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45,分30頁顯示  上一頁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國劇
葫蘆笙
新藝術
涯詞
猶太教
楊荷
奄被
痄腮
嶂癘
百家姓
花鼓戲
花部
漢劇
二禬子
二人臺
《國語辭典》:國劇(國?。 ?span id="ik1roqy" class='label'>拼音:guó jù
舊時流行于中國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改北京為北平,稱為「平劇」。以漢調的西皮、徽調的二黃為主要唱腔,同時也吸收其他唱腔,如昆腔、吹腔、梆子腔、羅漢腔等,也稱為「皮黃戲」。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且融入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內容則以歷史故事為主,服裝考究,色澤鮮麗,具有獨特風格,對各地的劇種影響很大。由于地區(qū)與藝術風格的不同,故分有許多流派,以京派、海派為兩大支。
《國語辭典》:葫蘆笙(葫蘆笙)  拼音:hú lú shēng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中國大陸西南彝、佤、傣、怒等族居住地區(qū)。制法為將小葫蘆挖空做音斗,細長部的頂端做吹口,穿透葫蘆的腹部環(huán)列插入竹管。全長約三十公分。吹奏時,口吹葫蘆細端,除按音孔發(fā)音外,再按住穿過葫蘆底部的管口,可發(fā)出另外一個音。音色柔和,音量較小??捎糜讵氉?、合奏和舞蹈的伴奏。古時也稱為「瓢笙」。
《國語辭典》:新藝術(新藝術)  拼音:xīn yì shù
西元一八九○到一九一○年間,流行于全歐洲的裝飾藝術風格。圖案多由仿自植物卷須及昆蟲羽翼的波紋構成,使造形呈現(xiàn)流動感。多應用于建筑、室內設計、珠寶與玻璃器皿設計等。
《國語辭典》:涯詞(涯詞)  拼音:yá cí
一種流行于宋代的說唱藝術。其文詞典雅,內容與說話相似。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唱涯詞》:「唱涯詞,只引子弟;聽淘真,盡是村人。」也作「崖詞」。
《國語辭典》:猶太教(猶太教)  拼音:yóu tài jiào
猶太人信仰的宗教。經典是由律法書、先知書、圣錄組合的圣經(即基督教所謂的「舊約」)和原為口傳的塔木德?;窘塘x是以雅赫維(即基督教所稱的耶和華)為唯一真神,深信猶太人為神的唯一選民,認為教義、教規(guī)系由雅赫維透過摩西傳授來的。也稱為「以色列教」。
《漢語大詞典》:一賜樂業(yè)教(一賜樂業(yè)教)
古代入居 中國 的 猶太 人對其 猶太教 的專稱?!耙毁n樂業(yè)”是 希伯來 文,即“以色列”的古音譯。其教傳入 中國 的年代,一說在 五代 后漢 (947-950年);一說在 金世宗 大定 三年(1163年),并在 開封府 建 猶太 寺。 明 弘治 二年《重建清真寺記》:“夫 一賜樂業(yè) 立教祖師 阿無羅漢 ,迺 盤古 阿躭 十九代孫也?!?明 正德 七年《尊崇道經寺記》:“至於 一賜樂業(yè)教 ,始祖 阿躭 ,本出 天竺西域 ?!眳㈤?陳垣 《開封一賜樂業(yè)教考》、 潘光旦 《中國境內猶太人的若干歷史問題》
《漢語大詞典》:楊荷(楊荷)
古代 楚 地流行的歌曲名。
《漢語大詞典》:奄被
謂普遍流行。 康有為 《請禁婦女裹足折》:“臣嘗考裹足惡俗,未知所自。史記‘利屣’,不過尖頭; 唐 人詩歌,尚未詠及; 宋 世奄被,遂至方今?!?/div>
分類:普遍流行
《國語辭典》:痄腮  拼音:zhà sāi
病名。腮部發(fā)炎腫脹的病。也稱為「耳下腺炎」。
《漢語大詞典》:嶂癘(嶂癘)
即瘴癘,南方濕熱地區(qū)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藐爾諸孤,朝不謀夕,流離大海之南,寄命嶂癘之地?!?/div>
《國語辭典》:百家姓  拼音:bǎi jiā xìng
書名。舊時童蒙課讀之書,不著作者姓名。用姓氏編成韻文,每句四字,以便誦讀,始趙而終司空。收單姓四百零八,復姓三十。見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
《國語辭典》:花鼓戲(花鼓戲)  拼音:huā gǔ xì
流行于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等省的民間雜藝。由民間歌舞發(fā)展而來,通常為男女二人,一人執(zhí)鑼,一人背鼓,邊歌邊舞。由于流行地區(qū)及表演形式的差別,有各種花鼓。也稱為「花鼓」。
《國語辭典》:花部  拼音:huā bù
戲曲種類的泛稱。清朝乾隆時對當時各種地方戲曲的總稱。以多種樂器合奏,紛雜囂亂。劇詞和音樂,通俗易解,受當時群眾的喜愛。包括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高腔、二簧調等。也稱為「亂彈」。
《國語辭典》:漢?。h劇)  拼音:hàn jù
一種流行于湖北、陜西、河南等省的地方戲曲名稱。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原以秦腔演變來的西皮,及安徽傳來的二黃為主要唱腔,并和徽劇相互影響。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對湘、川、贛等戲劇的發(fā)展都有影響。尤其清嘉慶、道光年間,傳入北京,逐漸演變成京劇。伴奏樂器有胡琴、二弦、鼓板等。也稱為「漢調」。
《漢語大詞典》:二禬子
亦作“ 二會子 ”。 宗教名。舊時流行于 淮南 地區(qū)。 宋 陸游 《條對狀》:“惟是妖幻邪人,平時誑惑良民,結連素定,待時而發(fā),則其為害,未易可測。伏緣此色人處處皆有, 淮南 謂之二禬子,兩 浙 謂之牟尼教, 江東 謂之四果?!?span id="bpc15tb" class="book">《宣和遺事》前集:“天子見了道:‘這和尚必是南方二會子左道術,使此妖法諕朕?!?/div>
《國語辭典》:二人臺(二人臺)  拼音:èr rén tái
一種戲曲曲藝。流行于內蒙中部和西部。用笛子、四胡、揚琴、四塊瓦伴奏,由二人歌舞對唱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