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484—1555 【介紹】: 明山西蒲州人,字秉節(jié),號南澗。正德六年進士。除戶部主事。嘉靖初累遷湖廣僉事。旋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有干才,改巡撫寧夏,進右都御史,總督軍務。以丁憂去職。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軍逼北京,詔守禮進京。尋寇退,止不行。維基
楊守禮(1484年—1555年),字秉節(jié),號南澗,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民籍直隸保安州人。山西鄉(xiāng)試第五十六名,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會試二百九十三名,二甲五十八名進士。授戶部山東司主事,升戶部廣東司員外郎,正德十二年,外任河南按察司僉事。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湖廣按察司僉事。嘉靖二年(1523年),任湖廣副使,設(shè)計擒公安賊魁。因事連坐,謫四川敘州通判。嘉靖七年,任四川成都府知府。嘉靖八年,升四川按察使司副使,兵備建昌。嘉靖九年,任陜西按察使。嘉靖十一年,改山東右布政使,同年轉(zhuǎn)左布政使。累升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與副將何卿平諸番作亂。當初其被貶敘州時,為僉事張文奎所辱。張文奎升任四川參議,恐與其有隙,率先將此事上奏。明世宗下詔命二人俱解職歸。嘉靖十六年(1537年),楊守禮因工部尚書秦金等舉薦,起用為河南參政。嘉靖十七年,任浙江按察使;同年改四川右布政使,次年改山東左布政使。嘉靖十八年,再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當時固原寇亂,總督劉天和率眾擊退。叛軍遂欲從寧夏走,楊守禮與總兵任杰等一同擊退。恰逢劉天和還朝,晉升楊守禮為右都御史總督軍務。升兵部尚書,上疏乞休,帝惡其避難,降職兩級。同年秋,蒙古三萬騎抵綏德,游擊張鵬擊退,總兵官吳英等追至塞外,東路參將周文兵亦至,夾擊擊退。但巡按御史殷學言,敵寇入內(nèi)地五百里,請治諸將罪過。兵部商議延綏游兵俱調(diào)宣、大,寇軍陳我方避實擊虛,而我們卻能以寡勝眾,宜錄其功。于是加楊守禮為太子少保,殷學謫任外地。楊守禮尋機丁憂離去,俺答汗進攻京師時,廷臣首先舉薦楊守禮,因敵退沒有再實行。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卒。
人物簡介
王傅(1493年—?),字道宗,別號澗泉,河南衛(wèi)官籍,陜西高陵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聯(lián)捷癸未科進士,初授山西陽城縣知縣,升戶部主事,以事貶蘇州府通判。升南京刑部員外、刑部浙江司郎中,出為山西潞安府知府,僅一年補山東萊州府知府,升山東按察司副使。
人物簡介
李香(1494年—1556年),字汝蘭,號澗山,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袁州府分宜縣人。正德十一年江西鄉(xiāng)試第六十五名舉人,十六年(1521年),登辛巳科會試第二百一名,二甲七十八名進士,授工部都水主事,歷刑部廣西司員外郎,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升廣東按察司僉事,復除山東僉事,十四年三月升山西副使,十六年丁父憂,服闋,起補云南副使,歷山東按察使,二十三年九月升廣西右布政使,二十四年正月升本司左布政,復除廣東左布政,二十七年十一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二十九年四月改任大理寺卿,三十年六月以赴任違限,革職閑住,歸鄉(xiāng)卒,年六十三歲。。
人物簡介
徐文沔(1515年—?),字可繩,號澗濱,浙江衢州府開化縣人,民籍。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六十一名舉人,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二甲八十五名進士。授福建甌寧縣知縣,歷官禮部祠祭司主事。官至吏部稽勛司郎中。
人物簡介
陳瑞龍(1516年—1562年),字體乾,號云澗,廣東潮州府潮陽縣縣廓都(今棉城)人。嘉靖十六年(1537)中廣東鄉(xiāng)試第25名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庚戌科會試243名,二甲88名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升工部營繕郎中。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福建興化府知府,體察民情,防備倭寇。因母逝,正將扶柩回鄉(xiāng),倭寇突然攻城,瑞龍帶孝指揮守城獲勝。由于積勞,背部疽發(fā)而卒。
人物簡介
【介紹】: 游樸(1526—1599),明福建福寧(今福建柘榮縣)人,字太初。少聰慧,九歲能屬文。萬歷二年進士,授成都府推官。入為大理寺評事。歷遷刑部郎中。三任法曹,辦案力求公正。官終湖廣參政。有《藏山集》。游參知藏山集序
鳴鶴以隆慶改元,補博士弟子。是歲,參知游先生舉于鄉(xiāng),其文于同舉者最爾雅,余獨善之,恒誦習以為模。萬歷甲戌,先生舉進士,遂以制義名海內(nèi)。及為比部郎,慮囚浙江,又善書獄,其文則東西京,其所反除則寧成、義縱之流不能易。籍而布之,士味其文,老吏味其法,莫不人人知有游先生矣。久之,余從謝司徒漢甫許得先生詩數(shù)篇,每一讀,輒一嘆賞,恨不遂負先生之墻,窮其青箱也。歲癸丑,秦川有修志之役,余以賓萌得與筆札。是時先生捐館舍十五年矣,余采輿論,傳之名宦。其子惟輔居柘陽山中,去州治百二十里,不知也。比余將歸之前,一日輿疾來請校其先集。余業(yè)戒徒不得留。明年,惟輔不祿。又明年,其子仲卿輩因余友張叔韜示余以《藏山集》,柘陽非群玉藏書一也。先生樂府格高詞峻,聲可繞梁;七言古雄逸瑰偉,氣可拔山;五言古及諸近體皆雅秀醇厚,正宗遺響。其文則以逮意,不事雕琢而宏論如云。自唐設(shè)科取士,有秀才,有明經(jīng),有進士,有明法,有書有算,士各顓門,才無兼茂,是以李杜之文,不入于藝苑,韓柳之詩,僅附于接武,而士之抽經(jīng)譚詩者,未有能習竹刑而無害者也。我明以制義貢舉,收尋其風雅,芻靈其古文,無所用之耳。徐何李鄭,首奮于正、嘉;中原七子,嗣興于隆、萬。然皆年少登庸,精力尚銳,故得生今反古,圖樹千秋。至于爰書李法,則惟恐其塵污人矣。況肯委心以求其當乎?游先生八歲能詩,博極群書,鄉(xiāng)紳林僉憲試以典故,無所不知,僉憲大驚,遂引與抗禮為小友。則先生之于詩文,其天性耳,顧又不自居高,而推其余力于爰書李法。其書獄則如其詩文,煥乎耀采;而詩文則如書獄,斤斤守法,是殆夫子之所謂“猶龍成體成章,而變化無形者”耶。先生與七子同時而惡涉其頹波,及棄參知歸山,詩文遂與身俱隱。余嘗論著《東越文苑》,自薛令之以迄于當世,作者凡五百余人,而不及先生。余之寡聞固不足道,徐孝廉惟和鄧少參汝高,皆號博洽善知人者也,惟和之輯《晉安風雅》,汝高之輯《閩詩正聲》,皆于先生失之。嗟夫,入海探珠而遺明月,可勝恨哉。先生不秘《延露》、《陵陽》而秘《采菱》、《陽阿》,其以余輩為鄙人乎?余幸后死,二子復因叔韜固請而發(fā)之,亡久藏名山,令后世終遺明月也。是刻詩十卷、文二卷,其讞書別為集。萬歷丙辰臘月望日候官后學陳鳴鶴序。游子樂府敘
古詩皆樂也,古樂皆詩也。離詩而稱樂府自漢始,至唐而詩諸體分,樂府居一焉。至宋元以詩余詞曲為樂府,而詩亡矣。余嘗取漢樂府準三百篇:郊祀,頌之遺也;鐃歌鼓吹,雅之遺也;琴曲雜詩,風之遺也。又取漢、魏、六朝、唐人詩準樂府:其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絕句易見者無論,若齊梁人《折楊柳》、《梅花落》,非五言律乎?虞世南《從軍行》、耿緯《出塞曲》,非五言排律乎?沈佺期《盧家少婦》、王摩詰《居延城外》,非七言律乎?《孔雀東南飛》、《木蘭詩》,非五七言長篇乎?蓋樂府備古今詩體如此。漢去古近,樂府多于古詩,六朝十之四,盛唐十之二,中晚以降,百不得一,誠難之耳。而好事者往往為擬樂府,用力勤而失之彌遠,何以故?王僧虔云:詩有豐約,解有多少。諸曲調(diào)解有辭有聲,而大曲有艷有趨有亂。今所傳多不可解,迫詰屈曲,或謂缺文斷簡,或謂曲調(diào)遺聲,或謂兼正辭填調(diào),大小混錄,取其訛誤以為規(guī)萭,其不能合宜矣。即不然者,面目雖合,神情中乖,安足貴哉?閩人游太初,自為諸生,及仕為蜀理官,入為廷評,居京師為比部郎,使越,出秉憲嶺南,參知藩政守郢中,積三十年之功為古樂府,不規(guī)規(guī),法其調(diào),襲其意,而調(diào)與意、時與古相得,國事民情,有所感概,形諸詠嘆。率自創(chuàng)體裁,不復仿效,悲壯激烈,渾雄真致,質(zhì)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上者優(yōu)孟之抵掌,胡寬之營新,豐次不失,為蔡中郎之虎賁矣。余亟善元微之持論樂府,沿襲古題,唱和重復,文有短長,義咸贅媵,不如寓意古題,刺美見事,猶有詩人引古以諷之義。近代惟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馬》、《麗人》諸歌行,即事名篇,無有倚傍,友人白樂天輩謂是論為當。明興,自許為古樂府者,莫如歷下、下雉,然且不免后生彈射,獨太倉樂府,變有少陵卓絕之識,即他所擬,亦總之類虎頭傳神手。太初與元美生同時而不及從游,假令元美遇之,相視而笑,莫逆于心矣。太初詩,諸體俱有至境,而沾沾樂府,摶心輯志三十年不休。夫三十年攻樂府,則其于詩諸體,譬之破竹,數(shù)節(jié)之后,迎刃而解。太初之以詩名,有以也。(南新市人 李維楨 撰)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太初,福寧州人。萬歷甲戌進士,除成都推官歷官湖廣右布政使有藏山集維基
游樸(1526年—1599年),字太初,號少澗。福建福寧柘洋(今柘榮縣)人。萬歷甲戌進士,官至湖廣參政。原籍柘榮縣,父游德。游樸生于嘉靖五年(1526年),少年聰慧,九歲能文,因家貧寄讀于桐山園覺寺。隆慶元年(1567年),中式福建鄉(xiāng)試第八十四名,萬歷二年(1574年),登三甲第七十一名進士。為成都府推官,入京擔任大理寺評事,“三主法司,無一冤獄”,升遷郎中。出為廣東副使,后再升遷湖廣參政。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退休,回柘榮,任《福寧州志》總裁。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卒。
人物簡介
【生卒】:?—1576 【介紹】: 明福建建安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萬歷初,知肇慶府,裁抑浮冗,政平訟簡,吏畏而民懷之,卒于官。維基
楊棐(1532年—1576年),字賓周,號虹澗,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福建鄉(xiāng)試第十六名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聯(lián)捷癸丑科會試第二百五十七名,三甲第一百一十名進士。兵部觀政,授江西峽江知縣,歷升徽州府通判、南太仆寺丞、戶部員外郎、郎中,出知浙江湖州府,丁母憂歸。服闋,起補廣東肇慶府。
人物簡介
賀逢舜,字一中,號澗南,湖廣長沙府益陽縣人,軍籍。湖廣鄉(xiāng)試第四十五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十二名,登三甲第八十五名進士。初授浙江紹興府上虞縣知縣,任內(nèi)推行新政常平倉法。后任江西臨江府峽江縣知縣。秩滿,升戶部主事,兩奉敕督理蘇州鈔關(guān)、臨清廠閘。升工部員外郎。他曾刻印過張獻翼輯《文苑英華摘粹》10卷,現(xiàn)藏于重慶市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
人物簡介
陳澗(1547年—?),字汝新,湖廣永州衛(wèi)人,民籍。湖廣鄉(xiāng)試第十五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二百四名,二甲第六十二名進士。歷官衢州府知府、浙江副使。
人物簡介
權(quán)文海,朝鮮李朝時期辭書編纂家。號草澗。畢生致力于字詞音韻、詩文、史地,動植物的研究和辭書編纂工作。1589年編纂成《大東韻府群玉》,為當時最優(yōu)秀的韻書一百科辭典,是朝鮮現(xiàn)存最古老的詞典。
人物簡介
姚汝化,字誠之,號虞澗,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何家市人。少好博弈,夜攻書五鼓,始就枕,妻夢夫婦冠帶而坐,汝化自夸必成進士,鄉(xiāng)人笑曰:非鵝沉死不能。及入學,親朋以鵝饋,果沉死,旋即登第。他受業(yè)于同里孫封公忠,中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應天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聯(lián)捷辛丑科進士,任中書舍人。
人物簡介
孫鼎相(1564年—1642年),字叔亨,號玉陽,別號澗泉居士,山西沁水縣人。萬歷十九年辛卯科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授直隸松江府推官。升任工部營繕司主事。改兵部武選司主事、禮部主客司主事,升吏部稽勛司、驗封司員外郎。萬歷四十七年,起升陜西屯田參政。天啟元年(1621年)升陜西按察使,分守西寧。二年入為光祿寺少卿,九月,改太常寺少卿。又改太仆寺少卿。天啟四年(1624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天啟六年(1626年),因魏忠賢黨彈劾,罷官回籍。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戶部右侍郎,不就。家居數(shù)年。卒年七十九。
人物簡介
陳一教,字澗云。明代政治人物,南直隸宜興人。萬歷二十五年丁酉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萬歷四十一年由廣東參議升廣東潮州提學副使,四十三年六月升浙江右參政,四十六年考察降調(diào)。天啟元年起補山西右參政,二年拾遺去職。與秦翼明友好。有子陳于泰、陳于鼎。陳于泰是周延儒之姻親,因家奴仗勢欺人,崇禎六年,激起宜興民變。祁彪佳懲惡奴罪以平眾怒。
人物簡介
【生卒】:1582—1664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受之,號尚湖,又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遺老。明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歷編修、詹事,崇禎初為禮部侍郎,因事罷歸。以文學冠東南,為東林巨子。娶名妓柳如是,筑絳云樓,藏書極富。南明弘光帝時,起為禮部尚書。清兵渡江,出城迎降。順治三年,授禮部侍郎,任職五月而歸。后兩次以大案牽連入獄,均得幸免。七年,絳云樓毀于火,藏書悉成灰燼,晚境頗頹唐。詩文極有造詣,入清后所作多抑塞憤張之語。有《初學集》、《有學集》、《國初群雄事略》,又編《列朝詩集》。清高宗列謙益入《貳臣傳》,焚其書,雖屢禁不絕。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九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明萬歷庚戌一甲三名進士,歷官禮部侍郎。福王時,為禮部尚書。入國朝,以禮部侍郎署秘書院學士。有《初學集》、《有學集》。詞學圖錄
【錢謙益】(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又號虞山蒙叟。常熟人。崇禎初官禮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官禮部尚書。降清官禮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總裁,旋告歸。與鄭成功等秘密抗清。明清之際文壇宗主,學殖宏博。其詩博大閎肆,以杜為宗而出入韓、蘇,與吳偉業(yè)、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詞作僅數(shù)首。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杜詩箋注》。編有《列朝詩集》。詞在《有學集》中。清詩別裁集
字受之,江南常熟人。成歷庚戌,賜進士第三人。國朝官至禮部尚書。著《初學》、《有學》二集。○尚書天資過人,學殖鴻博。論詩稱揚樂天、東坡、放翁諸公。而明代如李、何、王、李,概揮斥之;馀如二袁、鐘、譚,在不足比數(shù)之列。一時帖耳推服,百年以后,流風馀韻,猶足詟人也。生平著述,大約輕經(jīng)籍而重內(nèi)典,棄正史而取稗官,金銀銅鐵,不妨合為一爐。至六十以后,頹然自放矣。向尊之者,幾謂上掩古人;而近日薄之者,又謂澌滅唐風,貶之太甚,均非公論。茲錄其推激氣節(jié),感慨興亡,多有關(guān)風教者,馀靡曼噍殺之音略焉。見《初學》、《有學》二集中,有焯然可傳者也。至前為黨魁,后逃禪悅,讀其詩者應共悲之?!鹉笼S詩,如“吾道非歟何至此,臣今老矣不如人”、“屋如韓愈詩中句,身似王維畫里人”,“工致有馀,易開淺薄,非正聲也。五言平直少蘊,故不錄。維基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初號尚湖,又號牧齋,晚號絳云樓主人、蒙叟、東澗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稱虞山、因其職位而稱宗伯,直隸常熟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萬歷三十八年探花。作為明末清初時期文學領(lǐng)域的集大成者,錢謙益引領(lǐng)文壇長達五十年之久。在政治上錢被視為東林黨或復社人士錢謙益與東林黨或復社皆有密切來往,但卻遭周延儒排擠,入南明又依附馬士英、阮大鋮。。明朝時四次出仕,官至禮部尚書。后在南京降清,任禮部侍郎五個月,有“貳臣”之目。辭官后投入反清復明運動,為遺民義士接納,更成為聯(lián)絡東南與西南抗清復明勢力的總樞紐。后錢謙益的詩文被乾隆帝下詔禁毀。陳寅恪認為其是“復國之英雄”,“應恕其前此失節(jié)之愆,而嘉其后來贖罪之意,始可稱為平心之論”,并稱錢與其妻柳如是的詩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