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445
詞典
17
分類詞匯
428
共428,分29頁顯示
上一頁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6
17
18
19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五音戲
溫州亂彈
蔚然成風
太學體
攤簧
俗講
俗體字
俗文學
蘇州彈詞
跳天燈
跳腳舞
通行本
藤球
套話
趧婁
《漢語大詞典》:
五音戲(五音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山東 濟南 、 淄博 一帶,由秧歌、花鼓發(fā)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最初由五個人演出,故名“五人戲”,后稱“五音戲”。
分類:
戲曲
戲曲劇種
曲劇
劇種
流行
山東
濟南
淄博
《漢語大詞典》:
溫州亂彈(溫州亂彈)
甌劇的舊名。形成于 清 初,流行于 浙江省 溫州 一帶,兼唱高腔、昆腔、徽調(diào)、灘簧和亂彈,以唱亂彈為主,故稱“溫州亂彈”。 溫州 地區(qū)古稱 東甌 ,建國后定名為甌劇。
分類:
舊名
流行
浙江
《國語辭典》:
蔚然成風(蔚然成風)
拼音:
wèi rán chéng fēng
事情已發(fā)展成為一股風氣。如:「如今國人生活富足,出國旅游已蔚然成風?!?/div>
分類:
流行
逐漸
成風
風氣
《漢語大詞典》:
太學體(太學體)
宋 時流行的險怪奇澀的文體。
《
宋史·歐陽修傳
》
:“知 嘉祐 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 修 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
分類:
時流
流行
險怪
怪奇
文體
《國語辭典》:
攤簧(攤簧)
拼音:
tān huáng
流行于江、浙一帶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參見「灘黃」條。
分類:
流行
蘇州
上海
杭州
《國語辭典》:
灘簧(灘簧)
拼音:
tān huáng
流行于江、浙一帶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參見「灘黃」條。
分類:
曲藝
類別
蘇州
上海
《國語辭典》:
俗講(俗講)
拼音:
sú jiǎng
唐代的說唱文學。唐代僧人根據(jù)佛經(jīng)的內(nèi)容加以鋪陳演義,以通俗有趣的說唱方式向在家人宣揚佛法?!顿Y治通鑒。卷二四三。唐紀五十九。敬宗寶歷二年》:「上幸興福寺,觀沙門文溆俗講?!?/div>
分類:
流行
寺院
講經(jīng)
佛經(jīng)
敷衍
通俗
淺顯
變文
《漢語大詞典》:
俗體字(俗體字)
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規(guī)范的漢字,別于正體字而言。如“菓”、“唸”分別為“果”、“念”的俗體字。
分類:
通俗
俗流
流行
字形
規(guī)范
漢字
正體
《國語辭典》:
俗文學(俗文學)
拼音:
sú wén xué
流行于民間的文學作品。如歌謠、小說、變文、彈詞、寶卷等。也稱為「通俗文學」。
分類:
有些
稱呼
民間
流行
近現(xiàn)代
《國語辭典》:
蘇州彈詞(蘇州彈詞)
拼音:
sū zhōu tán cí
一種流行于江蘇南部、上海、浙江的杭、嘉、湖等地區(qū)的曲藝。有說有唱,以小三弦、琵琶為主。演出者自彈自唱,有一人、二人和二人以上等組合形式?;境皇巧?、下句變化反覆結(jié)構(gòu)。表演靈活簡便,善用敘事、代言相結(jié)合的手法和說、噱、彈、唱的藝術(shù)手段描繪故事情節(jié),刻劃人物性格。此種技藝在清代中葉時已相當成熟。
分類:
曲藝
曲藝曲種
流行
上海
江蘇
浙江
分地
地區(qū)
《漢語大詞典》:
跳天燈(跳天燈)
京 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 廣西 京 族地區(qū)。女子舞者手托、頭頂盤碟,上置以點燃的蠟燭。表演者隨著強烈的鼓點節(jié)奏,雙手托盤碟相對轉(zhuǎn)動手腕,隊形縱橫交錯,變化較多。舊時用于祭祀,多在節(jié)日表演。
分類:
民間
舞蹈
流行
《漢語大詞典》:
跳腳舞
彝 族民間舞蹈。流行于 云南 、 四川 、 貴州 的 彝 族地區(qū)。舞者一般為雙數(shù),拉手成圈,左右移動。主要是腳部動作。動作激烈,情緒奔放。也叫打跳、對腳舞。
分類:
民間
舞蹈
流行
云南
四川
《國語辭典》:
通行本
拼音:
tōng xíng běn
普通流行的版本。指坊間流行甚多,隨時可以得到,或雕刻平常,不是特別值得珍藏的書,皆稱為「通行本」。
分類:
通行本
流行
書籍
版本
《國語辭典》:
藤球
拼音:
téng qiú
1.一種球類運動。起源于十五世紀的馬六甲一帶,具排球的整體配合、足球的靈巧傳遞和羽毛球長抽短吊等特性。比賽場地似羽毛球場,男、女子組比賽中間隔網(wǎng)分別為一點五五公尺和一點四五公尺高。每方由三名球員上場,僅以頭與腳控球、攻擊。
2.藤球比賽所用的球。用每股九至十一根單層藤條編織而成。圓形,共有十二孔,男子組比賽用球重量約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公克,女子組比賽用球重量約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公克間。
分類:
流行
東南亞
踢球
球類運動
《國語辭典》:
套話(套話)
拼音:
tào huà
1.普通應(yīng)酬的習慣語。《醒世姻緣傳》第二回:「計氏讓他們到家吃茶,眾婦人都辭了不肯進去,站定敘了句把街坊家套話?!埂都t樓夢》第九○回:「寶蟾道:『好說,自家人,二爺何必說這些套話?!弧挂卜Q為「套頭話」。
2.用話設(shè)計問出真情。如:「話里套話」。
3.指公式化的空話。
分類:
套話
應(yīng)酬
一時
客套話
行業(yè)
中流
流行
公式化
言談
《漢語大詞典》:
趧婁(趧婁)
亦作“ 趧鞻 ”。 舞典名,流行于古代少數(shù)民族。
分類:
流行
少數(shù)民族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