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萬花筒(萬花筒)  拼音:wàn huā tǒng
1.利用光學多面鏡重覆反射,所產生無限重覆影像之玩具。傳統(tǒng)上利用三面鏡,兩端密封,其中一端放有彩色的物體(如玻璃碎片或彩色碎紙),由另外一端看去即可觀測到對稱的美麗圖像。
2.比喻人生境遇多變化。如:「大千世界如萬花筒錯綜莫測,瞬息萬端?!?/div>
《國語辭典》:木伴哥  拼音:mù bàn gē
一種木娃娃玩具。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投到你做官,直等的炕點頭,人擺尾,老鼠跌腳笑,駱駝上架兒,麻雀抱鵝彈,木伴哥生娃娃。」
分類:娃娃玩具
《漢語大詞典》:搖咕咚
一種手搖小鼓。多為小兒玩具。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 北京 稱為小鼓,蓋即鼗也。 朱熹 曰:‘鼗,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
《國語辭典》:摩睺羅(摩睺羅)  拼音:mó hóu luó
1.以泥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偶人,于七夕日供養(yǎng);或珍藏裝飾之用。也作「魔合羅」。
2.受人喜愛的人物。也作「魔合羅」。
《漢語大詞典》:鳩竹(鳩竹)
鳩車與竹馬。小兒玩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憶兒時鳩竹,隨處嬉遨。竟夕看燈,喧闐 史埭 潘橋 。”
《國語辭典》:毽子  拼音:jiàn zi
一種游戲用具。以皮或布包裹銅錢,并在錢孔中裝上羽毛或紙穗等制成。游戲時,用腳連續(xù)踢它,使毽子上下起落,不墜于地。同時還可變化出各式各樣的踢法。
《國語辭典》:益智圖(益智圖)  拼音:yì zhì tú
一種教育玩具。由十五塊木板制成,可以拼合成各種圖形,用如七巧板之類。
《國語辭典》:玩意兒(玩意兒)  拼音:wán yì ér
1.小玩具或裝飾品。如:「書匱里擺的一些泥人、玩偶等等的小玩意兒,色澤鮮艷、造型輕巧,真是漂亮極了!」
2.用來寄托情趣或打發(fā)時間的事物。如唱戲、打牌、耍雜技等。如:「他退休后閒居無事,打算找些玩意兒打發(fā)時間?!挂沧鳌竿嫠噧骸?、「頑意兒」。
3.對人、事、物的鄙稱?!段拿餍∈贰返谌呕兀骸改鞘嘏f的女子,朝梳頭,夜裹足,單做男人的玩意兒,我可不要娶這種女人?」
《漢語大詞典》:邷么兒(邷麼兒)
方言。以磨光的碎瓦片或小石子為玩具的兒童游戲。有些地方稱為“抓子兒”。《西游記》第一回:“﹝羣猴﹞跳樹攀枝,採花覓果;拋彈子,邷么兒;跑沙窩,砌寶塔?!?/div>
《漢語大詞典》:邷兒
方言。以磨光的碎瓦片或小石子為玩具的兒童游戲。有些地方稱為"抓子兒"。
《漢語大詞典》:洋泡泡
薄橡皮制成的玩具,充氣后鼓起成球狀。 茅盾 《煙云》二:“媽媽說,買一個洋泡泡,給寶寶?!?聶紺弩 《論行李》:“行李,無論里面是不是黃金美鈔,珍珠寶貝;但總不是吹脹了的洋泡泡,是不必談的。”
《國語辭典》:洋娃娃  拼音:yáng wá wa
用布、塑膠或橡膠等材質制成的人形玩偶。因為多作成外國幼兒的形狀,故稱為「洋娃娃」。
《漢語大詞典》:響胡蘆(響胡蘆)
亦作“ 響葫蘆 ”。 玩具名??诖禃r聲如“不登”,故亦謂之“不鐙”。續(xù)文獻通考·樂引 清 魏坤 《倚晴閣雜鈔》:“響胡蘆,小兒口啣,噓吸成聲,俗名‘倒掖氣’?!?清 孫廷銓 顏山雜記·物產:“凡為鼓璫,先得胡蘆旋,燒其底而四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槓焉。以隨氣之動乃得鳴。鼓璫者,響葫蘆也?!?/div>
分類:玩具具名
《國語辭典》:模型玩具  拼音:mó xíng wán jù
將實物縮小,以塑膠、木頭等制成的玩具。如模型火車、模型飛機等。
《國語辭典》:魔術方塊(魔術方塊)  拼音:mó shù fāng kuài
一種立體益智玩具。是一個五點七公分左右的立方體,每面由九個骰子狀的方格組成,三個一行,列為三段。透過內部精巧的裝置,無論縱橫或其他方向,都可任意轉動。原始的設計由紅、橙、黃、綠、藍、白等六種顏色組合而成,具有馬賽克風格的立體方塊,操作者只要將混亂的骰子面恢復原狀就算大功告成。發(fā)明人是匈牙利布達佩斯的雕刻家兼建筑設計家艾諾魯必克。西元一九七九年大量生產,以英國為始,流行于世界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