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1,分4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分類詞匯(續(xù)上)
深厲淺揭
佛類詞典
三獸渡河
香象渡河
象渡河
馬渡河
兔渡河
《國語辭典》:深厲淺揭(深厲淺揭)  拼音:shēn lì qiǎn qì
厲,踩著石頭過河;揭,提起衣服涉水?!干顓枩\揭」指根據(jù)水的深淺采取適當(dāng)方式渡河。語本《詩經(jīng)。邶風(fēng)。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后比喻行事隨機應(yīng)變?!逗鬂h書。卷五九。張衡列傳》:「深厲淺揭,隨時為義,曾何貪于支離,而習(xí)其孤技邪?」
三獸渡河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婆沙論。三獸渡河。兔浮水上。馬及一半。象窮底。喻菩薩緣覺聲聞。所得有淺深也。說(參見:三獸)。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并法華玄義)
三獸喻三乘,河喻空理也。謂通教聲聞、緣覺、菩薩同出三界,取證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淺深,如象、馬、兔,同共渡河,而有淺深之異。故以此為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薩之人也。謂菩薩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斷見、思惑,及斷習(xí)氣盡,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其底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見、思惑者,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耳鼻舌身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曰思惑。習(xí)氣者,即見、思馀習(xí)之氣分也。)
〔二、馬渡河〕,馬渡河者,喻緣覺之人也。謂緣覺修十二因緣,斷見、思惑,雖兼斷習(xí)氣,未能凈盡,而證真空之理。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兔渡河〕,兔渡河者,喻聲聞之人也。謂聲聞修四諦法,斷見、思惑,未能除斷習(xí)氣,而但證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過,不能深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香象渡河
【俗語佛源】
經(jīng)上以「三獸渡河」比喻小乘、中乘、大乘這「三乘」證道程度的淺深?!?a target='_blank'>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三種菩提品》說:「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瓜阆蠖珊又^香象涉水最深,直到河底,比喻佛菩薩證道最深、最徹底。后常用以稱美詩文之透徹、精深。如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評》:「李杜數(shù)公,如金擘海,香象渡河,下視郊島輩,直蟲吟草間耳。」亦作「香象絕流」。明·袁宗道《雜說類》:「至若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李明權(quán))
象渡河
【三藏法數(shù)】
象渡河者,喻菩薩之人也。謂菩薩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斷見、思惑,及斷習(xí)氣盡,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其底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見、思惑者,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耳鼻舌身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曰思惑。習(xí)氣者,即見、思馀習(xí)之氣分也。)
馬渡河
【三藏法數(shù)】
馬渡河者,喻緣覺之人也。謂緣覺修十二因緣,斷見、思惑,雖兼斷習(xí)氣,未能凈盡,而證真空之理。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兔渡河
【三藏法數(shù)】
兔渡河者,喻聲聞之人也。謂聲聞修四諦法,斷見、思惑,未能除斷習(xí)氣,而但證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過,不能深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