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半封建
封建國家遭受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后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tài)。原來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仍然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 毛澤東 《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三節(jié):“上述這些情形……就是把一個封建的 中國 變?yōu)橐粋€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 中國 的血跡斑斑的圖畫?!?/div>
《漢語大詞典》:暴露文學(暴露文學)
指只揭露社會黑暗面,而不能指出光明前景的文學。此類暴露文學,在 清 朝末年義和團起義失敗后,多以小說形式出現(xiàn),曾盛行一時。著名的有《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孽?;ā?/span>等。 魯迅 在《中國小說史略》里面,也把這種小說叫做“譴責小說”。參閱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八篇。
《國語辭典》:地方色彩  拼音:dì fāng sè cǎi
地方的風俗文化與景物等的特色。如:「臺灣各地的早餐都有濃厚的地方色彩?!?/div>
《漢語大詞典》: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
人地關系論的一種理論。認為人類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會組織、文化發(fā)展等人文現(xiàn)象受自然環(huán)境、特別是氣候條件的支配。產生于18世紀,20世紀以后受到批評。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德斯鳩、英國的巴克爾、德國的拉采爾、美國的森普爾。
《漢語大詞典》:道路藉藉
形容社會上人們紛紛傳告。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五回:“執(zhí)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窺,而道路藉藉,或謂執(zhí)事者將循政府之意,而從事於武力解決?!?/div>
《漢語大詞典》:道德關系
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通過相應的道德活動所體現(xiàn)的人們之間特殊利益的關系。廣泛存在于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集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中,遍及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的維系依靠社會輿論、宣傳教育和個人自覺,以至必要的自我節(jié)制和自我犧牲。
《漢語大詞典》:道德規(guī)范
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不同時代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道德規(guī)范是五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主義勞動態(tài)度、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等。
《漢語大詞典》:道德價值
個人行為對于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義。無產階級的道德價值觀集中體現(xiàn)在符合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原則的行為之中,尤其體現(xiàn)在為維護社會利益而作出的犧牲精神上。
《漢語大詞典》:道德理想
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是個人和社會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體現(xiàn)理想的社會道德狀況,另方面這種理想的社會道德又通過一定社會或階級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體現(xiàn)出來,是兩者的統(tǒng)一。
《漢語大詞典》:道德評價
依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準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shù)鹊赖聝r值的評論和斷定。通過贊揚、褒獎或批評、譴責,激勵人們揚善棄惡。
《漢語大詞典》:道德義務
簡稱“義務”。個人對他人、集體和社會應盡的道德責任。大致包括對他人和對社會兩大類:前者是對自己的家庭、親屬、朋友、同事等應盡的責任,后者是對祖國、民族、集體等應盡的責任。是人們基于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理解,在內心信念的引導下自覺履行的責任。
《漢語大詞典》:道德原則
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根本指導原則。是對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關系的本質概括,最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經濟關系和階級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現(xiàn)了道德的社會本質和人們行為的基本方向。在中國,通常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體系中的道德原則是集體主義。
《國語辭典》:大鍋飯(大鍋飯)  拼音:dà guō fàn
1.以大鍋煮的飯,可供多數(shù)人吃的一般伙食。如:「大鍋飯只能提供溫飽,無法品嘗精美可口的食物。」
2.喻不論干多少或成績好壞,所獲待遇都一樣的分配方式。如:「集體經濟存有吃大鍋飯的弊病?!?/div>
《漢語大詞典》:大趨勢
全稱《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方面》。美國社會預測家、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著。共十章。從十個方面探討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發(fā)展變化情況。
《國語辭典》:大風大浪(大風大浪)  拼音:dà fēng dà làng
風浪很大。引申為大動蕩、大變化。如:「他在商場打滾了二十多年,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