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35—109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進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作詩涉及新法下獄,無人敢救,唯安禮從容為神宗言之,軾得救。進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決斷滯訟,勤于政事,遼使知而嘆息夸異。后歷尚書左丞,七年,罷知江寧府。官終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全宋詩
王安禮(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從河東唐介辟。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年,遷直集賢院(同上書卷二六○),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元豐四年(一○八一),為翰林學士(同上書卷三一一),知開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學士知江寧府(同上書卷三四七),出知揚、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書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書卷四七八)。紹圣初知永興軍。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詩一卷。《宋史》卷三二七、《東都事略》卷七九有傳?!⊥醢捕Y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叢書》所輯本(簡稱叢書本),編為一卷。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禮(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安石弟。嘉祐進士。熙寧中為崇文院校書,遷直集賢院,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進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蘇軾下御史獄,嘗言于神宗救之。元豐五年拜尚書右丞,轉左丞,七年罷,移知江寧府。元祐中歷知揚、青、蔡、舒州。紹圣初移知永興軍,徙太原府。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著有《重修開封府熙寧編》十卷,《天文書》十六卷,《二儀賦》一卷,文集二十卷。事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禮四四之一七,《東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王陟臣,字希叔(《麈史》卷二),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九)。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官檢正中書吏房、刑房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八),權發(fā)遣兩浙路提點刑獄(同上書卷二九二)。四年,為度支判官(同土書卷三一二)。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右司郎中(同上書卷四○二)。
人物簡介
許安世(一○四一~一○八四),字少張,襄邑(今河南睢縣)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宋歷科狀元錄》卷四)。調鄆州觀察推官。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召為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一)。八年,出簽書濠州判官廳公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四二)。元豐三年(一○八○)為梓州路轉運判官(同上書職官六六之一三)。七年,卒于黃州(《宋歷科狀元錄》卷四),年四十四?!端卧獙W案補遺》卷九八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二四○八
許安世(一○四七——一○八三),字少張,拯子,襄邑(今河南睢縣)人。治平四年進士第一。熙寧初權鄆州觀察推官,五年為著作佐郎,遷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七年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八年簽書濠州軍事判官。元豐中為梓州路判官。六年卒,年三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二三一、二五七、二六六,《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四二、六六之一三,《東軒筆錄》卷一四,《宋朝事實類苑》卷四九,陸佃《許侯墓志銘》(載《陶山集》卷一四),《宋歷科狀元錄》卷四。
人物簡介
釋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號滅翁,俗姓阮,臨安(今屬浙江)天目山人,因別號天目。年十六,依鄉(xiāng)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參名師。歷主臨安廣壽、凈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剎,歸終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見明崇禎《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禪師行狀》?!♂屛亩Y詩,據(jù)《頌古聯(lián)珠通集》、《天童寺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字滅翁,俗姓阮氏,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歷參名師。至蔣山,浙翁琰禪師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臨安慧云寺,遷溫州能仁寺,又主臨安凈慈、福泉、明州天童諸剎。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見《新續(xù)高僧傳》卷一四、《釋氏疑年錄》卷九。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天目禪師文禮者。字滅翁。生阮氏。為臨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門。得道于薦福松源岳禪師。出世于郡之廣壽。次則雁山能仁。復詔居南屏凈慈。終于天童者。蓋赴暮年之詔也。四會談禪。兩赴明詔。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禮居雁山時。南國衣冠君子多從之游。禮杖拂蕭然。清風迫人。松下云間。泉聲石色。無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樂。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懶將藤杖接方來。有時拄到晴坡上。簡點梅花幾樹開。方是時?;掴志邮恐祆湔?。以道學開館臺南訂。有司挽禮。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簡雁山耆宿曰。我拋一語墮龍湫。逗石穿云幾度秋。白發(fā)詎那看不透。月寒高掛冷猿愁。禮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尋不絕。禮多兀坐繩床。熟視搖手而已?;蚋裢庀鄲堋6Y自理瓶鐺。談笑連朝夕不厭也。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訪。坐語竟日。節(jié)齋去。禮竟不問其姓名。適凈慈席虛。節(jié)齋起禮補之。不赴。節(jié)齋乃言于上。上強命之入院。禮曰。九重命下。四海同欽。山岳歡呼。禽魚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轉。卻順是菩提。四眾稱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復敕天童居禮。禮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筍東海烏鯽話驗。方來擬對。禮輒督牙三下。識者驚焉。一時及其門者。非智過于師。不易放行。故自書曰。無韶陽來扣門。終不拶人腳折。有德山至詰問。方才吹滅紙燭。堪嗟狐媚妄。相嗣續(xù)寧教。草滿法堂。苔封古屋。楊岐不得保寧白云晦堂。若非死心靈源。其馀碌碌。難為接足。禮住天童。不久又棄。歸西丘舊隱。然方賓益勝。朱晦庵嘗詣禮。禮以格外瀟灑示之?;掴謩t彬彬然有容。整冠進問。母不敬。禮驀起叉手。晦庵退語人曰。碧落碑果無贗本也。楊慈湖亦問不欺之力。禮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禮四歷住持。僅八九載。而退居之日。多其風調高古。見者神肅。然敘及法道體勢。則慷慨太息?;蚶^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當時。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謂眾曰。誰與我造個無縫塔。侍者曰。請師塔樣。禮微笑曰。盡力畫不出。即蛻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維。頂骨牙齒不壞。舍利如燦珠。附天童應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贊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齡。四遷五退。如白云影內神仙??裳龆纯膳室病T傥镀湔f法。若志公之容謾。許僧繇描摹。當時君子以公之名齊于妙喜應庵。誠不謬矣。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文禮,字滅翁,姓阮氏,臨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生性聰慧,別具靈穎,家世田作。嘗在髫年,從母出桑,攜籃相隨,母戲之曰:“提筐者誰?”忽焉有省,始懷出塵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參凈慈混源不契。謁佛照光于育王,問風動幡動,應對機敏,喜其俊邁,使掌書記。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于上天竺時,擬議之間,頓忘知解,往參遂印可。尋復辭去,禮祖塔于江淮,間因至蔣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張約齋居士镃請開法于臨安慧云,既而遷溫之能仁,未幾,辭歸西丘。時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西丘,禮亦不問姓氏,與語終日而去,明日奏請禮住持凈慈。復移居福泉,遷住天童。禮素崇古誼,高絜簡儉,不茍笑言,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嘗誦《楞嚴經(jīng)》“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句下,忽作偈曰:“不汝還者復是誰?殘紅流在釣魚磯。日斜風定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倍?,上堂云:“黃鐘才起時,九數(shù)從頭數(shù)。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農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逼渌钫Z類如此,尤邃于《易》。乾淳諸儒,大闡道學,禮與之游。晦翁朱子問毋不敬,禮叉手示之。楊慈湖問:“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倍Y領剎五,前后八九載,馀多逍遙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與住院無異。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被蛘埰涫?,曰:“盡力畫不出?!蹦蒜幻撊?,世壽八十有四,阇維收舍利無算,袝于應庵華塔之左,尤煜序其語錄,嗣法弟子橫川珙、石林鞏。
人物簡介
了義。德清人。俗姓楊。母張氏。宋景定癸亥舉師。六歲始能言。從其母誦法華經(jīng)。人世事懵無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舉高峰上堂語。師矍然起立。謂僧曰。能引我往見之乎。母具裝遣之。行見高峰于天目獅子巖之死關。以童子給侍左右。乃令提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因名之曰從一。他日室中。舉牛過窗欞話。師儗開口。峰隨痛棒之。不覺墮于崖下。同學明通。捫蘿接磴以救之。則已出半山無所苦也。謂通曰。我機緣不在此。往江西見欽公去也。通曰汝負老漢棒矣。即與還山之西禪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則決去。端直堅壁。忘廢寢食。夜則攀樹。露立達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馳至死關。呼曰。老和尚。今日謾我不得。呈頌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出便無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網(wǎng)子。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蟹。今日有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絕頂。揚聲大叫去在。自此呵勵同學。言不少遜。乃曰。盡大地有一人發(fā)真歸源。我皆知之。峰嘆其俊快。久參者愧焉。幾有命如懸絲之慮。遂歸德清。其母為賣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結茅以居。人見其混俗。罔測其意。峰召之還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帶水。師曰。兩眼對兩眼。峰為落發(fā)受具。改名了義。元貞乙未。高峰示寂。師亦韜晦?;蛴味U林居下板。孤峭嚴峻。不假借人辭色。或嬉笑怒罵。粗言穢語。人所不堪?;虿灰騽裾?。隨機開導。聲如奔雷。自是王公貴人爭相迎。奉布施充斥。視之漠如。以泰定三年。歸坐祖山。學士大集。示眾曰。除卻語默動靜道。將一句來。又曰。一息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觀師就席之意。勉徇眾望。多非得已也。至順中。仁宗聞師道行。詔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問。敕有司加護。元統(tǒng)二年。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禪師。璽書未至山而師化矣。前一日召眾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揚大法。念報佛恩。勿生懈怠。旦起眾。聞空中雷聲隱隱。師已跏趺就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九。藏全身于獅子巖之后。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斷崖了義禪師者。湖州德清湯氏子也。六歲始言。言即入理。常隨其母。誦法華經(jīng)。因牽母衣而問曰。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靡不周遍。母曾見么。母答曰。佛放瑞光。如優(yōu)曇花。時一遇耳。又問曰。因甚又道。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母良久。撫其頂而嘆曰。兒有慧根乎。更宜廣見高明休自屈。年十七。聞舉高峰妙公警策語。乃勃起曰。此大善知識也。我往從之。其母甚喜。竟造獅子巖。謁妙公。公愛其挺特。俾提一歸何處話。且授名曰從一。妙公每呼從一。一每應諾。公曰。牛過窗欞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一罔措。自是一歸何處。與牛過窗欞話。結成一片。如礙鐵圍?;蜷g求示。非拳則棒一。又疑拳棒與本參。豈相干耶。偶過缽盂塘。見松梢雪墜有省。即舉似公曰。不問南北與西東。大地山河一片雪。聲未已。又被痛棒打。退不覺隕身崖下。同學捫蘿救之。一乃誓限七日。晝則樁立。夜則攀樹。臨崖露立達旦。未及期。大徹扣關。大呼曰。今日瞞我不得也。公曰。作么。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照便無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妙公乃上堂曰。我布漫天大網(wǎng)。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一蟹。今日有個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頂。揚聲大叫。且道。叫個甚么。舉拂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一便奪拂子云。盡大地有一人發(fā)真歸源。我悉知之。公便下座。于是舉揚料揀。詞不少遜。而從一行者之名大顯。辭歸。德清結茆武康。居以事母。名緇樂訪之。又五載還天日。妙公曰。大有人道。你拖泥帶水在。對曰。兩眼對兩眼。妙公。乃為薙落。更從一。名了義。自號斷崖。遂單瓢只杖。渡淮楊。歷齊魯。訪燕趙。登五臺。隨所至處。辨論風生。海內叢席為之大震。中峰本公。狀其生平曰。撞漫天網(wǎng)。解獅子鈴。情亡義斷。石裂崖崩。奪龐老金珠。高揮大抹。將阿爺門戶。豎柱橫撐。這邊那邊。了無羈絆。問禪問道。不近人情。大地山河一片雪。話頭流落至今行。名剎爭起之。不顧。逮本雍二禪師相繼化去。義始住天目正宗寺。年已七十。道風益峻。眾未嘗登百輩半受諸方付囑者。就正請益。不敢生。忽嘗示眾曰。若要超凡入圣。永脫塵勞。直須去皮換骨。絕后再蘇如寒灰。發(fā)焰枯木重榮。豈可作容易想。我在老和尚處。多年每被大棒打。徹骨髓不曾。有一念遠離心。直至今日。才觸著痛處。不覺淚流。豈是你歡喜踴躍。咬著些子苦味。便乃掉頭不顧。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功夫若到。省力時。如順水流舟。只要梢公牢牢把柁。才有絲毫異念。生管取喪身失命。若到純一處。不可起一念精進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使你顛狂。胡說亂道。永作魔家眷屬。佛也難救你。戒之戒之。元統(tǒng)元年除夕。告眾曰。有一件事。天來大還。委悉么良久云。明日。是元朝越六日。指法云塔西空地曰。更好立個無縫塔。歸與禪者談笑自若。乃曰。老僧明日天臺去也。侍者曰。某甲相隨得么。曰。騎馬趁不及。次日跏趺而逝。世壽七十二。坐夏四十九。奉遺命。塔于所指之處。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大師。義初會葬中峰時。笑謂眾曰。過后十二年。更為老僧。一會及入滅時。正符其讖。 贊曰。棒頭覓落處。何如撈月水中。喝下越端倪。卻似分膠膝里。師初扣關。見高峰孤硬。有上山推轂之難。自后立地知此道。平常有順水放舟之快。想其為人烈丈夫也。故其問道出家之跡。頗與盧行者相若說法。寫自心曲。以真實誨人。至今傳其語。為禪關策要。宜矣。
人物簡介
孟璿名璿,以字行,號南莊,一號天目,居海鹽之呂冢。永樂初,以經(jīng)明行修被薦,歷嘉興汝寧訓導。著有南莊集。弟仲璣、季衡,皆有文行。時海昌二蘇、秀州李孟昭,每過孟璿兄弟酬和,輒淹旬朔,好事者多慕之。李于鱗詩選不輕進作者,獨取其云深一詩,亦可占其大略矣。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名均,以字行,海鹽人。用薦官府學訓導有南莊集明詩紀事·乙簽·卷七
孟璿名均,以字行,海鹽人。以薦歷嘉興、汝寧訓導。有《南莊集》。
人物簡介
【生卒】:1517—1578 【介紹】: 明浙江長興人,字子輿,號龍灣,因讀書天目山下,稱天目山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江西左布政使。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稱后七子。性好客,卒于官,人多哀之。有《青蘿集》、《天目山人集》。滄海遺珠
徐中行(1517-1578)字子與,號龍灣,浙江長興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嘉靖四十四年曾任三個月長蘆都轉運鹽使司分司判官。著有《天目山堂集》二十卷,《青蘿館集》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與,長興人。嘉靖庚戌進士,除刑部主事歷官江西左右布政使有青蘿館集維基
徐中行(1517年9月5日—1578年11月11日),字子與,號龍灣、天目山人。浙江長興縣人。明朝文學家、政治人物。后七子之一?!懊雷巳?,善飲酒”。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十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二甲進士。初授刑部廣東司主事,歷升員外郎、貴州司郎中,出為福建汀州知府。曾與徐甫宰防禦廣東賊蕭五來犯。奔父喪,服除,補汝寧府。后謫長蘆鹽運使司判官,三月后遷江西瑞州府同知,丁母憂歸。起升山東僉事,未任,隆慶二年(1568年)服除,補湖廣僉事,管武昌道,掩捕湖盜柯彩鳳,得其積蓄,救活數(shù)萬饑民。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升云南左參議,六年十一月升福建福寧兵備副使,萬歷二年六月升本省右參政,三年十月升按察使,五年正月升江西右布政使。萬歷六年(1578年)八月進左布政使,卒于官。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qū)益子。善為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歷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后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后調南太仆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于格律,為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全粵詩·卷四五六
區(qū)大相(? — 一六一四),字用孺,號海目。高明人。區(qū)益長子。明神宗萬歷十七年(一五八九)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同修國史,經(jīng)筵展書。歷官贊善、中允,掌制誥,居詞垣十五載。自給諫調南太仆寺丞,二年后病歸,里居八年而卒。為詩力袪浮靡,還之風雅,嶺南詩人皆翕然宗之。奉命歷齊晉吳越嵩洛衡湘,土風遺跡,咸著篇詠。有《區(qū)太史詩集》、《前后使集》、《圖南集》、《濠上集》等。清史樹駿修康熙十二年刊《肇慶府志》卷二〇、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九七有傳。維基
區(qū)大相(1549年—1616年),字用孺,號海目,廣東高明縣人。明朝翰林、詩人,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萬歷元年(1573年)與兄區(qū)大樞同舉癸酉科舉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與弟區(qū)大倫同中己丑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歷官詹事府贊善、中允,居詞垣十五年。萬歷乙巳年(1605),調任南京太仆寺丞,致仕歸。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病卒
人物簡介
高金體,號兩目,浙江杭州府臨安縣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授安溪令,調侯官,除金蠶蠱、斷腸草,杜數(shù)百年流禍。累遷彰德府知府,禱雨,人呼太守雨;驅蝗,人呼驅蝗太守。至處趙藩焰珰案,山屹不可搖,因母老,乞假歸。
人物簡介
【生卒】:?—1646 【介紹】: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君晦。博學工文詞,在復社號為眉目。福王立,以恩貢授中書舍人,參揚州史可法幕。歸與吳易起兵抗清,屯于長白蕩,出沒旁近諸縣。及敗,與弟沈自駉均投水死。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僧。浙江蕭山人,字萍蹤。幼不知書,年二十余逃罪臨安山中為僧。棲古廟十余年。嘗于深山明月之夜,見竹影在地,豁然若悟,折枝畫爐灰,遂善書畫。崇禎間結茅居于烏石峰側,名曰巖艇。列朝詩集
字萍蹤,蕭山人,善畫竹,喜天目山高秀,孤棲三年,自稱天目寓僧,入天臺,泛剡溪,掛瓢湖南,有《萍草詩》,亦皆早歿?!赶﹃栆乒虐?,漁笛弄秋聲」。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如曉,字萍蹤,蕭山人。棲隱天臺石梁下。晚居湖上,往來嘉禾。善畫竹。有《萍蹤道人巖艇草》。
人物簡介
沈兆昌,字聞大,號天目,浙江杭州府海寧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九年(1636年)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二十一名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吏部觀政,授福建漳浦縣知縣,時黃道周予杖歸里,講學于鄉(xiāng),雅重兆昌。鄭芝龍擁重兵駐海上,十分跋扈,諸位大員皆懼伏。芝龍派裨將至漳州徵餉,騎馬直入,氣焰囂張,道周罵道:「若一叛帥帳下兒,目不識沈令君天下男子耶?」擲其檄弗顧。芝龍怒,立嗾閩督劾兆昌去。入清,朝廷以大理寺評事徵召,不起,筑“老圃堂”,隱居終身。
人物簡介
釋超志,字天目,姓李氏,青浦人也。父文所,母許氏。夙懷道念,秉性祥柔,及生超志,異香滿室,鄰里慶之。方在髫年,夜夢祖墓幻成棲閣,離離輝映,有老人指曰:“中紫金上座者,爾祖也?!弊源?,知有仙佛境想。又夏夜乘涼,露坐,忽見天裂,中如浮舟,霞光燦爛,閃爍奪目,驚為異瑞。明崇禎甲申,天下改革,海內多故,喟然曰:“吾無濟世才,青紫非吾愿?!蹦藙e其親,飄然作水云游。戊子,從亮融剃度,冬于棲真林野受具足戒,時年二十三。己丑,參羅漢自閒,一見相契,充為侍司。庚寅,執(zhí)巾瓶,隨至崇明慈濟寺,尋登堂集眾,付以大法,嗣住天臺崇法寺。甲午夏,訪雁蕩玉甑名勝,遂抵永嘉,禮無相師塔,謁密印法幢,過仙巖,徘徊林麓,若不能去。久之,掛笠漁潭天王寺。萬兵憲代尚讀其語錄,稱嘆不已,因贈以詩,詩云:“花香鳥語小窗南,灌頂醍醐我自酣。長怪東南兩天目,精靈幻出老瞿曇?!彼炫c尚總鎮(zhèn)好仁、潭瑞令希閔、李中丞光春合詞請住仙巖,時荒垣壞壁,草沒人脛,僅左屋數(shù)椽,乃提楖栗一枝入山選勝。戊戌浴佛日,有以腥酒亂清規(guī)者,超志誡之弗聽,突有虎從叢薄中躍出,眾始驚潰。志以禪律兼化,烏藤白拂,玉律金科,隨機接引而道風四鬯,靈應響臻。三十年來,佛盧禪肆,復閣紆寮,輝生林壑,晨鐘暮鼓,軌則青嚴,與東南諸名藍相伯仲矣。寺后偪巖嵌石,狀若龍虎森列,乃鑿壁剜山,入地數(shù)級,甃砌其下以為靜室,寂后其弟子奉靈骨藏焉,王錫琯為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