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兼韻
練聲曲
干韻
葫蘆格
出入格
七言律詩
進退格
鹿盧格
轆轤韻
《漢語大詞典》:兼韻(兼韻)
近體詩用韻的一種方法。指同一首詩中,兼用通用韻部的字押韻。 清 吳喬 圍爐詩話卷一:“ 唐 人有嫌韻、兼韻之法。嫌韻即出韻也;兼韻亦名干韻,謂兼取通用韻中一二字也。嫌韻與兼韻可通用,不可轉用。寒與刪、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而轉用之真、文、元則不可。” 清 吳喬 圍爐詩話卷一:“ 唐 人排律有兼韻者,東兼冬,庚兼青是也……通用乃 劉淵 并韻以前之法?!?/div>
《國語辭典》:練聲曲(練聲曲)  拼音:liàn shēng qǔ
一種沒有歌詞,而用韻母、音節(jié)或唱名演唱的聲樂練習曲,用以加強演唱技巧。練聲曲中亦有富于藝術價值者,可供音樂會演出。
《漢語大詞典》:干韻(干韻)
即兼韻。謂兼取通用韻中的一二字。 清 吳喬 圍爐詩話卷一:“ 唐 人有嫌韻、兼韻之法。嫌韻即出韻也;兼韻亦名干韻,謂兼取通用韻中一二字也。嫌韻與兼韻可通用,不可轉用。寒與刪、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而轉用之真、文、元則不可?!?/div>
《漢語大詞典》:葫蘆格(葫蘆格)
亦稱“ 葫蘆韻 ”。 作詩用韻的一種格式。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五:“昔 鄭都官 與僧 齊己 、 鄭損 輩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后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其“先二后四”者,謂用韻時音近之字可合并而用,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如葫蘆形,故名。
《漢語大詞典》:出入格
作詩用韻的一種格式。取音近可通押者遞換用韻,亦稱轆轤格。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八:“鄰韻而協(xié)者,詩家間用之,謂之轆轤格,又謂之出入格。”
《漢語大詞典》:七言律詩(七言律詩)
詩體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對仗及用韻,都有一定格律。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 崔顥 《黃鶴樓》為第一。”紅樓夢第三七回:“將這題目謄好,都要七言律詩,明日貼在墻上,他們看了,誰能那一個,就做那一個。”亦省作“ 七言律 ”。 元 楊載 詩法家數(shù)·律詩要法:“五言律難於七言律,七言下字較粗實,五言下字較細嫩?!?span id="icamuim" class="book">《紅樓夢》第四八回:“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百二十首 老杜 的七言律。”
《漢語大詞典》:進退格(進退格)
亦作“ 進退韻 ”。 律詩用韻的一種格式。一首詩采用兩個相近的韻部來押韻,隔句遞換用韻,一進一退,故名。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郭紹虞 校釋:“若律詩先二韻甲,次二韻乙,為轆轤格。兩韻間押,為進退格?!?span id="oci6yom" class="book">《詩人玉屑·詩體下·進退格》引 宋 黃朝英 《緗素雜記》:“ 鄭谷 與僧 齊己 、 黃損 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后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齊梁格’、‘元和格’,則以詩之宗派而言;‘轆轤格’、‘進退格’,則律詩中又增限制?!币嘤性婎}標明為‘進退格’者,如: 宋 楊萬里 有《小憩土坊鎮(zhèn)新店進退格》; 柳亞子 有《感事呈冶公用進退格》
《漢語大詞典》:鹿盧格(鹿盧格)
唐 人作詩用韻的一種格式。用韻為雙出雙入。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二酉綴遺下:“此首亦類晚 唐 ,而韻用鹿盧格。”
《漢語大詞典》:轆轤韻(轆轤韻)
律詩用韻的一種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韻,則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名。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五:“昔 鄭都官 與僧 齊己 、 鄭損 輩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后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