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三弦書(三弦書)  拼音:sān xián shū
一種說唱藝術(shù)。流行于河南,初為一人腿縛節(jié)子,懷抱三弦自彈自唱,后發(fā)展為一至三人演唱,演唱者自擊小銅鈸或八角鼓,旁有三弦或墜胡伴奏。
《國語辭典》:麒麟陣(麒麟陣)  拼音:qí lín zhèn
一種流行于新竹縣新埔鎮(zhèn)的民俗游藝。表演時以一對大型麒麟,搭配一老丑與老旦,及一對大頭娃娃,全由男人裝扮而成,再配合鑼鼓的節(jié)奏在廣場上互相戲弄、追逐,類似舞龍舞獅。
《國語辭典》:通俗?。ㄍㄋ讋。 ?span id="qyvi5z0" class='label'>拼音:tōng sú jù
Melodrama
一種十九世紀(jì)英國流行的戲劇。沒有合乎邏輯的動機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劇本和戲劇場面均以聳人視聽、動人感官、笑鬧等迎合觀眾,大都有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故事人物缺少變化與深度。
《國語辭典》:天體營(天體營)  拼音:tiān tǐ yíng
可供人裸露身體的營地。是由流行于歐洲的裸體主義衍生而來。裸體主義者認(rèn)為,裸體是以健康、舒適為由而不穿衣便外出的一種社交活動。在美國、加拿大等地,這種活動被限制在偏遠(yuǎn)的營地或海濱。
《國語辭典》:跳傀儡  拼音:tiào kuǐ lěi
臺灣民間流行的祭煞儀式。遇有兇災(zāi)等事,由道士手提傀儡鐘馗演出,以驅(qū)穢保凈。
《漢語大詞典》:嘎錦(嘎錦)
侗族曲藝曲種。流行于 貴州 、 廣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區(qū)?!案洛\”侗語意為“敘事歌”。唱調(diào)具有民歌特色。傳統(tǒng)曲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臺》等。
《漢語大詞典》:干蘭(干蘭)
亦作“ 干闌 ”。亦作“ 干欄 ”。 我國古代流行于 長江 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的一種原始形式的住宅,即用豎立的木樁構(gòu)成底架,建成高出地面的一種房屋。今西南某些地區(qū)還繼續(xù)使用。魏書·獠傳:“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蘭’,干蘭大小,隨其家口之?dāng)?shù)?!?span id="man7vom" class="book">《北史·獠傳》作“干闌”。舊唐書·西南蠻傳·南平獠:“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span id="sj2mwo6" class="book">《新唐書·南蠻傳下·南平獠》:“山有毒草、沙虱、蝮虵,人樓居,梯而上,名為干欄。”
《國語辭典》:風(fēng)行一時(風(fēng)行一時)  拼音:fēng xíng yī shí
形容事物在當(dāng)時流傳盛行?!赌鹾;ā返谌兀骸覆皇堑芡麓泣S,祇怕唐兄印行的不息齋稿,雖然風(fēng)行一時,決不能望五丁閣稿的項背哩?!?/div>
《漢語大詞典》:拂拂嬌(拂拂嬌)
裙名。流行于 唐 、 五代 時。 宋 陶谷 清異錄·衣服:“ 同光 年,上因暇日晚霽,登 興平閣 ,見霞彩可人,命染院作霞樣紗,作千摺裙,分賜宮嬪。是后民間尚之,競為彩裙,號拂拂嬌。”
分類:流行
《國語辭典》:割尾巴  拼音:gē wěi bā
比喻消除某種陳舊的思想或不合宜的制度。如:「陳老師對于八股式的作文方法,一向力主澈底割尾巴。」
《國語辭典》:歌仔戲(歌仔戲)  拼音:gē zǐ xì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于閩、臺地區(qū)。明末閩南的錦歌、采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shù)傳入臺灣后,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并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fā)展成為獨立戲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diào)為七字調(diào)、大調(diào)、哭調(diào)、雜念調(diào)等。伴奏樂器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伴以鑼鼓等打擊樂器。今日在大陸閩南龍溪、薌江一帶,流行的歌仔戲,是由臺灣傳過去的。
《國語辭典》:二人轉(zhuǎn)(二人轉(zhuǎn))  拼音:èr rén zhuǎn
一種戲曲曲藝。流行于東北各地。以民歌、大秧歌為基礎(chǔ),吸收蓮花落等演變而成。用嗩吶、板胡、竹板、鑼鼓等伴奏,由二人舞蹈說唱,以五至八支曲牌聯(lián)綴,演唱故事。
《國語辭典》:饾版(餖版)  拼音:dòu bǎn
一種版畫技巧。因由若干版面拼湊而成,有如饾饤,故稱為「饾版」。也稱為「木刻水印」。
《國語辭典》:侗?。ǘ眲。 ?span id="gfrd9y9" class='label'>拼音:dòng jù
侗族的戲劇。流行于貴州、廣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區(qū)。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形成于貴州。其表演形式最初僅兩人坐唱,后來發(fā)展為走唱,角色不多,舞臺動作簡單,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僅置桌、凳等。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chǔ),由男演員扮演女角。唱腔有平調(diào)、哭板、仙腔及民歌調(diào)子,主要伴奏樂器為二胡、琵琶、鑼、鈴、鈸、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
《漢語大詞典》:侗戲(侗戲)
侗族戲曲劇種。流行于 貴州 、 廣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區(qū)。系侗族民間說唱藝術(shù)“嘠錦”和“擺古”于 清 嘉慶 、 道光 年間逐漸采用舞臺演唱形式發(fā)展而成。傳統(tǒng)劇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