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石刻  拼音:shí kè
刻有文字或圖畫的碑碣、崖壁等?!妒酚洝>砹G厥蓟时炯o(jì)》:「作瑯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菇?。元好問 濟(jì)南雜詩:「石刻燒殘宴集辭,雄樓杰觀想當(dāng)時。」
《漢語大詞典》:泰山石刻
秦始皇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 泰山 ,丞相 李斯 等為歌頌 秦始皇 統(tǒng)一 中國 的功績而刻的石碑。后 二世 于元年(公元前209年)東行郡縣時又在背面刻詔書和從臣姓名。相傳均為 李斯 書。字體為小篆。傳世有 明 安國 舊藏 北宋 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秦泰山石刻》:“ 秦 泰山 石刻, 唐 時已亡,今所傳者二十九字, 二世 之文也。據(jù) 宋 人 劉跂 模搨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讀者一百四十有六字。據(jù)《集古》、《金石》二録,猶存四十字。本朝 乾隆 初 碧霞元君廟 災(zāi),則併二十九字亦亡之矣?!眳㈤?span id="secumj0" class="book">《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及《封禪書》。
《國語辭典》:摩崖石刻  拼音:mó yá shí kē
雕刻在山壁上的文字、圖像等。古人通常在風(fēng)景名勝處的懸崖山壁上,刻下經(jīng)書或功名事跡,留傳后世。后因字跡優(yōu)美,遂成為供人觀賞的藝術(shù)品。如〈泰山摩崖金剛經(jīng)〉。
《國語辭典》:石刻史料  拼音:shí kè shǐ liào
泛指刻在石頭上的文獻(xiàn)資料。包括碑碣、造像記、石經(jīng)、壁畫石像、后人的題識等。
《國語辭典》:大足石刻  拼音:dà zú shí kè
四川省大足縣境大足石窟內(nèi)的石刻。在七個石刻區(qū)中,共有大小佛像兩萬多個,是中國藝術(shù)的寶庫。
《漢語大詞典》:定武石刻
即 定武 《蘭亭》。亦兼指其拓本。 宋 高文虎 《〈蘭亭博議〉序》:“又有舊藏 定武 石刻,亦設(shè)諸幾席。”詳“ 定武蘭亭 ”。
分類:拓本
《漢語大詞典》:定武蘭亭(定武蘭亭)
《〈蘭亭序〉帖》石刻名。 唐太宗 喜 晉 王羲之 父子書法,得《蘭亭序》真跡,命人臨拓,刻于學(xué)士院。 五代 梁 時移置 汴都 ,后經(jīng)戰(zhàn)亂而遺失, 北宋 慶歷 間發(fā)現(xiàn),置于 定州 州治。 大觀 中, 徽宗 命取其石,置于 宣和殿 。 北宋 亡,石亦散失不傳。 定州 在 宋 時屬 定武軍 ,故稱此石刻及其拓本為“定武蘭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簡稱“定本”。一說《〈蘭亭序〉帖》原本為 唐 人所作,非 王羲之 書。參閱 宋 桑世昌 蘭亭考、 郭沫若 等《蘭亭論辨》。
《漢語大詞典》:壽山石刻(壽山石刻)
指用壽山石為原料雕成的各種人物、動物、花果等名貴的工藝品。參見“ 壽山石 ”。
《國語辭典》:壽山石(壽山石)  拼音:shòu shān shí
成分為葉臘石或地開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的塊狀石材,用于雕刻工藝品和印章。也稱為「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