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黃梅戲(黃梅戲)  拼音:huáng méi xì
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等地區(qū)的劇種。其主要曲調(diào)是由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謠而來,受青陽腔的影響,并與安徽民間歌舞、說唱音樂等融合發(fā)展而成。
《漢語大詞典》:湖劇(湖劇)
戲曲劇種名。流行于 浙江省 湖州市 一帶。因由當?shù)貫┗珊兔窀璋l(fā)展而成,故舊名又叫“湖州灘簧”。
《漢語大詞典》:冬瘟
中醫(yī)稱冬季流行的急性傳染病。
《國語辭典》:閩?。ㄩ}?。 ?span id="8u8nemv" class='label'>拼音:mín jù
流行于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qū)和臺灣的劇種。從明末開始發(fā)展至今,在發(fā)展過程中曾受徽劇和京劇等的影響。主要伴奏樂器有梆笛、二胡及嗩吶等,所使用的曲調(diào)則有逗腔、揚歌、江湖和小調(diào)等四類。也稱為「福州戲」。
《漢語大詞典》:深坡
流行于 潮州 的一種大鑼,邊緣較闊,懸于木架,用槌敲擊,發(fā)音低沉。常用于戲曲音樂及民間鑼鼓樂中。
《國語辭典》:六弦琴  拼音:liù xián qín
參見「吉他」條。
《國語辭典》:梨園戲(梨園戲)  拼音:lí yuán xì
流行于福建省南部及臺灣等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梨園戲為現(xiàn)存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流行的區(qū)域除閩南之外,尚包括臺灣及南洋一帶,它的表演形式和音樂,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風格。采用南管音樂做為主要曲調(diào)。曲調(diào)牌名有許多與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認為是宋元南戲的遺音。梨園戲的角色原分生、旦、凈、末、丑、貼、外,故舊稱「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為主。大約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為「大梨園」與「小梨園」,前者以成人為主,后者以童伶為主。梨園戲的劇目,大梨園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園,各有擅演的所謂「十八棚頭」,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劇目,三者在表演形態(tài)上,亦有所不同。
《漢語大詞典》:山坡羊
(1).民間曲調(diào)名。流行于 明 正德 年間,多表現(xiàn)男女情愛。別有《數(shù)落山坡羊》,曲詞較長。
(2).曲牌名。北曲中呂宮、南曲商調(diào),都有此曲牌。南曲較常用??捎米餍×睿灰部捎迷谔浊?。戲曲里大多用以表現(xiàn)悲哀的情緒。
《國語辭典》:順口溜(順口溜)  拼音:shùn kǒu liū
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語。純用口語,句子長短不一,念來極為順口流利。如:「大陸有句順口溜:『十億人民九億賭,一億不賭裝糊涂?!弧?/div>
《漢語大詞典》:天菩薩
也稱“英雄結(jié)”。彝族男子頭飾。主要流行于四川大小涼山地區(qū)。男子額前留一小撮2~3寸長方形頭發(fā),編成一至二條小辮,裹以數(shù)丈長的青、藍布帕包頭,在右前方扎成細長錐形,指向天空,以示英武,故稱。源于原始的對天崇拜。
《國語辭典》:諸宮調(diào)(諸宮調(diào))  拼音:zhū gōng diào
一種古詞曲。敷演故事,略如彈詞,盛于宋、金間,屬于說唱文學。因由許多宮調(diào)不同的曲牌所聯(lián)綴成篇,故稱為「諸宮調(diào)」。如董解元的《西廂記》。宋。灌園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諸宮調(diào)本京師孔三傳編撰,傳奇、靈怪、八曲、說唱?!?/div>
《國語辭典》:吐良  拼音:tǔ liáng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云南景頗族,無簧。將竹子挖空,吹孔開在管身中央,演奏時橫吹,左手拇指按左管口,右手掌心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配合以吹氣的力度變化,可奏出兩個八度以上的音。多用于獨奏,或民間集體舞蹈伴奏。當?shù)竟赛S熟時,小孩和年輕人均喜歡吹吐良,以驚散鳥雀。也稱為「妥任」。
《國語辭典》:彩調(diào)(彩調(diào))  拼音:cǎi diào
流行于廣西壯族聚落的劇種。自清初流傳至今,其唱腔為曲牌體,節(jié)奏輕快流暢,內(nèi)容多反映民間生活及情感,表現(xiàn)出活潑歡樂的情趣。
《國語辭典》:國?。▏鴦。 ?span id="3m7v2bs" class='label'>拼音:guó jù
舊時流行于中國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改北京為北平,稱為「平劇」。以漢調(diào)的西皮、徽調(diào)的二黃為主要唱腔,同時也吸收其他唱腔,如昆腔、吹腔、梆子腔、羅漢腔等,也稱為「皮黃戲」。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且融入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內(nèi)容則以歷史故事為主,服裝考究,色澤鮮麗,具有獨特風格,對各地的劇種影響很大。由于地區(qū)與藝術風格的不同,故分有許多流派,以京派、海派為兩大支。
《國語辭典》:葫蘆笙(葫蘆笙)  拼音:hú lú shēng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中國大陸西南彝、佤、傣、怒等族居住地區(qū)。制法為將小葫蘆挖空做音斗,細長部的頂端做吹口,穿透葫蘆的腹部環(huán)列插入竹管。全長約三十公分。吹奏時,口吹葫蘆細端,除按音孔發(fā)音外,再按住穿過葫蘆底部的管口,可發(fā)出另外一個音。音色柔和,音量較小??捎糜讵氉?、合奏和舞蹈的伴奏。古時也稱為「瓢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