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45,分30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里言
時制
渾脫
俗語
花兒
讖緯
宮眉
秧歌
大疫
時調
三體
方鼎
曲藝
時曲
夏諺
《國語辭典》:里言(裡言)  拼音:lǐ yán
衷心的言語?!蹲髠?。莊公十四年》:「且寡人出,伯父無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div>
《漢語大詞典》:時制(時制)
(1).指時節(jié)和制度。詩·鄘風·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營宮室,得其時制,百姓説之,國家殷富焉。” 孔穎達 疏:“既得其時節(jié),又得其制度?!?br />(2).指當時的制度。 清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第二章第一節(jié):“他若 鄭 人游於鄉(xiāng)校,以詆毀時政,時制毫不禁之?!?br />(3).時令;季節(jié)。孫子·計篇:“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俞樾 《俞樓雜纂·著書馀料·〈孫子·計篇〉》:“時制,當讀為時節(jié)?!?jié)’與‘制’一聲之轉。國語·晉語:‘夫祀,國之大節(jié)也?!?韋 注:‘節(jié),制也?!瞧淞x亦相通?!?br />(4).謂送終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禮記·王制:“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孫希旦 集解:“歲制者,謂送死之具,於每歲有所制也;時制,於每時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彌備;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焙笠浴皶r制”借指七十歲。周書·儒林傳·沈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過時制,表請還 梁 。”
(5).當代流行的文章體例。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時制。”
《國語辭典》:渾脫(渾脫)  拼音:hún tuō
1.自然完美沒有雕琢的痕跡。如:「他的作品越到晚期越顯渾脫圓成?!?br />2.將動物的皮整張剝下而做成的革囊或皮袋??捎靡允⒀b物品、飲料,吹氣后可為渡河的浮囊。《元史。卷一五四。石抹按只傳》:「敘州守將橫截江津,軍不得渡,按只聚軍中牛皮,作渾脫及皮船,乘之與戰(zhàn)?!?br />3.用整張皮革做成的囊形帽子?!缎绿茣>砣?。五行志一》:「太尉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
4.流行于蒙古、中亞的舞蹈。舞者身著胡服,頭戴渾脫氈帽表演。《舊唐書。卷一八九。儒學傳下。郭山惲傳》:「工部尚書張錫為談容娘舞,將作大匠宗晉卿舞渾脫?!埂缎绿茣>硪灰话?。宋務光傳》:「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曰『蘇莫遮』,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zhàn)爭象也。」
《國語辭典》:俗語(俗語)  拼音:sú yǔ
通俗流行的話語。《紅樓夢》第五七回:「豈不聞俗語說的『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文明小史》第四五回:「原來勞航芥自到了香港,在港督那里掛了號,管理訴訟等事,俗語就叫作律師?!?/div>
《漢語大詞典》:花兒(花兒)
流行于 青海 、 寧夏 、 甘肅 一帶的一種民間歌曲。是當?shù)?漢 、 回 、 土 、 撒拉 、 東鄉(xiāng) 、 保安 等族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在 青海 又稱“少年”,對其中的詞稱“花兒”,演唱稱“漫少年”。
《國語辭典》:讖緯(讖緯)  拼音:chèn wěi
《讖錄》和《圖緯》,皆為占驗符命的書?!逗鬂h書。卷八一。方術傳上。廖扶傳》:「絕志世外,專精經(jīng)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div>
《國語辭典》:宮眉(宮眉)  拼音:gōng méi
古代式樣入時,合于宮妝的女子眉。唐。李商隱 效徐陵體贈更衣詩:「楚腰知便寵,宮眉正斗強?!?/div>
《國語辭典》:秧歌  拼音:yāng gē
1.一種流行于北方農(nóng)村間的踏歌。以數(shù)人裝扮各種人物,踩高蹻而踴歌,或為合唱,或相應答以表演各類故事。后泛稱田間工作者所唱的歌。
2.書名。張愛玲著。長篇小說。描寫農(nóng)村生活。
《漢語大詞典》:大疫
謂瘟疫流行。呂氏春秋·孟春:“﹝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span id="lhciyth" class="book">《史記·趙世家》:“二十二年,大疫?!?span id="svqwkfa" class="book">《晉書·孝友傳·庾袞》:“ 咸寧 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 毗 復殆,癘氣方熾,父母諸弟皆出次於外, 袞 獨留不去?!?/div>
分類:瘟疫流行
《國語辭典》:時調(時調)  拼音:shí diào
1.當時流行的民歌、曲調。如:「天津時調」、「北平時調」、「時調小曲兒」。
2.當時的論調。唐。孟郊勸善吟〉:「顧余昧時調,居止多疏慵?!?/div>
《漢語大詞典》:三體(三體)
(1).指的風、雅、頌三體。“七月流火” 唐 孔穎達 疏:“諸詩未有一篇之內備有風、雅、頌,而此篇獨有三體者?!?br />(2).指 唐 詩的七絕、七律、五律三體。 宋 周弼 有三體唐詩六卷,即選此三體。
(3).指 唐 人賦詩唱和的三體。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三:“今人概言和韻,而不知 唐 詩賡和有三體,一曰依韻,一曰次韻,一曰用韻。”原注:“依韻,用在一韻,不用其字。次韻,和元韻,效其次第。此創(chuàng)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韻是也。又次韻亦曰步韻,曰踵韻。用韻,但用彼韻,不次先后?!?br />(4).漢字的三種字體。在真書流行前,稱古文、篆書、隸書為三體。后漢書·儒林傳序:“ 靈帝 乃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頗善篆、隸書, 玄宗 令以三體寫《老子經(jīng)》?!?span id="yjxcglc" class="book">《宋史·文苑傳三·句中正》:“﹝ 句中正 ﹞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jīng)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漢字的三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新唐書·柳公權傳:“ 宣宗 召至御座前,書紙三番,作真、行、草三體?!?br />(6).史學中稱編年、紀傳與紀事本末三種體裁。編年體始于春秋,紀傳體始于史記,后 宋 袁樞 創(chuàng)紀事本末體,史部分類乃相沿分為三體。
《國語辭典》:方鼎  拼音:fāng dǐng
方形的鼎。鼎的原始用途為炊具,古時餐具不齊全,飯菜煮熟了就著鼎吃,所以也用為盛食器。后來又常用鼎祭祀死者,作為祭器,以及用為宗廟中和朝會歃盟大典時的禮器。到了周代,鼎又有象徵國家權力的作用,視為傳國重器。天子多以鼎賞記功臣的勛業(yè),也常有人鑄鼎銘述祖先的德善、傳給子孫。鼎多為體圓、腹大、三足與兩耳的容器,也有四足的方鼎。
《國語辭典》:曲藝(曲藝)  拼音:qū yì
技能。《禮記。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固?。孔穎達。正義:「曲藝為小技能也?!固?。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曲藝爭工巧,彫機變組紃?!?/div>
《漢語大詞典》:時曲(時曲)
當時流行的曲子。 清 徐喈鳳 《會仙記》:“女遂倚樓歌時曲數(shù)闋,達旦而去?!?/div>
《漢語大詞典》:夏諺(夏諺)
相傳流行于 夏 代的諺語。孟子·梁惠王下:“ 夏 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朱熹 集注:“ 夏 諺, 夏 時之俗語也?!?南朝 宋 顏延之 《車駕幸京口侍游曲阿后湖作》詩:“ 虞 風載帝狩, 夏 諺頌王游?!?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樂遷 夏 諺,禮變 商 俗。”
分類:流行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