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矛盾 ”。
《韓非子·難一》:“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葑又畼J,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后以“矛楯(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
《魏書·李業(yè)興傳》:“ 異 曰:‘圓方之説,經(jīng)典無文,何怪於方?’ 業(yè)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 梁 主
《孝經(jīng)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楯?’”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今之記事也則不然,或隔卷異篇,遽相矛盾;或連行接句,頓成乖角?!?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曹唐》:“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矛楯之極,則是非鋒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