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此云眾鎧。天竺人也。少棄家。清俊有律學。尤精雜心。元嘉十年。至建鄴。道俗爭崇尚。號三藏。居平陸寺。與沙門慧觀。增脩寺塔。有獅子國比丘尼鐵薩羅至。為影福寺尼慧果凈音等受戒法。祇洹慧義者。非之。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于是義屈伏。僧尼受者數(shù)百人。彭城王義康特敬事之。譯雜心及摩得勒伽分別業(yè)報略勸發(fā)諸王要偈請圣僧浴文等。寶云臨文?;塾^筆受。后還西域。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僧伽跋摩。此云眾鎧。天竺人也。少而棄俗。清峻有戒德。善解三藏尤精雜心。以宋元嘉十年。出自流沙至于京邑。器宇宏肅。道俗敬異。咸宗事之。號曰三藏法師。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舍宅建剎。因名平陸寺。后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供養(yǎng)以表厥德。跋摩共觀加塔三層。今之奉誠是也。跋摩行道諷誦日夜不輟。僧眾歸集道化流布。初三藏法師明于戒品。將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是時二眾未備。而三藏遷化。俄而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至都。眾乃共請跋摩為師繼軌三藏。祇洹慧義擅步京邑。謂為矯異執(zhí)志不同。親與跋摩拒論翻覆。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既德有所歸。義遂回剛靡然推服。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僧尼受者數(shù)百許人。宋彭城王義康。崇其戒范。廣設(shè)齋供。四眾殷盛傾于京邑?;塾^等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雖譯未及繕寫。即以其年九月。于長干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寶云譯語。觀自筆受。考覈研校一周乃訖。續(xù)出摩得勒伽分別業(yè)報略勸發(fā)諸王要偈及請圣僧浴文等。跋摩游化為志不滯一方。既傳經(jīng)事訖辭還本國。眾咸祈止莫之能留。元嘉十九年。隨西域賈人舶還外國。不詳其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1—524 【介紹】: 南朝梁僧。南陽人,俗姓馮。十八歲出家,住光興寺,從曇斌法師學經(jīng)教。梁武帝天監(jiān)中敕命住宣武寺。帝重其戒行,不呼名而稱上座法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馮姓。海鹽人。其先居南陽之冠軍。少負出俗志。二親弗許。固請之。乃曰?;槎笕我?。年十八為納室。始半載即棄去。隸光興寺落發(fā)。出都居興皇寺。從道猛曇齊。學成實論。日夜勤至。吳郡張融。遺周颙書曰。古人猶留兒女以承族統(tǒng)。法寵師絕塵如棄涕唾。若斯之志。大矣遠矣。后從長樂寺僧周。學雜心毗曇。莊嚴寺曇斌歷德眾部。采玄析奧。風神秀舉。齊竟陵王子良。嘗于西邸義集。事委冶城智秀。秀謂寵曰。當此應對。卿何如我。答曰。先悅后拒。我不及卿。詮名定實。卿不及我。秀有慚色。年三十八。會正勝寺法愿。善樊許術(shù)。謂寵四十當死。寵亦自覽鏡。見面有黑氣。于是盡貨其衣缽。以其資。并市香燈。歸光興房。杜門禮懺。晝忘食息。夕不寢寐。迄四十年。歲暮之夕。忽兩耳腫痛。愈加惕厲。懺達四更。聞外有聲曰。君死業(yè)已盡。遽開門都無所見。明日視之。則黑氣消滅。而耳后之壽骨隆起。天監(jiān)七年。詔為僧正。徙居宣武寺。寺故名天保。上為宣武王脩福。詔繕飭以待寵。普通四年。感風疾??唇?jīng)禮拜不廢。五年三月十六日終。春秋七十四。葬定林寺 時智果。管氏吳人。亦居海鹽光興寺。僧淑。居剡縣公車寺。并善諸經(jīng)部。史不詳述。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法寵。姓馮氏。南陽冠軍人。后遭世難寓居海鹽。少有絕俗之志。二親愛而弗許。執(zhí)志固請。乃曰。須待為汝婚竟隨意所欲。十八納妻。經(jīng)始半年。舍家服道住光興寺。成辦法式習學威儀。其后出都住興皇寺。又從道猛曇濟學成實論。二公雅相嘆賞。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動意。吳郡張融與周颙書曰。古人遺放故留兒女。法寵法師絕塵如棄唾。若斯之志大矣遠矣。又從長樂寺僧周學。通雜心及法勝毗曇。又從莊嚴曇斌歷聽眾經(jīng)。探玄析奧妙盡深極。高難所指罕不倒戈。昔吐蘊藉風神秀舉。齊竟陵王子良。甚加禮遇。嘗于西邸義集選諸名學。事委治城智秀。而競者尤多。秀謂寵曰。當此應對卿何如我。答曰。先悅后拒我不及卿。詮名定賞卿不及我。秀有慚色。年三十八。正勝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許之術(shù)。謂寵曰。君年滿四十當死。無可避處。唯有祈誠諸佛懺悔先愆。跳脫或可冀耳。寵因引鏡驗之。見面有黑氣。于是貨賣衣缽資馀。并市香供。飛舟東逝。直至海鹽居在光興。閉房禮懺杜絕人物。晝忘食息夜不解衣。迄年四十。歲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彌生怖懅。其夜懺禮已達四更。聞戶外有人言曰。君死業(yè)已盡。遽即開戶都無所見。明晨借問僉言黑氣都除。兩耳乃是生骨。斯實懺蕩之基。功不虛也。末又從東夏慧基聽其講導。言論往復旬日之間。文疑理滯反啟其志。又鼓棹西歸住道林寺。開宇臨澗敞軒映水。解帙尋經(jīng)每自惆悵而不能已。及東昏在位。多請游于北山。因而移寓天保寺。天監(jiān)七年齊隆寺法鏡徂歿。僧正惠超啟寵鎮(zhèn)之。敕曰。法寵法師造次舉動不逾律儀。不俠性欲不事形勢。慈仁愷悌雅有君子之風??镎聫R信得其人矣。上每義集以禮致之。略其年臘敕常居坐首。不呼其名號為上座法師。請為家僧。敕施車牛人力衣服飲食。四時不絕。寺本陜小。帝為宣武王修福。下敕王人繕改張飾以待寵焉。因立名為宣武寺也。門徒敦厚常百許人。普通四年忽感風疾不能執(zhí)捉。舒經(jīng)格上晝夜不休。赴諸法事坐輿講說。未疾禮佛常以百拜為限。后不能起居。猶于床上依時百過俯仰虔敬。所懺所愿與本無異。后疾甚中使參候相望于道。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春秋七十四。皇上傷悼道俗悲戀。敕葬定林寺墓。一切兇事天府供給。舍人主書監(jiān)視訖事。復有沙門智果。管氏。吳人。住海鹽光興寺。清直平簡善諸經(jīng)術(shù)。又剡縣公車寺沙門僧淑。捃采眾師并為己任。隨問隨答思慮周廣。雖有徵覈而未盡其要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2—518 【介紹】: 北魏武邑武遂人,先單名蔚,字叔炳,一字伯華,小字陀羅。以儒學名。孝文帝太和初舉孝廉,為中書博士。轉(zhuǎn)皇宗博士。參與理定雅樂。宣武帝初,遷秘書丞、武邑郡中正。上疏請校理東觀藏書。正始中侍講佛經(jīng)稱旨,詔加“惠”字。孝明帝時出為濟州刺史,還,為光祿大夫。
全后魏文·卷四十
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小字陁羅。本單名蔚,宣武詔加惠,號惠蔚法師。太和初,郡舉孝廉對策,為中書博士,轉(zhuǎn)皇宗博士,遷太畝令。宣武即位,歷冗從仆射,遷秘書丞、武邑郡中正,又兼黃門侍郎。遷中散大夫、正黃門,代崔光為著作郎。遷國子祭酒、秘書監(jiān)。延昌中,封棗強縣男。孝明即位,出為平東將軍、濟州剌史。還,除光祿大夫。神龜元年卒。贈大將軍、瀛州刺史,謚曰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道士。陜州人,字子實。隱居東海。太宗貞觀五年,召至京師,賜號西華法師。高宗水徽中,流郁州。所注《老子》,名《道德真經(jīng)義疏》,原書不存,近人蒙文通有輯本。又注《莊子》,名《南華真經(jīng)注疏》,凡三十卷,收入《道藏》。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玄英字子實。陜州人。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永岳中流郁州。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王氏。金華人。住馀姚之休光寺。持律通經(jīng)。郁有名譽。甚為時彥所推重。天寶六年。太守秦公長史狄公。薦主此寺。二公相謂曰。真師解深妙法。悟無上義。問一得三。聞一知十。利涉之辨博。僧會之智周。與之齊驅(qū)并駕可也。八年終。縣令王璲制文以銘。洪元慎書。
三刀師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廬陵曹氏子。伯連也。貌剛毅而心柔善。恒持金剛經(jīng)。其經(jīng)卷。每以竹筒盛而佩之。自誓畢生不娶。時天下方以安史之亂。所至不寧。而江南尤甚。大歷七年。十一月廣州呂大夫叛。州刺史劉寧。被洪州會府路嗣恭牒徵兵三千人。收番禺。于是伯連在選中。既呈閱。又差充行營小將。伯連患之。遂亡命。府即牒諸處要害捕逐。尋獲于州之洋口。械送州處分。州命斬于朱木橋。三斬刀刃皆不入。寧怪而問其故。答曰。素怯懦。使從軍?;蚩謩v衄威武。所以逃也。然而三斬不入者不自知。果何說也。其無乃金剛經(jīng)之力歟。問經(jīng)今安在。答曰。被獲時。已失墜于數(shù)百步之外。寧遽令求而得之。則竹筒之上有刀痕三。寧嘆異聽為僧。世號三刀師。隸名郡之龍興寺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三刀法師者。本姓曹。廬陵人也。天然之性嗜于蔬食。羈貫成童志愿出家。于時自江以西從安史之亂。南方不寧多事土扶。故強兼弱兵革未休。大歷七年十一月廣州呂大夫被翻城。奉洪州路嗣恭。牒吉州刺史劉寧徵兵三千人。同收番禺。法師舊名伯連。其為人也強渥而貌惡。且心循良恒持誦金剛經(jīng)。以筒盛經(jīng)佩之于身。誓不婚娶。然不揚此善于他。惟密行愈至。無何被括為軍。呈閱之時又選充行營小將。非其所好。遂亡命焉。時徵兵頗急牒諸處要害捕逐。于本州洋口擒送劉寧。令于朱木橋處死。三下刃俱折。劉怪問之。遂言。素志舍家恒持經(jīng)法。如斯怯懦恐衄軍威。是以亡耳。問經(jīng)何在。曰被獲時遺墜。遂令搜取果數(shù)百步外得之。竹筒有刃痕而幾絕。劉拱手稱嘆久之。乃縱其為僧。奏聞。敕下本道號三刀法師。配本郡龍興寺。后加精進卒于住所。
釋寶達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杭州靈隱寺僧也。素以持誦秘祝。獲效于世。故其所居之院。有印沙床照佛鑒等法器。浙江之潮。視天下尤險壯。秋高氣盛。則波濤湍激。至敗堤防。冒城郭。為生民患。于是達禱禳之。忽夜見偉人玄冠朱衣。擁徒從造前。謂達曰。弟子蓋吳之伍員也。昔以復仇雪恥之志。寓憤怒于天地間。以隳凌品匯。則其獲譴訶于善類多矣。茲賴師以慈憫悲悼之誠。使患解脫纏蓋。則庶幾以升濟矣。言訖而隱。后西岸果沙漲。人謂達所感致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寶達者。不知何許人也。遁是名山高乎道望。號剎利法師。以持密咒為恒務。其院中有印沙床照佛鑒。往者浙江也。驚濤巨浪為害實深。其潮大至則激射今湖上諸山焉。達哀其桑麻之地悉變?yōu)榻?。遂誦咒止?jié)裰?。一夜江濤中有偉人。玄冠朱衣導從甚繁而至。謂達曰。弟子是吳伍員。復仇雪恥者。非他人也。師慈心為物。員已聞命矣言訖而滅。明日寺僧怪問。昨夜車馬之喧為誰。具言其事。其冥感神理多此類也。自爾西岸沙漲彌年。還為百姓殖利。時所推稱翕然敷化。后罔知所終。 系曰。印沙床者何。通曰。有道之士居山必非寶器。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歟。照佛鑒者何。通曰。即鑒燈耳。以其陸鴻漸貞元中多游是山述記。記達師節(jié)儉而明心之調(diào)度也。
法師自利利他益
【三藏法數(shù)】
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jīng),其說經(jīng)之人,一切時中,身心調(diào)適;諸人民眾,增加守護,慈悲平等,心無傷害;亦令一切眾生,誠心皈仰,皆悉修習菩提之行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作大法師
【三藏法數(shù)】
謂人深達妙義,作大法師,為眾演說;以其正行,令彼進修,是為菩薩之善友也。
好求法師過罪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奉承師長如事父母,聽受其教,則菩提之果可成,若窺伺以求其過,則不惟無聽受之誠,且虧事師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帝心法師
【三藏法數(shù)】
帝心,號也。姓杜,諱法順。世間聾啞者遇之,必能聞能語。唐太宗詔謂之曰:朕苦勞熱,師之神力,何以蠲除?師曰:圣德御宇,微恙何憂,但頒大赦,圣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錫號曰帝心。作法界觀門,專弘華嚴,是為三祖。
云華法師
【三藏法數(shù)】
云華,寺名也。師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趙,諱智儼。得帝心之親傳,以授賢首。其教大行,是為四祖。
賢首法師
【三藏法數(shù)】
賢首,謚號也。諱法藏,其先,康居國人。唐則天詔于太原寺,開華嚴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須臾成蓋,萬眾歡呼。召對長生殿,指殿隅金師子,以喻法界體、用,而為說法。則天領(lǐng)解,遂著其說,為金師子章,是為五祖。
清涼法師
【三藏法數(shù)】
清涼,號也。姓夏侯氏,諱澄觀。會稽人,造華嚴大疏。唐德宗誕節(jié),召對內(nèi)殿,能以妙法清涼帝心,遂賜號清涼。憲宗問華嚴宗旨,豁然有得,加號大統(tǒng)清涼國師。文宗開成三年示寂。凡歷九朝,為七帝門師,是為六祖。(九朝者,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圭峰法師
【三藏法數(shù)】
圭峰,終南山之別名也。師居是山,因得是名。姓何,諱宗密,果州人。清涼嘗謂之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汝乎?遂著圓覺華嚴等疏鈔。唐文宗詔問佛法大意,賜號大德,是為七祖。(毗盧,梵語具云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華藏,即華藏世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