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244
詞典
4
分類詞匯
39
佛典
20
其它
181
共244,分17頁顯示
上一頁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靈祐
老婆禪
道場山
南祖
禪眼
大金川
禪詩
楞伽子
溈叟
溈印禪
趺鐵腳
法眼宗
溈仰宗
鐵門限筆
天臺宗
《國語辭典》:
靈祐(靈祐)
拼音:
líng yòu
唐代禪師的法號。俗姓趙。福州長溪(治所在今福建霞浦南)人。溈仰宗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十五歲時,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二十三歲到江西參百丈懷海禪師。開悟后,奉懷海之命,前往人煙稀少的溈山(今湖南省寧鄉(xiāng)縣西)開法。武宗法難時,暫充農(nóng)民。大中初,湖南觀察使裴休將他迎出,從此禪風(fēng)大盛,僧眾多達(dá)一千五百人。敕謚「大圓禪師」。
分類:
禪師
法號
俗姓
治所
所在
《漢語大詞典》:
老婆禪(老婆禪)
佛教語。謂禪師苦口婆心,多方設(shè)教,反復(fù)叮嚀如老婆婆。
《鎮(zhèn)州臨濟(jì)慧照禪師語錄》
:“ 河陽 新婦子, 木塔 老婆禪, 臨濟(jì) 小廝兒,卻具一隻眼?!?宋
蘇軾
《參寥惠楊梅》
詩:“莫共金家斗甘苦, 參寥 不是老婆禪?!?元
耶律楚材
《清智公尼禪開堂疏》
:“惟 智公禪師 本有丈夫志,不學(xué)老婆禪?!?元
吳昌齡
《東坡夢》
第四折:“葛藤接斷老婆禪,打破沙鍋璺到底?!?/div>
分類:
佛教語
禪師
多方
設(shè)教
反復(fù)
叮嚀
《漢語大詞典》:
道場山(道場山)
山名。在 浙江 湖州 境內(nèi), 南朝 梁 時 如訥禪師 筑庵于山,遂得名。 宋
蘇軾
《游道場山何山》
詩:“ 道場山 頂 何山 麓,上徹云峰下幽谷?!?王文誥 輯注:“﹝ 查 注﹞
《釋氏稽古略》
: 梁 乾化 二年, 湖州 道場山 , 如訥禪師 卓庵於山,乘虎游行?!?宋
王十朋
《游臥龍山遂用舊韻》
:“徧插茱萸憶兄弟,更添北望 道場山 ?!?明
邢昉
《太白山人》
詩:“ 太白 之峰安可攀,遠(yuǎn)游未厭辭人間。苕花如雪傷頽顏,千秋突兀 道場山 ?!?/div>
分類:
山名
浙江
湖州
境內(nèi)
禪師
《漢語大詞典》:
南祖
(1).分居在南邊的祖先。
《
北史·李孝伯傳
》
:“案 趙郡 李氏 ,出自 趙 將 武安君 牧 ……其后, 慎 、 敦 居 柏仁 ,子孫甚微。 義 南徙故壘,世謂之 南 祖。”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上
》
:“ 廬氏 出自 姜 姓…… 諶 字 子諒 , 晉 侍中、中書監(jiān)。五子: 勗 、 凝 、 融 、 偃 、 徵 。 勗 居巷南,號‘南祖’。 偃 居北,號‘北祖’?!?br />(2).佛教禪家南宗之祖,即 慧能禪師 。 唐
齊己
《題贈湘西龍安寺利禪師》
詩:“ 南祖 衣盂曾禮謁, 東林 泉月舊經(jīng)過?!眳⒁姟?南北宗 ”。
分類:
佛教
分居
禪家
南邊
南宗
祖先
慧能
禪師
《國語辭典》:
南北宗
拼音:
nán běi zōng
1.唐代時,佛教禪宗自五祖圓寂后,分為南北二宗。南宗系六祖慧能所創(chuàng),北宗系神秀所創(chuàng)。
2.金朝時,道教分為南北二宗。北宗為王哲所創(chuàng),南宗為劉海蟾所創(chuàng)。
3.明代董其昌將唐代至元代著名山水畫家分為南北二宗。南宗師祖王維,著重水墨渲染而少鉤勒,以秀麗著稱。北宗師祖李思訓(xùn),山石峭拔,多用青綠濃重之色,以剛勁稱勝。
分類:
道教
山水畫
佛教
全真
真道
禪宗
南宗
派別
北宗
流派
五祖
源于
《漢語大詞典》:
禪眼(禪眼)
謂佛教禪師語錄中之佳句。 明
徐渭
《論中五》
:“文貴眼,此也。故詩有詩眼,而禪句中有禪眼?!?/div>
分類:
佛教
禪師
語錄
佳句
《國語辭典》:
大金川
拼音:
dà jīn chuān
河川名。在四川省西部邊境。為大渡河上源,發(fā)源于大雪山山脈,南流匯合小金川,注入岷江。參見「金川」條。
分類:
水名
土司
大渡河
上游
金川
演化
四川
禪師
西北
北部
雍正
《漢語大詞典》:
大渡河
岷江 支流。古名 渽水 ,一名 沫水 。在 四川 西南部。上游為 大金川 ,南流至 甘孜藏族自治州 丹巴 ,會 小金川 ,稱 大渡河 。至 樂山縣 會 青衣江 ,入 岷江 。全長九百馀公里。1863年( 同治 二年)5月 石達(dá)開 所率太平軍在 大渡河 紫打地 ( 安順場 )失敗。1935年5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中,曾強渡 安順場 渡口和奪取 大渡河 鐵索橋。
分類:
大渡河
岷江
支流
四川
《國語辭典》:
禪詩(禪詩)
拼音:
chán shī
一種佛教文學(xué)。禪師將禪悟的理解、經(jīng)驗,用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分類:
佛教
文學(xué)
禪師
禪悟
理解
經(jīng)驗
《漢語大詞典》:
楞伽子
對禪師的敬稱。 前蜀
貫休
《送明覺大師兼寄鄭山人》
詩:“去去楞伽子,春深道路長?!?前蜀
貫休
《送僧歸剡山》
詩:“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div>
分類:
禪師
敬稱
《漢語大詞典》:
溈叟
指禪宗溈仰宗的創(chuàng)始人 溈山禪師 靈祐 。 宋
蘇轍
《浴罷》
詩:“怳如 仰山翁 ,欲就 潙叟 卜。猶恐墮聲聞,大愿勤自督。”
分類:
禪宗
創(chuàng)始人
禪師
《漢語大詞典》:
溈印禪(潙印禪)
溈山 靈祐禪師 印證之禪。 宋 沈遼
《奉陪穎叔和覺師》
:“疇昔欲求法,初參潙印禪?!眳⒁姟?潙仰宗 ”。
分類:
禪師
印證
《國語辭典》:
溈仰宗(溈仰宗)
拼音:
guī yǎng zōng
中國佛教禪宗的一派。因創(chuàng)始者是溈山靈祐和其弟子仰山慧寂,故稱為「溈仰宗」。該派禪師教學(xué)的特色是在說法時,用手畫一個圓圈,然后在圈中寫一個字或畫一個圖案,來表示理事圓融,啟發(fā)學(xué)者開悟。禪宗五家,以溈仰宗興起最先,但衰亡也較早,于宋代即告衰微。
分類:
佛教
禪宗
五家
禪師
《漢語大詞典》:
趺鐵腳(趺鐵腳)
據(jù)
《
景德傳燈錄
》
載, 長蘆 應(yīng)夫禪師 至一邸,有娼女為母所迫,入其房不去,師跏趺達(dá)旦,叢林謂之“趺鐵腳”。后因指修行的心志堅定不移。 宋
陳師道
《送法寶禪師》
:“平生趺鐵腳,道價喧宇宙?!?/div>
分類:
禪師
至一
娼女
《國語辭典》:
法眼宗
拼音:
fǎ yǎn zōng
中國佛教中禪宗五家之一。由五代文益禪師創(chuàng)立。因文益的謚號──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是禪宗五家中最晚成立的宗派。宗風(fēng)簡明的地方似云門;細(xì)密的地方類似曹洞,思想的特色主張一切現(xiàn)成。在宋初曾盛極一時,但到了宋代中葉,法脈就斷絕了。其間不過一百年。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文益、德韶、延壽等。
分類:
中國
佛教
禪宗
五家
禪師
《國語辭典》:
溈仰宗(溈仰宗)
拼音:
guī yǎng zōng
中國佛教禪宗的一派。因創(chuàng)始者是溈山靈祐和其弟子仰山慧寂,故稱為「溈仰宗」。該派禪師教學(xué)的特色是在說法時,用手畫一個圓圈,然后在圈中寫一個字或畫一個圖案,來表示理事圓融,啟發(fā)學(xué)者開悟。禪宗五家,以溈仰宗興起最先,但衰亡也較早,于宋代即告衰微。
分類:
佛教
禪宗
五家
禪師
《漢語大詞典》:
鐵門限筆(鐵門限筆)
指 南朝 陳 智永禪師 的書體。 明
王世貞
《題凌中丞書〈金剛經(jīng)〉跋》
:“中丞 凌公 ,書此經(jīng),全用鐵門限筆。圓熟有結(jié)體,得臨池三昧?!眳⒁姟?鐵門限 ”。
分類:
禪師
書體
《國語辭典》:
鐵門限(鐵門限)
拼音:
tiě mén xiàn
1.南朝智永禪師以書法著名,索書者眾,門檻被踏穿,因此用鐵葉包起的故事。典出唐。李綽《尚書故實》。后借指賓客眾多,家道興盛。
2.比喻防范嚴(yán)謹(jǐn)。如:「說是公開招考職員,卻又定了這么多嚴(yán)苛的條件,像是鐵門限般的,誰能進(jìn)得來。」
分類:
用鐵
鐵皮
皮包
包裹
經(jīng)歷
門坎
影響
響和
局限
門限
打鐵
來訪
請益
堅固
自己
長久
打算
《國語辭典》:
天臺宗
拼音:
tiān tái zōng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隋僧智顗所創(chuàng),因智顗晚年居住天臺山,故稱為「天臺宗」。以《法華經(jīng)》為主要教義根據(jù),故也稱為「法華宗」。強調(diào)止觀雙修的原則,發(fā)明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五時八教判釋整體佛法。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十一世紀(jì)初,因爭論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zhèn)?,分為山家和山外兩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傳者都是山家派?/div>
分類:
天臺宗
中國
佛教
教派
派別
禪師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