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45,分30頁顯示  上一頁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評話
神拳
沙戲
流鄭
沇沇
揚琴
鎖南枝
蘇劇
套語
堂戲
壯劇
飛歌
北劇
簸邏
皮皮
《國語辭典》:評話(評話)  拼音:píng huà
一種講唱文學(xué)。參見「平話」條。《醒世恒言。卷一三??逼ぱ巫C二郎神》:「過了兩個月,卻是韓夫人設(shè)酒還席。叫下一名說評話的先生,說了幾回書?!?/div>
《漢語大詞典》:神拳
拳術(shù)名。流行于義和團(tuán)內(nèi)的“神助義和拳”的簡稱。 羅惇曧 《拳變馀聞》:“義和拳稱神拳,以降神召眾,號令皆神語?!?燕谷老人 《續(xù)孽?;ā?/span>第五七回:“此地幾條胡同內(nèi)有人設(shè)了壇,練習(xí)神拳,聽説是念了咒,就有神道附在身上,就會使拳,使各種兵器?!?鮑昌 《庚子風(fēng)云·楔子》:“經(jīng)諜報人員探知, 趙三多 等人復(fù)將過去所練之梅花拳,改名為‘神助義和拳’,簡稱神拳。”
《漢語大詞典》:沙戲(沙戲)
壯族戲曲劇種。流行于 云南省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的 廣南 縣一帶。相傳 清 咸豐 、 同治 年間由當(dāng)?shù)厣礁柩葑兌?。也?廣南 壯劇。
《漢語大詞典》:流鄭(流鄭)
古代 鄭 地流行的民間俗樂。 漢 桓譚 新論·啟寤:“玄酒不如 蒼吾 之醇,控揭不如流 鄭 之樂。”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二:“流 鄭 激 楚 ,度宮中商。感心動耳,綺麗難忘?!眳⒁姟?鄭聲 ”。
《國語辭典》:鄭聲(鄭聲)  拼音:zhèng shēng
鄭國的音樂多淫聲,為靡靡之音。故稱淫蕩不雅正的音樂為「鄭聲」。《論語。衛(wèi)靈公》:「放鄭聲,遠(yuǎn)佞人。」《漢書。卷七二。王吉傳》:「罷倡樂,絕鄭聲?!挂卜Q為「鄭音」。
《國語辭典》:沇沇  拼音:yǎn yǎn
流行的樣子。《文選。揚雄。羽獵賦》:「沇沇溶溶,遙噱乎纮中?!?/div>
分類:流行
《國語辭典》:揚琴(揚琴)  拼音:yáng qín
樂器名,擊弦樂器。明末由中東、波斯(伊朗)一帶傳入中國。以木為盒,如扇面狀,上張銅絲或鋼絲為弦,以琴竹敲擊發(fā)聲。亦稱為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現(xiàn)代幾乎統(tǒng)一稱作「揚琴」,一般多為四橋半,四個八度,普遍使用于民族器樂合奏。
《漢語大詞典》:鎖南枝(鎖南枝)
(1).曲牌名。屬南曲雙調(diào),共九句。其字?jǐn)?shù)定格,據(jù)《九宮大成譜》正格是三、三、七、五、五、三、三、三、三。第四句可變?yōu)樗淖只蛄?。可用作小令,或用作過曲。
(2).民間曲調(diào)名。開始流行于 明 代中葉。 河南省 傳唱尤盛。有兩種調(diào)子:一種字句短而較零碎,一種長短夾雜。歌聲不同。
《漢語大詞典》:蘇?。ㄌK?。?/div>
江蘇 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 蘇州 一帶。由曲藝“蘇州灘簧”發(fā)展而成,常用曲調(diào)有費家調(diào)、弦索調(diào)、太平調(diào)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國語辭典》:套語(套語)  拼音:tào yǔ
1.日常應(yīng)酬的習(xí)慣語。如:「一般人初次見面,大都只是套語寒暄一番而已?!挂沧鳌柑鬃印?。
2.公文、契約等的固定格式用語?!抖膛陌阁@奇》卷二二:「把這些賣契套語刊刻了板,空了年月,刷印百張,放在身邊,臨時只要填寫某處及多少數(shù)目,注了年月?!?/div>
《漢語大詞典》:堂戲(堂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湖北 巴東 、 五峰 等地,多為群眾業(yè)余演出。演皮黃戲劇目,也演部分民間小戲。
《國語辭典》:壯?。▔褎。 ?span id="igt6fsf" class='label'>拼音:zhuàng jù
一種壯族的戲劇。因流行地區(qū)的不同,可分為廣西壯劇和云南壯劇兩支。以說唱藝術(shù)「板凳戲」為基礎(chǔ)發(fā)展而成,風(fēng)格接近民間小戲。主要唱腔有正調(diào)、過場調(diào)等。唱腔又可分為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咿荷嗨四個流派。
《國語辭典》:飛歌(飛歌)  拼音:fēi gē
一種苗族民歌。流行于貴州東南苗族地區(qū)。是青年男女互相邀請出寨游方時唱的山歌。曲調(diào)高亢,節(jié)奏自由,曲式短小,歌詞五字一句,一首歌只有四、五句。
《國語辭典》:北?。ū眲。 ?span id="ay5pdp6" class='label'>拼音:běi jù
統(tǒng)稱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戲劇。常以北方方言演出,作者多半是元朝大都(今北京)、平陽等地的人。其風(fēng)格悲壯渾雄,音節(jié)挺勁,氣勢磅礴。
《國語辭典》:簸邏(簸邏)  拼音:bǒ luó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北魏時代的唇簧氣鳴樂器。元。王逢〈古從軍行〉七首之三:「大旗蕭蕭寒,長槊列萬夫,令下簸邏鳴,鐵騎分四驅(qū)。」也稱為「大角」、「簸邏回」、「拔邏回」。
《國語辭典》:皮皮  拼音:pí pí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維吾爾族,管身用蘆葦制作,上端由兩塊木片將葦管壓扁,與管身成十字形,再將吹嘴修制成簧片,管身正面開八個方形按音孔,流行于新疆南部的和闐、麥蓋提地區(qū),音色沉厚優(yōu)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