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仰韶  拼音:yǎng sháo
地名。位于河南省澠池縣的小村落。民國十年左右瑞典考古學者安德生(Anderson)曾在此發(fā)掘古代傅彩陶器及石器等,經(jīng)考證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因指其物所屬的時期為新石器時代的一期,即命名為「仰韶期」。凡歷史文化與此時期具有相同特徵者,稱為「仰韶文化」。
《國語辭典》:北歐(北歐)  拼音:běi ōu
歐洲北部,地處高緯,冬寒而長,大部地區(qū)積雪在五個月以上。糧食作物不易成熟,加以冰河侵蝕,不利農(nóng)耕,各國人口雖少,食糧仍感不足。但經(jīng)濟上各具特色,社會安定,在政治上有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五國。
《國語辭典》:斯德哥爾摩(斯德哥爾摩)  拼音:sī dé gē ěr mó
Stockholm
城市名。瑞典首都,在國境東海岸,瀕波羅的海。市街縱橫于數(shù)個小島上,風景甚佳,是瑞典主要的工業(yè)中心。
《國語辭典》:諾貝爾獎(諾貝爾獎)  拼音:nuò bèi ěr jiǎng
依照瑞典化學家諾貝爾遺囑所設的獎項。以四千六百萬瑞典幣為基金,基金的利息分別獎勵國際上對于物理、化學、生理、醫(yī)學、經(jīng)濟、文學和促進世界和平有重大貢獻的人。于每年十二月十日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贈。
《國語辭典》:樓蘭晉簡(樓蘭晉簡)  拼音:lóu lán jìn jiǎn
樓蘭出土的西晉時代竹木簡書。清光緒二十五年由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新疆古樓蘭遺址挖掘所得,有一百二十馀枚,極具文獻價值。
《國語辭典》:史文赫丁  拼音:shǐ wén hè dīng
Sven Hedin
人名。(西元1865~1952)瑞典探險家。曾從事多次探險工作,并發(fā)表許多旅行記、各國印象記、人物論和學術研究成果報告。
《國語辭典》:拉格羅夫(拉格羅夫)  拼音:lā gé luó fū
Selma Lagerlof
人名。(西元1858~1940)瑞典女作家。曾任中學教師,后專事寫作。西元一八九一年以描述鄉(xiāng)土傳說和農(nóng)園生活的貝爾林格的故事而聲名大噪。一九○九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重在啟發(fā)完美的人生主義,著有《蓋斯達沉浮錄》、《不見的鏈》、《耶路撒冷》等。也譯作「拉革勒夫」。
《國語辭典》:勃氏硬度數(shù)(勃氏硬度數(shù))  拼音:bó shì yìng dù shù
一種表示金屬表面硬度記法。由瑞典工程師勃林南爾提出,使用一定直徑的硬鋼球,以一定力打擊金屬表面,量其凹痕面積算出硬度。
《國語辭典》:柏濟力阿斯(柏濟力阿斯)  拼音:bó jì lì ā sī
J?ns Jacob Berzelius
人名。(西元1779~1848)瑞典化學家。成就廣泛,測定分子量與原子量,提出定比定律,發(fā)明化學符號,并發(fā)現(xiàn)硒、鈰、釷、矽等元素。
《國語辭典》:基阿連山脈(基阿連山脈)  拼音:jī à lián shān mài
山脈名。位于北歐芬蘭、瑞典、挪威三國境內(nèi),原為古老的結晶巖陸塊。新生代時,受到南歐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影響而隆起,成為西陡東緩的山勢,且受冰河長期侵蝕,地勢崎嶇,最高峰約二千馀公尺。
《國語辭典》:瑞典皇家學院(瑞典皇家學院)  拼音:ruì diǎn huáng jiā xué yuàn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成立于西元一七八六年,由十八名院士組成,成員通常是瑞典著名作家或學者。其主要職責在推動和保存瑞典的語言、文學和歷史文化等,并負責諾貝爾文學獎人選的遴選和頒獎等工作。
《國語辭典》:柏格曼  拼音:bó gé màn
Ingmar Bergman
人名。(西元1918~?)瑞典電影導演。早年風格受義大利寫實電影影響,后來逐漸傾向幻想式的象徵表現(xiàn),以神和惡魔的糾葛為主題,透過神的沉默、性和暴力等,顯示出人性的陰暗面。主要作品有《第七封印》、《野草莓》、《沉默》等。
《國語辭典》:攝氏(攝氏)  拼音:shè shì
攝氏溫標的簡稱,為瑞典人Celsius所制定的溫度計刻度法,常用符號℃來表示。水在常壓下的冰點定為0℃,沸點定為100℃。
《國語辭典》:愛倫凱(愛倫凱)  拼音:ài lún kǎi
Ellen Key
人名。(西元1849~1926)瑞典教育家,婦女解放論者,提倡言論自由、婦女解放。
《國語辭典》:旅鼠  拼音:lǚ shǔ
動物名。哺乳綱齧齒目。產(chǎn)于挪威、瑞典及拉伯蘭等處。毛色黃褐,雜有黑點。身體肥胖短小,繁殖力極強。常由山中成群結隊向海岸游行遷徙,故稱為「旅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