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詞典 1分類詞匯 15
《國語辭典》:爬行動物(爬行動物)  拼音:pá xíng dòng wù
一種脊椎動物。表皮有鱗甲,體溫隨氣候而改變,用肺呼吸,卵生或卵胎生。如蛇、鱉、玳瑁等。也稱為「爬蟲」、「爬蟲類動物」。
《國語辭典》:壁虎  拼音:bì hǔ
守宮的別名。參見「守宮」條。
《國語辭典》:海蛇  拼音:hǎi shé
海蛇科的統(tǒng)稱。體長三、四尺,頭小,眼小,口有毒牙。鼻孔在頂端,尾呈槳狀,鼻孔開口于吻背,有瓣膜司開閉,可防止海水入內(nèi)。
《國語辭典》:魚龍(魚龍)  拼音:yú lóng
1.一種古生物。屬爬蟲類。全體似魚,頭大,頸短,尾細,吻長而突,四肢似鰭無刺,體長四尺至四丈,繁殖甚廣,其化石產(chǎn)于三疊紀白堊紀之間,印度、紐西蘭等地曾掘得。
2.一種雜技。表演魚化為龍的舞蹈,為漢代百戲之一?!稘h書。卷九六。西域傳》贊曰:「設(shè)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國語辭典》:玳?! ?span id="wrfkdu1" class='label'>拼音:dài mèi
動物名。龜鱉目海龜科。其背甲呈黃褐色,有黑斑,光潤美麗,可長達一公尺,前寬后尖,可作裝飾品。多分布于熱帶海洋。也稱為「蝳蝐」。
《國語辭典》:蜥蜴  拼音:xī yì
動物名。脊椎動物爬蟲綱有鱗目石龍子科。體表有細小鱗片,頭比胸部狹小,口吻短而厚,四肢粗短具鉤爪,尾巴細長易斷。雄體背面青綠色,雌體背面淡褐色,腹部均呈淡黃色。棲息于草叢中,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動物,有冬眠。也稱為「石龍」、「石龍子」、「四腳蛇」。
《國語辭典》:烏龜(烏龜)  拼音:wū guī
1.動物名。身體呈扁形,背部有長圓形硬殼,黑褐色。有花紋,頭尾及四肢皆可縮入甲殼內(nèi)。趾有蹼,能游泳,生長在湖泊、河川中,以雜草、小動物為食。甲殼可以入藥。也稱為「王八」、「元緒」。
2.罵人的話。指妻子有外遇的人,亦指辦事不力、沒有擔(dān)當(dāng)?shù)娜恕H纾骸缚s頭烏龜」。《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你們這些瞎眼的烏龜,還不替我睜開眼睛看看箱子上的封條,可是我們制臺大人的不是?」
3.稱妓院的男主人或男仆?!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你不懂,但凡娼家烏龜,必是性狠的。你妹子既來歷不明,他家必緊防漏泄?!埂敦撈亻e談》第一三回:「正待開言,樓下烏龜一疊連聲的喊著客人來?!挂卜Q為「八老」、「王八」、「忘八」。
《國語辭典》:蛤蚧  拼音:gé jiè
動物名。爬蟲綱有鱗目。長四、五寸,首如蝦蟆,背綠色,與蜥蜴同類異種。以此浸酒稱為「蛤蚧酒」,可作藥用。
《國語辭典》:劍龍(劍龍)  拼音:jiàn lóng
1.相傳戰(zhàn)國時有人盜王子喬墓,墓中有一寶劍,盜者欲取時,劍作龍鳴虎吼,使盜者不敢近。見《太平御覽。卷三四三。兵部。劍》。后指寶劍的神靈。唐。李賀呂將軍歌〉:「北方逆氣污青天,劍龍夜叫將軍閑?!?br />2.動物名。古代的爬蟲動物,屬晚侏羅世披甲恐龍類。體大,頭小,短頸,四肢著地,前肢比后肢短,致背部弓起。是由兩足行走類型演化而來,回復(fù)至四足行走的姿態(tài)。背部有兩列三角形的大骨板,可保護脊椎骨和脊髓。尾部有四支骨質(zhì)刺狀體,可用以禦敵。
《國語辭典》:恐龍(恐龍)  拼音:kǒng lóng
動物名。中生界棲息陸地的爬蟲類。頸尾均長,后肢長于前肢,時以后肢及尾直立,形狀可怖。種類甚多,今均已絕跡。
《國語辭典》:蛻皮(蛻皮)  拼音:tuì pí
節(jié)肢動物和部分爬蟲類,在生長的過程中,將原有的外骨骼脫落,另由表皮分泌新骨骼的現(xiàn)象。主要受激素調(diào)節(jié),可使形體不斷變大,而其次數(shù)則隨種類及個體生理狀態(tài)而異。
《國語辭典》:鱗片(鱗片)  拼音:lín piàn
覆在魚類或爬蟲類身體表面的小薄片,具有保護軀體的功能。
《國語辭典》:蝳蝐  拼音:dài mèi
玳瑁的別名。參見「玳?!箺l。
《國語辭典》:鴨嘴龍(鴨嘴龍)  拼音:yā zuǐ lóng
動物名。一種中等體型的中生代恐龍。嘴寬扁似鴨,前肢很短,故行動依靠粗大的后肢。習(xí)慣生活于水邊。
《國語辭典》:下蛋  拼音:xià dàn
雞鴨等禽類產(chǎn)卵。如:「母雞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