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三段論(三段論)  拼音:sān duàn lùn
理則學上的一種推理形式。以兩個命題作為大小前提,而推出結論。如:「凡花是植物」(大前提),「康乃馨是花」(小前提),「所以康乃馨是植物」(結論)。
《國語辭典》:邏輯常項(邏輯常項)  拼音:luó jí cháng xiàng
理則學上指在固定形式結構上有意義的特定符號。如以「→」表示「如……則……」,以「v」表示「抑或」等等。
《國語辭典》:邏輯代數(邏輯代數)  拼音:luó jí dài shù
理則學上指用改造的語言將推理思想作成符號式的演算。由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的兩位數學家戴莫根(A. de Morgan)和布爾(G. Boole)所開創(chuàng)。
《國語辭典》:兩難論證(兩難論證)  拼音:liǎng nán lùn zhèng
理則學上聯合運用選言命題與假言命題的一種論證。起源于希臘早期的辯士普洛泰哥拉斯(Protagoras)。也稱為「雙刀論證」。
《國語辭典》:關系命題(關系命題)  拼音:guān xì mìng tí
理則學上表示事物間關系的命題。如「甲大于乙」、「甲是乙之父」等。在古典邏輯上,視為主謂詞式的定言命題,現代邏輯乃另立為「關系命題」。
《國語辭典》:肯定命題(肯定命題)  拼音:kěn dìng mìng tí
理則學上表示主詞與謂詞相合的命題。
《國語辭典》:模態(tài)理則學(模態(tài)理則學)  拼音:mó tài lǐ zé xué
理則學上指研究可能性和必然性之命題的理則學。
《國語辭典》:唯是命題(唯是命題)  拼音:wéi shì mìng tí
理則學上以「唯…是…」、「祇有…才是…」所連接而成的復命題。唯是命題可謂為全稱肯定命題之主謂詞顛倒而成者。如「唯甲是乙」可換言為「凡乙皆甲」。也稱為「排拒命題」。
《國語辭典》:不可靠  拼音:bù kě kào
1.不可信賴。如:「這人鬼鬼祟祟,十分不可靠?!?br />2.理則學上指其前提與結論間的可推關系,未達到某種特定的蓋然性程度的要求。
《國語辭典》:哲學系(哲學系)  拼音:zhé xué xì
大學中探討中外哲學的科系。所研讀的科目包括形上學、倫理學、理則學、知識論、美學等。
《國語辭典》:抽象名詞(抽象名詞)  拼音:chōu xiàng míng cí
1.理則學上指離開事物的實質,抽出其所含有之性、象或功用、關系,而表示的名詞。如運動、道德等。
2.文法上對具體名詞而言。表示事物的屬性,只有抽象的觀念存在,沒有實在而具體的形象可見的名詞。如智慧、美麗、愛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