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清福建寧化人,初名恒瓚,字用侯,號云林。乾隆三十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遇事不可,必據(jù)理力爭。歷本部郎中,官至光祿寺卿。卒年七十九。有《南窗叢記》、《賜硯齋詩鈔》。晚晴簃詩匯·卷九十三
伊朝棟,原名恒瓚,字用侯,一字云林,寧化人。乾隆己丑進士,歷官光祿寺卿。有《賜硯齋詩鈔》。維基
伊朝棟,初名恒瓚(恒纘),字用侯,號云林,福建寧化縣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進士,官至光祿寺卿。工書法,晚年右臂病殘,以左手作書,有《左手寫經(jīng)圖》。有子伊秉綬。
人物簡介
【生卒】:1732—1798 【介紹】: 清河南河內人,字用九,號西墅。乾隆四十八年舉人。以親老不仕。建宗祠,置義田,講學西墅中,自稱陶隱氏。喜讀《易》。有《讀易私鈔》、《私說》、《強學錄》、《日省格》、《邵窩文集》。
人物簡介
陳用敷(?—?) ,字正誼,號錫民。浙江海寧州人。陳世仁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式庚辰科進士。初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升員外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為江南揚州府知府。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升廣東雷瓊兵備道,次年升廣東按察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遷湖南布政使。歷官廣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乾隆五十年(1785年)升貴州巡撫。官至安徽巡撫。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湖南黔陽人,字用九。乾隆四十五年舉人。主龍標書院十一年,教以篤行為先,窮經(jīng)為本。嘗纂修《黔陽縣志》及與修《郡志》。后任華容教諭。卒年七十五。有《浙溪詩文集》。
人物簡介
何元烺(?—?),原名道沖,字良卿、一字伯用,號硯農(nóng),山西靈石縣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于鄉(xiāng),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戶部主事,官至廣西太平府知府。
人物簡介
【生卒】:1752—1791 【介紹】: 清江西鉛山人,字修隅,一字用恥。蔣士銓子。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署山東臨清州同知。以勘災振濟得病卒。能文工詩,得家法。有《弗如室詩集》。
人物簡介
【生卒】:1767—1811 【介紹】: 清江蘇武進人,初名鏞堂,字在東,又字東序;改名庸,字用中,一字西成。室名拜經(jīng)。與弟臧禮堂俱從盧文弨游。學術精審,尤精校讎。阮元編《經(jīng)籍纂詁》,多賴其力。一生未仕,以諸生終。有《拜經(jīng)日記》、《拜經(jīng)堂文集》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喬用遷,字見齋,號敦安,孝感人。嘉慶甲戌進士,官至貴州巡撫。贈太子少傅。有《有恒齋詩鈔》。維基
喬用遷(1788年—1851年11月16日,乾隆戊申-咸豐辛亥九月二十四日),字敦安,號見齋,又號恒齋、鑒齋。湖北省漢陽府孝感縣(今屬孝感市孝南區(qū))人,咸豐初年官至貴州巡撫、太子少傅。早年為縣廩生。嘉慶十九年(1814年)中式甲戌科會試,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八十七名。授內閣中書。二十二年(1817年),丁母憂回籍。二十五年(1820年),服闕,九月,充軍機章京。道光二年(1822年)閏三月,補授內閣中書。五年(1825年),升任內閣侍讀,隨即丁父憂回籍。八年(1828年)二月,服闕,補原官侍讀,仍兼充軍機章京。六月,充方略館纂修官。十一年(1831年)二月,京察一等,記名以道員、知府用。十月,授廣西南寧府知府。十四年(1834年),調任桂林府知府。十六年(1836年),升任甘肅鞏秦階道。十八年(1838年)閏四月初二日,擢任廣東按察使。十九年(1839年),英吉利商人在廣東市場私售鴉片煙,經(jīng)欽差大臣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諭令上繳銷毀,英國軍艦移往澳門繼續(xù)販售;九月間,喬用遷偕同布政使熊常錞受林則徐令帶領兵弁,數(shù)次于穿鼻洋、尖沙嘴炮擊驅趕英艦。十二月,得到林則徐奏報保獎。二十年(1840年)二月,署理廣東布政使。九月初四日,升授山西布政使。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因山西巡撫楊國楨赴任閩浙總督,喬用遷署理山西巡撫。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鴉片戰(zhàn)爭,浙江乍浦失守,江蘇省城告急,道光帝廷寄六百里加急諭喬用遷選派將官管帶預先挑選的太原、大同精兵一千人馳赴蘇州交牛鑒、程矞采調遣。五月,因天津可能被英軍攻擊,廷寄六百里加急諭喬用遷截回已啟程前往江蘇的山西兵一千人,改赴天津;又調用山西省所存抬炮、抬槍,挑選二三百桿,委員解赴天津交直隸總督訥爾經(jīng)額收存?zhèn)溆茫S后喬用遷奏報已經(jīng)撥用抬炮、抬槍二百桿及鉛丸火藥運往天津。訥爾經(jīng)額奏請增兵防守天津海口,經(jīng)兵部議請于各省兵額中酌量裁撥;喬用遷奏請于山西撫標左右二營、太原鎮(zhèn)、大同鎮(zhèn)所屬各營內裁減馬步守兵160名,并以突然裁撤兵額將造成兵丁生計困難,請自道光二十三年起各營兵額遇缺不補,限年完成裁減。獲得允準。二十三年(1843年)十一月,因審理范守仔強奸未成本婦羞忿自盡一案未能查出疑竇,遭到議處。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十四日,升任貴州巡撫。貴州省苗民村寨平時有客民依附居住,經(jīng)前任巡撫嵩溥清查苗寨,將客民戶口編入保甲,不準續(xù)增,并奏定查核章程,每年將遷離的戶口按冊開除。二十六年(1846年),喬用遷奏陳:「苗寨附居客民,或仍歸原籍,或別徙他鄉(xiāng),固屬事所恒有。惟佔籍既久,生齒日繁,其子孫每有分戶另居者。各府廳州縣,祇將舊戶徙去者開除,不將分居戶口載明,日久易滋流弊。查分居客民,租墾荒山,自食其力,相安已久,即屬編氓。應請飭各地方官,督率村寨保長人等,將客民舊戶徙去若干、現(xiàn)存若干、分戶另居者若干,一律查載辦理?!公@準實行。二十七年(1847年),以湖北原籍水災,捐銀一萬兩以備賑濟,受到交部優(yōu)敘。喬用遷奏言:「黔省民苗雜處,獄訟不平,釀患必巨,教唆之犯尤應嚴懲。遵義舉人周應先受賄干訟,請褫革。」八月,奏報前任廣東南韶連道劉晸昌在籍滋事,請暫行革職提審,獲準。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二十三日,赴京陛見。因貴陽府定番州民人韋阿香盜槍走火身亡,知州童翚詳文偽稱田潘大打獵誤傷;安順府歸化廳李陸氏被伍幗鈞毆斃,署通判方聯(lián)遠違例不驗尸,喬用遷奏請將二員革職獲準。又奏稱貴州州縣員缺不多,辦理領運京鉛、采購滇銅,往返需耗時二年,常有前次派運尚未返回、后次派運接連不斷的急亂情形,加以升遷調任等事故,無人能署理職缺,請揀發(fā)曾經(jīng)外任、現(xiàn)在吏部投呈履歷的候選知縣6員以供委任。三十年(1850年),清平縣城墻炮臺坍塌,知縣鄭選士出力勘估及修理,喬用遷奏請獎敘。二月,咸豐帝上諭命喬用遷遴選將弁督率兵勇堵截由湖南竄往貴州的匪徒。三月,馳驛奏報湖南匪徒竄逼貴州邊境,已嚴飭堵剿之情形;隨后咸豐帝警告情喬用遷有除暴安良職責,「如玩泄從事,致苗匪鴟張或與楚匪句結煽動」將嚴行究責。四月,以苗匪聚眾搶劫、拒捕、殺害官員等案件已累積一百多件,喬用遷飭令候補知府胡林翼帶兵深入苗疆搜捕,捕獲案內大盜二百九十馀人,喬用遷又保奏、獎勵出力辦理的文武官員。當時湖南會匪李沅發(fā)糾眾滋事,擾動貴州邊境;喬用遷遵旨派遣貴東道周作楫、古州鎮(zhèn)總兵崇福、鎮(zhèn)遠鎮(zhèn)總兵秦定三各帶兵勇,于貴州、湖南省境防堵攻剿。會匪又竄擾洪州太平山一帶,經(jīng)文武各官督兵攻擊,生擒匪徒首領多名。又會同湖南官兵追剿到水口等地,大有斬獲,剩馀匪眾由貴州邊境的摩天嶺翻山竄逃。五月,逮捕李沅發(fā),邊境肅清,咸豐帝嘉獎喬用遷同心協(xié)力剿辦,賞加太子少傅銜。六月,咸豐帝認為湖南、貴州相鄰,一向有會匪出沒,最好趁此時軍事告一段落之際,盡力整頓,諭令喬用遷會同湖廣總督裕泰籌議增兵設防、團練、保甲等各事宜。咸豐元年(1851年)九月二十四日,卒于任上,年六十四歲。咸豐帝諭照巡撫例賜恤,賜祭葬。
人物簡介
鄭用錫(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遷居金門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臺地后壟,嘉慶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塹,于是落籍當?shù)?。鄭氏立志青云,道光三年?823)考取進士,成為「開臺黃甲」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簽分兵部武選司行走,次年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兼儀制司事務,精勤稱職,雖獲肯定,但乏再上層樓的官勛,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養(yǎng)歸里。在鄉(xiāng)期間,建學宮、修橋渡、賑饑寒、恤孤寡,樂善好施,為地方重要仕紳。曾擔任明志書院山長 (約1829~1834、1852~1857年間),栽培后進,不遺馀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艦來犯,鄭氏招募鄉(xiāng)勇抵禦。咸豐三年(1853),漳泉械斗紛起,撰〈勸和論〉開導村民,又挺身勸解,獲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獲祀鄉(xiāng)賢祠中。道光十四年(1834)曾與堂弟鄭用鑒合撰淡水廳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為基礎 ;又著有《周禮解疑》、《周易折中衍義》。咸豐元年(1851)開始修筑「北郭園」,此庭園遂成為北臺重要的文學據(jù)點。鄭氏工詩文,詩歌內容小至雜物微詠、個人心緒、家庭瑣事、園林賞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會現(xiàn)象,關心桑梓國事,或歡愉憂嘆,或憤慨悲憫,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詩人。文字淺顯質樸,不事修飾,喜好說理,楊浚以為是邵雍擊壤吟的流衍,頗加推許;但連橫以為其詩「平淡、未佳」 ,王國璠則謂:「古體出于宋儒擊壤一派,雖有令人繁雜之譏,卻具『帝力與我何有』之樂。近體必琢必鍊,致氣息神采,大受束縛,流于生澀。獨五言律絕,頗有田園之趣,應可傳也。」 鄭氏詩作目前存有兩種版本,其一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的《北郭園詩鈔稿本》;其二系次子鄭如梁委托福建舉人楊浚編修的《北郭園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為北臺灣最早出版的詩文集。此二版本,內容相去甚遠,各有特色,基金會所藏較接近鄭用錫作品原貌,可惜為殘本,內容并不完整;楊浚編修的刊本,雖經(jīng)楊氏刪修潤飾,但所存作品較多,且較為普遍,臺灣文獻叢刊本中之《北郭園詩鈔》、龍文出版社之《北郭園詩鈔》,均采此版本。茲以《北郭園全集》為底本,參照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之《北郭園詩鈔稿本》(以下簡稱「稿本」)編校。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認的字體,則由黃哲永、謝永基兩位先生協(xié)助辨識完成。(黃美娥撰)北郭園詩鈔·弁言
北郭園詩鈔五卷,鄭用錫撰。鄭君字祉亭,臺灣淡水廳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豐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君于道光三年成進士,臺灣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為臺灣文獻叢刊之一。 鄭君嘗撰欽定周易折中衍義一書,凡數(shù)十萬言,未刊。其著作之刊行者有北郭園全集,系同治庚午(九年)刻本。全集中有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制藝及試帖各二卷。文鈔只收賦、序、論、記、誄文各一篇,分量甚少,制藝、試帖不足取,故僅錄其詩鈔五。 又全集之首有總序七,茲選錄林士傳、楊浚所作序各一與朱材哲撰鄭君墓志銘及楊浚撰文鈔序,列為附錄二,俾讀者得知鄭君之生平及其全集之大概焉。卷首有『男如梁稼田??粩?shù)字,則經(jīng)略去。(百吉)北郭園詩鈔·楊序
昔高達夫五十始學詩,祉亭先生亦歸田后所作為多也。蓋發(fā)于性情,深得三百篇之遺旨。其品格在晉為陶靖節(jié)、在唐為白樂天、在宋為邵堯夫,間有逼肖元遺山者。 先生自家居奉養(yǎng),托跡郊坰,日以歌詠為事,世比之山中宏景,介休林宗。所筑精舍曰北郭園,萬峰環(huán)峙,秀甲瀛壖,宜其得江山之助,不求工而自工矣。 同治九年九月,鄉(xiāng)愚侄楊浚雪滄氏謹序于塹城之試筆寓廬。
人物簡介
鄭用鑒(1789~1867),字明卿,號藻亭,又號人光,清淡水廳竹塹人。為鄭崇科長子,「開臺進士」鄭用錫的從弟。少時家貧,以舌耕為業(yè),二十二歲取進彰化縣學生員。道光五年(1825),中乙酉科拔貢,成為北臺首位拔元,以教職選用,任明志書院講席。咸豐六年(1856),捐輸津米得敘內閣中書銜,因念雙親衰老、二弟早亡而不赴任,故有孝名于世。同治元年(1862),詔舉孝廉方正。卒后,與崇和、用錫同列祀鄉(xiāng)賢祠中 。鄭氏一生致力文教,主講明志書院二十馀年,門下達人甚多,淡北陳維英即其弟子。嘗勸修文廟、明倫堂、文昌宮,又捐資義渡、義倉、義冢,頗好公益。生平篤學,于經(jīng)于史,多所鉆研,曾佐從兄鄭用錫編《淡水廳志略》,并撰有《易經(jīng)圖解》、《易經(jīng)易說》及《靜遠堂詩文集》等作,惜除詩文集外,其馀專著皆未付梓。用鑒之詩作,題材內容豐富,包括題畫、詠物、詠懷、酬唱……等,其中又以描繪山水風光、田園生活者最具特色;另,亦好于詩中說理,近于宋詩格調。由于潛身儒道,不染世情,作品常具沖穆平和、疏淡不迫之情感,意境不凡。其詩文作品雖得傳世,然亦遲至日治時期始分期刊載于《臺灣文藝叢志》中,并定名為《靜遠堂詩文鈔》,共刊有詩鈔二卷,文鈔一卷,由其曾孫鄭虛一校字。民國九十年(2001)十二月,新竹文化局委托詹雅能先生依據(jù)此版本重編發(fā)行,茲以此為底本,參照《浯江鄭氏家乘》、《東寧擊缽吟后集》等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