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94,分20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漸靡
漸營
漸潤
漸淺
漸磐
微漸
浸漸
漸涵
漸舉
漸耳
北漸
漸苞
漸半
漸冉
漸晞
《漢語大詞典》:漸靡(漸靡)
(1).浸潤感化。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施:“外物之動性,若神之不守也,積習漸靡,物之微者也。”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贊:“此非獨王也,亦其俗薄,臣下漸靡使然。”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九:“漸讀如漸漬之漸,靡與摩同。漸靡即漸摩?!眳⒁姟?漸摩 ”。
(2).謂依水的流勢。《晉書·劉頌傳》:“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漸靡而往,終得其濟?!?span id="ea8bedr" class="book">《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十年》:“然當漸靡而往,稍向所趨,然后得濟也?!?胡三省 注:“濟大川者,雖曰橫絶大川,亂流而渡,然必因水勢漸靡,而行舟向其所趨,以登陸之路,然后汔濟?!?/div>
分類:浸潤感化
《漢語大詞典》:漸摩(漸摩)
亦作“ 漸磨 ”。 浸潤;教育感化。語本漢書·董仲舒?zhèn)?/a>》:“漸民以仁,摩民以誼。” 顏師古 注:“漸謂浸澗之,摩謂砥礪之也?!?宋 曾鞏 《與王介甫第二書》:“故有漸磨陶冶之易,而無按致操切之難?!?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八:“其所以誘掖激勵,漸磨成就之道,皆有節(jié)序?!?清 梅曾亮 《鮑母謝孺人家傳》:“非惟慈心,蓋漸摩之密致然云?!?嚴復 《救亡決論》:“而天下后世所以樂被其愚者,豈不以圣經(jīng)賢傳,無語非祥,八股法行,將以‘忠信廉恥’之説漸摩天下,使之胥出一途,而風俗亦將因之以厚乎?”
《漢語大詞典》:漸營(漸營)
徐進、縈繞。 明 徐渭 《又論玄門書》:“天地從混沌而既位,無心無為,一任日月之漸營,毫髮不爽?!?/div>
分類:縈繞
《漢語大詞典》:漸潤(漸潤)
浸潤。 晉 傅玄 《文皇統(tǒng)百揆》詩:“洪澤所漸潤,礫石為珪璋?!?/div>
分類:浸潤
《韻府拾遺 銑韻》:漸淺(漸淺)
皇甫松大隱賦:泉出山而漸淺,云入洞而愈深。
《分類字錦》:漸磐(漸磐)
易: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分類:鴻雁
《漢語大詞典》:微漸(微漸)
指事物的苗頭或征兆。 宋 何去非 《西晉論》:“自 魏 而上,非無明智之主,足以察究微漸,為子孫萬世之慮。”明史·周敘傳:“廣言路,謹微漸?!?span id="qbes7tf" class="book">《天雨花》第三回:“凡事起于微漸,頭一次若不振作,將來互相牽引,不可問矣?!?/div>
分類:苗頭征兆
《國語辭典》:浸漸(浸漸)  拼音:jìn jiàn
逐漸、漸進。漢。王充《論衡。道虛》:「且夫物之生長,無卒成暴起,皆有浸漸?!?/div>
分類:逐漸漸變
《漢語大詞典》:漸涵(漸涵)
猶浸潤。引申為漬染,感化。 明 歸有光 《嘉靖庚子科鄉(xiāng)試對策》之二:“擇其淳德謹厚者,而使之漸涵灌漬于德義而不知?!?清 唐孫華 《題吳門范氏秋夜課子讀書圖》詩:“善學在漸涵,善教無凌躐?!?/div>
《韻府拾遺 語韻》:漸舉(漸舉)
化書:強弩可以漸引,巨鼎可以漸舉。
《漢語大詞典》:漸耳(漸耳)
鬼神名。舊時迷信謂其能制伏鬼怪。通雅·鬼神引 唐 張讀 宣室志:“ 裴漸 隱 伊上 , 李道士 曰:‘當今制鬼無如 漸耳 ,時朝士書聻於門。’”參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xù)集·貶誤。
《國語辭典》:北漸(北漸)  拼音:běi jiàn
中國禪宗自弘忍以后,分成南北兩派。南派弟子貶稱北派所傳的修法是漸次開悟的法門,故稱為「北漸」。
《漢語大詞典》:漸苞(漸苞)
見“ 漸包 ”。
《漢語大詞典》:漸包(漸包)
亦作“ 漸苞 ”。 不斷滋長;叢生。書·禹貢:“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孔 傳:“漸,進長;包,叢生。” 陸德明 釋文:“包,必茅反。字或作苞?!?孔穎達 疏引 孫炎 曰:“物叢生曰苞。” 晉 左思 《蜀都賦》:“紅葩紫飾,柯葉漸苞?!?/div>
《韻府拾遺 翰韻》:漸半(漸半)
張說奉和圣制喜雨賦:是月也,朱明漸半,紫榴未吐。
《漢語大詞典》:漸冉(漸冉)
亦作“ 漸苒 ”。 逐漸;漸漸過去。 漢 張衡 《思玄賦》:“恐漸冉而無成兮,留則蔽而不彰?!?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三國志·蜀志·后主傳》:“干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之十三:“流浪漸冉經(jīng)三齡,忽有白髮素髭生。”百喻經(jīng)·觀作瓶喻:“一人觀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訖。’如是漸冉,乃至日沒,觀瓶不已,失於衣食?!?/div>
《韻府拾遺 微韻》:漸晞(漸晞)
張勝之湛露晞朝陽賦:稽其順陽之心,既且周而復始;懿乎漸晞之理,又觀往而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