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忿怒王儀軌品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大方廣曼殊室利童真菩薩華嚴本教贊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嚕迦儀軌品第三十一之略名。
拔除罪障咒王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義凈譯。由曼殊菩薩之請,為末代不信之人說此一大咒王。
法王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佛于法自在。稱曰法王。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我為法王,于法自在?!雇幫跗吩唬骸溉鐏硎侵T法之王?!咕S摩經(jīng)佛國品曰:「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釋迦方志上曰:「凡人極位名曰輪王,圣人極位名曰法王?!咕S摩經(jīng)慧遠疏曰:「佛于諸法得勝自在,故名法王?!埂居帧浚毼唬┰雷孀疝怂及蜑榇髮毞ㄍ跷魈旆鹱?。明代因之。西藏封法王者三人。曰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皆紅教喇嘛也。清代雖無法王之名號。然如青海等處有諾們罕。即法王之義?!居帧浚s名)國王崇奉佛法,亦稱佛王。阿育王經(jīng)一曰:「八萬四千塔一時俱成,王起塔已,守護佛法,時諸人民謂為阿育法王。」即其例也。
法王子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菩薩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曰法王子。經(jīng)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以其為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佛地論曰:「從世尊口正法所生,紹繼佛身不斷絕,故名法王子?!怪嵌日撊唬骸阜馂榉ㄍ酰兴_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也。」注維摩經(jīng)一:「什曰: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法王寶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法王之寶位也。謂密教之大阿阇梨位。宋僧傳(一行傳)曰:「登前佛壇受法王寶?!?/div>
法王子住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菩薩十住位之第九。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菩薩十住位之第九。
【三藏法數(shù)】
謂自發(fā)心至生貴,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yǎng)圣胎;至此長養(yǎng)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佛種也。經(jīng)云: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法緊那羅王
【佛學(xué)大辭典】
(天名)法華經(jīng)會座所列,四緊那羅王之一。法者是其名也。
阿那婆達多龍王
【佛學(xué)大辭典】
(異類)法華經(jīng)序品所列八大龍王之一。文句二之下曰:「阿那婆達多,從池得名,此云無熱。無熱池,長阿含十八云:云山頂有池,名阿耨達池。中有五柱堂,龍王常處其中?!?/div>
佛陀懸記阿育王
【佛學(xué)大辭典】
(本生)世尊與阿難共行,道有童子戲以土為道奉世尊。世尊記此童子曰:此兒我入涅槃后百年,姓孔雀,名阿育,出世當(dāng)為轉(zhuǎn)輪王,信樂正法,起八萬四千塔供養(yǎng)舍利。見阿育王經(jīng)一。
阿育王弟七日為王
【佛學(xué)大辭典】
(傳說)據(jù)南傳善見律,王弟帝須初不信佛教,一日入森林,見群鹿交尾,疑比丘能制欲,還語王。王乃解此疑問,欲使歸佛教,讓王位于帝須,七日且告以期終處死。帝須升王位,雖快樂供養(yǎng),無不任意,而畏死無寧日,故不起欲,憂惱憔悴。王仍謂帝須曰:出家比丘,常思惟死,故無暇起染著心。于是帝須即信佛法,感激曇無德(Dhamma-Rakkhita)之奇跡,終強請于王,至阿育寺為比丘。北傳阿育王傳(卷二)王弟宿大哆。阿育王經(jīng)(卷三)毗多輸柯之傳說,大略與南傳相同。(參見:韋陀輸)
阿育王最后施半庵摩勒果
【佛學(xué)大辭典】
(傳說)王臥病,施心益強,日夜送黃金于雞園寺不止。時邪見之大臣,勸太子三波地,勒守庫藏,使王命不行。王竟無施物,唯有半庵摩勒果在手中。王大悲惱,說偈曰:「今我阿育王,無復(fù)自在力,唯半阿摩勒,于我得自在?!鼓饲彩坛际┡c雞園寺。雞園寺上座碎為粉末,置羹中遍分與眾僧。見阿育王經(jīng)五。
阿育王役使鬼神
【佛學(xué)大辭典】
(傳說)王建八萬四千塔時,欲一夜成功之,遂役使夜叉。見阿育王經(jīng)一。雜阿含經(jīng)二十三。
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
【佛學(xué)大辭典】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王弟帝須比丘,請王令二子出家。王問二子,二子大喜,欲出家,即使二子出家入佛法。摩哂陀時年滿二十。推目犍連帝須為和尚,摩訶提娑為阿阇梨,受具足戒。僧伽密多年十八歲,推曇摩波羅為和尚,受六法。此為王登位后六年之事也。摩哂陀于三藏中總持一切佛法,后依和尚帝須之勸至師子國。
阿育王為女造像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阿育王為第四女所造也。梁書扶南國傳曰:晉咸和中,丹陽尹高悝,行至張侯橋,見浦中五色光長數(shù)尺。不知何怪,乃令人于光處掊視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車載像,還至長干巷首,牛不肯進。悝乃令馭人任牛所之。牛徑牽車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聞空中有金石之響。經(jīng)一歲,捕魚人張系世于??诤鲆娪秀~花趺浮于水上,系世取送縣??h以送臺乃施像足宛然合會。簡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沒于水底。得佛光艷。交州押送臺以施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歷三十馀年,光趺始具。初高悝得像后,西域胡僧五人來,請悝曰:昔于天竺得阿育王造像。來至鄴下。值胡亂,埋像于河邊。今尋覓失所。五人嘗一夜俱夢見像曰:已出江東,為高悝所得。乃送此五僧至寺,見像噓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燭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模寫像形。寺主僧尚慮虧損金色。謂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許?;坼浔銘┑桨菡?,其夜像即轉(zhuǎn)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許之。像趺先有外國書,莫有識者。后三藏那求跋摩識之,云是阿育王為第四女所造也。
阿育王山
【佛學(xué)大辭典】
(地名)在今浙江寧波鄞縣。西晉武帝太康二年,有劉薩訶者,于此山得古塔一基以為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之一,尊崇之,此山遂稱為阿育王山。劉宋元嘉十二年,曇摩密多,建立寺塔。梁大同六年,武帝詔越州守臣蕭察重修寺宇。簡文帝亦時奉錢?;蛟疲核卤咎枏V利寺,梁武帝時,改賜阿育王寺之名。爾后塔之供養(yǎng),數(shù)數(shù)行之,及宋代,大覺懷璉住之,建宸奎閣。蘇軾作記。尋而宗杲,介諶,德光,如洪,大觀等,交董之,為臨濟之道場,一時稱盛見廣弘明集十六,法苑珠林三十八,佛祖統(tǒng)紀(jì)三十六五十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