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禪天(禪天)
佛教語。指修習禪定所能達到的色界四重天(初重天至第四重天)。 宋 王安石 《示寶覺》詩之一:“翛然迥出山林外,別有禪天好浄居?!?/div>
《漢語大詞典》:四禪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諸天又分為四禪:初禪為大梵天之類;二禪為光音天之類;三禪為遍凈天之類;四禪為色究竟天之類。色究竟天為色界的極處。參閱法苑珠林卷五。
《漢語大詞典》:梵王
指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亦泛指此界諸天之王。 南朝 梁 劉勰 《剡縣石城寺彌勒石像碑》:“梵王四鶴,徘徊而不去;帝釋千馬,躑躅而忘歸?!?唐 李紳 《杭州天竺靈隱二寺詩》之二:“波動只觀羅剎相,靜居難識梵王心。”法苑珠林卷四三:“帝釋在前,梵王在后,佛放常光,照耀天地?!?/div>
《漢語大詞典》:初禪(初禪)
(1).佛教語。色界中的初禪天,包括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 隋 江總 《鐘銘》:“舟移巨壑,火壞初禪?!?br />(2).佛教語。四禪定之一?!俺醵U”的主要特征是“八觸”:癢、動、輕、重、冷、暖、澀、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見 隋 智顗 摩訶止觀卷九之一。《楞嚴經(jīng)》卷九:“清浄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九八:“未免初禪怯花影,夢回持偈謝 靈簫 ?!?/div>
《漢語大詞典》:三禪(三禪)
佛教謂色界之第三禪天。此天名定生喜樂地。《楞嚴經(jīng)》:“安穩(wěn)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唐 章孝標 《方山寺松下泉》詩:“三禪不要問,孤月在中央?!?/div>
《漢語大詞典》:劫燒(劫燒)
亦作“刧燒”。 佛教謂世界毀滅時大火燃燒至二禪天。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三:“經(jīng)云:‘天地大刧將盡,則刧燒?!?/div>
《漢語大詞典》:梵侶
指色界初禪天的天眾。《楞嚴經(jīng)》卷九:“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zhí)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div>
《國語辭典》:大梵天  拼音:dà fàn tiān
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chuàng)造神。也稱為「梵天」、「大梵天王」。
《漢語大詞典》:四禪定(四禪定)
佛教語。色界初禪天至四禪天的四種禪定。人于欲界中修習禪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氣息徐徐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為初禪天定;然此禪定中,尚有覺觀之相,更攝心在定,覺觀即滅,乃發(fā)靜定之喜,是為二禪天定;然以喜心涌動,定力尚不堅固,因攝心諦觀,喜心即謝,于是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nèi)以發(fā),此為三禪天定;然樂能擾心,猶未徹底清凈,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斷,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此為四禪天定。參見“ 四禪天 ”。
《漢語大詞典》:四禪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諸天又分為四禪:初禪為大梵天之類;二禪為光音天之類;三禪為遍凈天之類;四禪為色究竟天之類。色究竟天為色界的極處。參閱法苑珠林卷五。
《漢語大詞典》:梵眾天(梵衆(zhòng)天)
佛教語。色界初禪天之一。法苑珠林卷五:“第二色界有十八天者,初禪有三天,一名梵眾天,二名梵輔天,三名大梵天。”
《漢語大詞典》:光音天
佛教語。色界諸天之一,二禪天之第三天。此天絕音聲,以光為語言,故名。亦泛指二禪天。 唐 玄應 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阿波會天,此云光音天,亦言極光浄天,即第二禪第三天也。” 清 錢謙益 《孫子長征君六十壽序》:“當驟雨為沉灰,夜壑負趨之后,此兩人者,如光音天人,遺種劫后,亦不可不謂之多也?!币嗍∽鳌?光音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抄上:“層城閬風之巍峨,光音浄樂之瑰麗,幻而究於無者也?!?/div>
二禪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修成二禪者,所生之天處也,為色界天之第二重,新譯謂之二靜慮。此中更別為三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也。二禪之天人,既離尋伺之粗動,雖免劫末之大火災,然以其猶有喜樂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災,何則,以喜樂之潤身,與水大之潤身相似故也。俱舍論十二曰:「第二靜慮喜受為內(nèi)災,與輕安潤身如水故。」
【佛學常見辭匯】
修成二禪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禪天的天人,因無尋伺的粗動,所以能夠避開劫末的大火災,但因為心中還有喜樂的念頭,所以不能避開劫末的大水災。
四禪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新云四靜慮天,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分別之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相應,且有覺觀之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之二天,經(jīng)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為三天(薩婆多以之于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天有三天。二、二禪天,二禪已上,亦無眼耳身之三識,僅有意識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粗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此地有少光,無量光,極光凈(光音)之三天。三、三禪天,是亦僅有意識。有樂舍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凈妙,故立為樂受。此地亦有少凈,無量凈,遍凈之三天。四、四禪天,此亦僅有意識,唯有舍受與之相應。此地薩,經(jīng)二部立無云,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xiàn),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加無想天為九天(薩經(jīng)二部攝之于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jīng)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為十八天。
【佛學常見辭匯】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即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二、清凈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即少光、無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三、安穩(wěn)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即少凈、無量凈、遍凈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凈妙。四、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舍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禪,即無云、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xiàn)、色究竟等九天。根據(jù)大涅槃經(jīng)說,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于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nèi)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里。
初禪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四禪天之第一。
【佛學常見辭匯】
四禪天中之第一天名。
禪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色界有四重之天處。修各禪那生于此,所生之天人亦隨生。各有其禪那故曰禪天。即初禪天乃至第四禪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