎮(zhèn)將。28歲于杭州龍冊寺出家,后至天臺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廣順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竇寺。建隆元年(960),吳越王錢俶請其住杭州靈隱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曾奉詔創(chuàng)建六和塔。開寶八年(976)十二月卒?!?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其詩多宣揚禪理、歌詠禪居生活?!短炫_集》、《寶慶會稽續(xù)志》、《吟窗雜錄》、《宋高僧詩選》、《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詩》等書中存其詩8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4—975 【介紹】: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棄吏出家,吳越時住永明寺。雅好詩道。宋開寶間卒,賜號智覺禪師。有《宗鏡錄》、《感通賦》、《萬善同歸錄》等。
全宋詩
釋延壽(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沖玄、沖立),號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時,棄吏出家。初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尋謁天臺山德韶國師,德韶一見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竇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吳越王錢俶請入居靈隱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居十五載。著述頗豐,有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流播海外。高麗國王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賜號智覺禪師。徽宗崇寧間追謚宗照(《咸淳臨安志》卷七○)。《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宋高僧傳》卷二八、《禪林僧寶傳》卷九、《五燈會元》卷一○、《佛祖統(tǒng)紀》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咸淳臨安志》卷七○有傳?!⊙訅墼?,以《慧日永明智覺壽禪師山居詩》(清光緒十一年江北刻經(jīng)處本)為底本,參校明釋正勉、釋性??合輯之《古今禪藻集》(簡稱《禪藻集》)。另從《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嘉泰會稽志續(xù)志》等書輯得詩、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詩補逸
延壽字沖立,號抱一子,杭州人。棄吏出家,吳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鏡錄》。宋開寶八年入滅。詩一首。(《全唐詩》無延壽詩)
全宋文·卷一三
延壽(九○四——九七五),字沖玄,馀杭(今屬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禮龍冊寺萬翠巖參禪師為師。尋往天臺謁詔國禪師,一見而深器之。吳越王錢俶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眾盈二千。延壽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與敘弟子之禮。開寶八年十二月寂滅,年七十二。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佛祖通紀》卷二六,《佛祖通載》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壽字沖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獻齊天賦于吳越忠懿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獲赦。遂出家。住天臺智者巖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靈隱寺。后遷永明道場。賜號智覺禪師。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謚永明宗照大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智覺禪師者。諱延壽。馀杭王氏子。自其兒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誦六十日而畢。有羊群跪而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嘗舟而歸錢塘。見漁船萬尾戢戢。惻然意折。以錢易之。放于江。裂縫掖。投翠嵓永明禪師岑公。學出世法。會岑遷止龍??寺。吳越文穆王。聞其風悅慕。聽其棄家。為剃發(fā)。自受具。衣不繒纊。食無重味。持頭陀行。嘗習定天臺天柱峰之下。有烏類尺鴳巢衣襵中。時韶國師眼目出間。北面而師事之。韶曰。汝與元帥有緣。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說法于雪竇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靈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為第二世。眾至二千人。時號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準。曰迦葉波初聞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guī)煷笊抽T。嘗作如是說。此佛祖骨髓也。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譬如風性本不動。以緣起故動。儻風本性動。則寧有靜時哉。密室中若有風。風何不動。若無風遇緣即起。非特風為然。一切法皆然。維摩謂文殊師利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緣起無生之旨也。僧問。長沙偈曰。學道之人未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智覺曰。如來世尊于首楞嚴會上。為阿難揀別詳矣。而汝猶故不信。阿難以推窮。尋逐者為心。遭佛呵之。推窮尋逐者識也。若以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凈。垢凈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臥。并是妄識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滅。若知自心如此。于諸佛亦然。故維摩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智覺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為重閣。館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設(shè)難。至波險處。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為一百卷。號宗鏡錄。天下學者傳誦焉。僧問。如和尚所論宗鏡。唯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歟。從他而生歟。共生無因而生歟。答曰。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橫。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縱。若言自生。則心豈復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則自他尚無有。以何為共哉。若言無因而生者。當思有因。尚不許言生。況曰無因哉。僧曰。審非四性所生。則世尊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世??師。無不從心造。然則豈非自生乎。又說心不孤起。必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豈非他生乎。又說。所言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則豈非共生乎。又說。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性自爾故。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智覺笑曰。諸佛隨緣差別。俯應(yīng)群機。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諦。是四種悉檀。方便之語。如以空拳示小兒耳。豈有實法哉。僧曰。然則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審爾則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豈不聞首楞嚴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僧曰。既無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稱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說契。僧曰。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曰此亦強言。隨他意轉(zhuǎn)。雖欲隱形。而未忘跡。僧曰。如何得形跡俱忘。曰本無朕跡。云何說忘。僧曰。我知之矣。要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大悟時節(jié)。神而明之。曰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擔。先德曰。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無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謾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贊助入之語。于自己分上。親照之時。反視之。皆為魔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但以形言跡。文彩生時。皆是執(zhí)方便門。迷真實道。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嘗謂門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則真唯識。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論修證之門。則諸方皆云。功未齊于諸圣。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后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且約現(xiàn)今世間之事。眾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xiàn)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并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是本識所變。若現(xiàn)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于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二現(xiàn)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xiàn)見青白等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分。與同時意識。計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辨為色。以言說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曰。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于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xiàn)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現(xiàn)。此皆是眾生日用??梢袁F(xiàn)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圣。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大經(jīng)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現(xiàn)本理。能詮正宗也。智覺乘大愿力。為震旦法施主。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其國王投書。敘門弟子之禮。奉金絲織成伽梨。水精數(shù)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相繼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予初讀自行錄。錄其行事。日百八件。計其貌狀。必枯悴尪劣。及見其??像。凜然豐碩。眉目秀拔。氣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說法。如禹之治水??鬃又勆亍t嘀?。王良之御。孫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嗚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錢塘王氏。錢氏有兩浙壽以胥史督軍須。然質(zhì)直。未嘗妄語。日行坐誦法華。不輟口。屬鄞之翠巖參公盛化。壽棄妻子。求剃染。既登戒習定于天臺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鳥類斥鴳。巢衣襵中。俄謁國師韶公。決擇所見。徙居雪竇山。從忠懿王錢氏請。為眾生行方等懺法。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馀部。著宗鏡萬善同歸等錄。營造塔像。不可殫紀。高麗國王。遠聞其譽。遣使致金縷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 壽勤于訓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靈隱徙居永明。舉唱之繁。斯錄一二。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壽云。更添香著云。謝師指示。壽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識永明。指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吹波浪起。僧問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個甚么不得。壽云出汝問處不得。僧問如何是大圓鏡。壽云破沙盆。開寶八年。終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延壽。字沖元。馀杭王氏。少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及市。顏色不變。文穆王異之。放令出家。居龍冊寺。執(zhí)勞供眾。日唯一食。長坐不臥。得法于天臺韶國師。初住雪竇。尋歸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眾常二千。署智覺號。移天臺。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道。日課一百八事。未常暫廢。馀力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部。別號抱一子。先是師于禪觀中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百二十卷。以會天臺賢首慈恩異同之弊。詩偈幾千萬言。傳播海外。高麗國王致書敘弟子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shù)珠金澡瓶為獻。開寶八年示寂。塔于凈慈山。 贊曰。 佛無異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鏡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淵流莫窮  宜爾異國  翕然向風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jīng)聲不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鴳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蚍抢硐喔深伱膊粍印Ub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shù)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樹亭志焉。
神僧傳·卷第九
僧延壽。字沖玄。總角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六旬而畢。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衣無繒纊食無重味。復往參韶國師發(fā)明心要。嘗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當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住天臺智者巖。九旬習定。有鳥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善業(yè)方到此中。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jīng)萬善莊嚴凈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jīng)萬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凈業(yè)。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jīng)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初演法于雪竇。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功也。乃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受菩薩戒。夜施鬼食晝放生命。皆悉回向莊嚴凈土。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加趺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福州永泰人,俗姓張。閩王延鈞龍啟初,受戒于國師神晏,后參禪師道溥。南唐李璟保大末住泉州開元上方院。留從效延主漳州保福院。宋太祖建隆三年,辭歸貴湖。刺史陳洪進奏授紫方袍,號性空禪師。
豐禪師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平不詳。五代時禪僧。嗣云門文偃。后住興元府普通院,遷潭州谷山?!?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三有傳,并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福州長溪人,俗姓陳。初于龜山出家,受戒后,游諸方。參石霜慶諸,未契法意,轉(zhuǎn)參巖頭全豁,服其心傳。王審知請居福州羅山,賜號法寶禪師,世稱羅山和尚。卒于山。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羅山道閑禪師。長溪陳氏子。出家龜山。年滿受具。遍歷諸方。嘗謁石霜。問。去住不寧時如何。霜曰。直須盡卻。師不契。乃參巖頭。亦如前問。頭曰。從他去住。管他作么。師于是服膺。閩帥飲其法味。請居羅山。號法寶禪師。僧辭保福。福問。甚處去。曰。禮拜羅山。福曰。汝向羅山道。保福秋間上府朝覲大王。置四十個問。頭問。和尚忽若一句不相當。莫言不道。僧舉似師。師呵呵大笑曰。陳老師自入福建道洪塘橋下一寨。未曾見有個毛頭星現(xiàn)。汝與我向從展道。陳老師無許多問頭。祗有一口劍。一劍下有分身意。有出身路。不明便須成末。僧回舉似福。福曰。我當時也祗是謔伊。至秋入府。師特為辦茶筵請福。福不赴。卻向僧曰。我中間曾有謔語??趾蜕袉栔I畾w舉似。師曰。汝向他道。猛虎終不食伏肉。僧又去。福遂來。臨遷化。上堂集眾良久。展左手。主事罔測。乃令東邊師僧退后。又展右手。令西邊師僧退后。乃曰。欲報佛恩。無過流通大教。歸去也珍重。言訖莞爾而寂。 系曰。巖頭門下得法者。傳燈現(xiàn)錄六人。而二彥一閑最著。僧統(tǒng)僅傳瑞巖彥。而玄泉彥與閑師不載。予故表之。使知黃龍明招二公所自出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泉州仙游人。俗姓阮。初于本州出家,歷參眾禪師,未契機緣,終嗣保福從展。尋往游吳越,歸住泉州招慶寺,世稱福先招慶和尚。為郡守所禮,賜號凈修禪師。曾為《祖堂集》撰序,又撰《泉州新佛新著諸師頌》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省澄、文僜。俗姓阮,泉州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初于本州出家。歷參眾禪師,皆未契機緣,終嗣保福從展。尋往游吳越,歸住泉州招慶寺,世稱福先招慶和尚。為郡守所禮,賜號凈修禪師。卒年不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二書存其詩偈7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吳越時禪僧。嗣雪峰義存。閩王曾請其于清風樓齋坐。后住越州諸暨越山,號鑒真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九有傳,并錄其詩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初謁樂普元安,后嗣盤龍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稱木平和尚。南唐中主待以師禮,迎至金陵供養(yǎng)。法眼文益有詩相贈。卒謚真寂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南唐時禪僧。初謁樂普元安,后嗣盤龍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稱木平和尚。南唐國主待以師禮,迎請供養(yǎng)。法眼文益有詩相贈。卒謚真寂禪師?!?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〇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木平和尚。不知何許人。游戲江滸。語言無度。蹤跡詭異。人不能測識。李后主。尊為圣師。嘗掛木瓶杖頭。一日赴內(nèi)齋坐。頃忽不見。后主問曰。和尚何在。因引瓶自蔽。應(yīng)曰。某在此澡浴。后主拜之。木平曰。陛下見群臣。勿言臣在瓶中浴。后主笑曰。和尚見人。亦勿道吾拜汝。嘗出入禁中。他日從登百尺樓。后主問其制度佳否。對曰。尤宜望火。初不諭其意。后數(shù)年。木平卒?;吹榇髷_。烽火交馳。后主嘗于是登望。以占動靜。后主素愛慶王。問木平壽命。曰年七十。是歲病亡。年十七。蓋反語耳。為建寺宮側(cè)居之。奉事隆篤焉。本名木瓶。后訛為木平?;蛟?。木平山名。師居處也。法眼禪師贈詩云。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復少。相看陌路同。論心秋月皎。壞衲線非蠶。助歌聲有鳥。城闕今日來。一漚曾已曉。為大宗匠所與。木平故個中人。蓋混跡以警世者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時禪僧。嗣廣德義禪師。后住襄州萬銅山廣德寺?!?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三有傳,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補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9—985 【介紹】: 五代至宋初僧。杭州馀杭人。幼出家于馀杭東山朗瞻院,通貫三學,了達性相。天福中游方抵天臺山,參德韶國師,遂承法印。后周世宗顯德間居杭州五云山。錢俶召賜紫,署普覺大師,命住臨安功臣院。宋太祖乾德初,為筑云棲寺。其地多虎,志逢能馴之,世稱伏虎和尚。開寶初,住持普門精舍。四年,固辭歸山,住五云山華嚴道場。卒謚普覺。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志逢。馀杭人氏。生而惡葷。膚體香潔。出家于臨安之東山。通貫三學。晉天福中。參天臺韶國師契悟。一日入普賢殿宴坐。倏有神人跪膝于前。師問為誰。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慮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師有何罪。唯小過耳。師曰。何也。曰。凡折缽水亦施主物。師常輒棄之。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悉飲之。吳越王聞其名。賜召紫衣。署普覺號。命住功臣山。開寶初。忠懿王建普門精舍。請揚宗要。為開山始祖。四年。以老固辭。時大將凌超以五云山新創(chuàng)華嚴道場奉施為終老之所。出入??大扇。乞錢買肉飼虎?;⒚坑?。載以還山。雍熙二年示寂。 贊曰。 葷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猶己饑之 妥尾出林  迎載而歸  孰云異類  感化一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志逢。馀杭人也。生而惡葷。膚體香潔。出家于臨安之東山朗瞻院。通貫三學。嘗夢升須彌山。睹三佛列坐。初釋迦次彌勒。皆禮其足。惟不識第三佛。但仰視而已。時釋迦示之曰。此是補處彌勒師子月佛。師方作禮。覺后因閱大藏經(jīng)。乃符所夢。游方見韶國師于天臺。契悟。一日入普賢殿中宴坐。倏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師問。汝其誰乎。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患有夙愆未珍。汝知之乎。曰。師有何愆。唯一小過耳。凡折缽水亦施主物。師嘗傾棄之。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洗缽水盡飲之。積久因致脾疾。十年始愈。吳越國王。向師道風。召賜紫衣師號。命住功臣院。開寶初。忠懿王建普門精舍。請師為開山。舉揚宗要。開寶四年。師固辭解院。愿棲老林泉。時大將凌超。于五云山創(chuàng)院。奉師為終老之所。五云多虎。師每??大扇乞錢。買肉飼虎?;⑤m馴伏。日暮還山?;⒂?。騎以歸。故世稱伏虎禪師。一號大扇和尚。雍熙二年示寂。壽七十七。塔曰寶峰常照。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或作惠明。五代時僧。杭州錢塘人,俗姓蔣。研核三學,漸入精微。游閩越,至撫州禮法眼文益,遂皈依禪宗。后歸浙,隱天臺白沙,善機鋒,時謂為魔說。乾祐中出山,翠巖令參請其住思憲院。吳越王錢弘俶延請其住杭州大報恩寺,賜號圓通普照禪師。后周世宗顯德中卒。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慧明。俗姓蔣。錢塘人也。研覈三學漸入精微。后登閩越殆至臨川。禮文益禪師深符正理。悟先所宗不免生滅情見。后回浙隱天臺白沙立草寮。有雪峰長慶之風。到者皆崩角摧鋒。謂明為魔說。漢乾祐中自山出時。翠巖參公率諸禪伯。于僧主思憲院定其臧否。明之口給無能挫衄。尋漢南國王錢氏造大報恩寺。請以住持。假號圓通普照禪師。然行玄沙正眼非明曷能致此。顯德中卒。時酷暑俾欲葬之。有弟子永安曰。知師唯我也。請焚之得舍利五色。一皆圓凈。初明煉指為燈。于天臺供養(yǎng)。后相繼燒三指而勤持課。脅疏衽席。時說法焉。性且剛直言多忤物。是其所短也。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慧明。蔣氏子也。幼歲出家。三學精練。過臨川謁法眼。豁然有省。回鄞水。庵居大梅山。吳越部內(nèi)。禪學雖盛。而以玄沙正宗。筑之閫外。師欲整而導之。一日有禪者至庵。師問曰。近離何處。對曰成都。曰上座離成都到此山。則成都少上座。此間剩上座。剩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說得道理即住。禪客莫能對。又遷止天臺白沙庵。有彥明道人者??∞q自負。來謁師。師問曰。從上先德有悟者否。對曰有之。曰。一人發(fā)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銷殞。舉手指曰。只今天臺山嶷然。知何得銷殞去。明張目直視遁去。錢忠懿王。延請問法。命住崇資院。盛談玄沙法眼宗旨。自是他宗泛學。皆寂然賓服矣。一日忠懿王為法集大會諸山。師問諸老宿曰。雪峰塔銘云。夫從緣而有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而有者。歷劫而長堅。堅之與壞。即且止。雪峰只今在何處。老宿不能對。王大說。署圓通普炤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