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紫荊關(guān)(紫荊關(guān))  拼音:zǐ jīng guān
位于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的關(guān)隘。由此可通山西省大同縣。是河北省西部的要隘。也稱為「子莊關(guān)」。
《國語辭典》:程普  拼音:chéng pǔ
人名。字德謀,三國右北平土垠人(今河北省豐潤縣),生卒年不詳。從孫堅、孫策征伐有功,官至蕩寇將軍。
《國語辭典》:定窯(定窯)  拼音:dìng yáo
宋時定州所造的瓷器。胎薄如殼,半透明,表面細(xì)潤光潔。以質(zhì)薄、體輕、土細(xì),色白,釉有淚痕者最佳。也稱為「定瓷」。
《漢語大詞典》:望海臺(望海臺)
古臺名。故址在今 河北省 滄縣 東北。又名 漢武臺 ,方術(shù)之士為 漢武 求仙處?;蛟?漢武 東巡海上所筑。一說 秦始皇 東巡望海處。參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巨洋水、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直隸四·河間府》。
《國語辭典》:酈道元(酈道元)  拼音:lì dào yuán
人名(?~西元527)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曾任東荊州刺史,為政威猛。勤奮好學(xué),歷覽奇書。著有《水經(jīng)注》四十卷,文辭清麗,為兼具地理與文學(xué)價值之佳作。
《國語辭典》:北貨(北貨)  拼音:běi huò
山產(chǎn)。如:「我這店里,南貨、北貨一應(yīng)俱全?!?/div>
《國語辭典》:翠屏山  拼音:cuì píng shān
1.山名:(1)位于河北省昌平縣西北。(2)位于河北省萬全縣西。(3)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南。(4)位于陜西省栒邑縣治之南。也稱為「豳山」、「南岡」、「掛榜山」。(5)位于四川省達(dá)縣南。(6)位于甘肅省隴西縣之南。(7)位于云南省會澤縣東南。也稱為「靈壁山」。(8)位于河北省薊縣西北。也稱為「盤山」。
2.戲曲劇目。水滸故事戲。鋪演楊雄妻潘巧云因與和尚裴如海私通,而于翠屏山遭楊雄、石秀殺害。各地方戲亦多鋪演此劇。
《國語辭典》:博興(博興)  拼音:bó xīng
縣名。位于山東省濟(jì)南市東北,小清河北岸。
《國語辭典》:顏元(顏元)  拼音:yán yuán
人名。(西元1635~1704)號習(xí)齋,清初河北博野人。學(xué)主躬行,以空談為恥,篤習(xí)六藝,究心世務(wù)。其學(xué)源出姚江,而介然自成一家。著有《存性》、《存學(xué)》、《存治》、《存人》四編。
《漢語大詞典》:趙州橋(趙州橋)
原名 安濟(jì)橋 。俗稱 趙州 大石橋。位于 河北省 趙縣 城南 洨河 上。 隋 開皇 、 大業(yè) 年間名匠 李春 所建,為我國現(xiàn)存古代著名建筑之一。 明 湯顯祖 《邯鄲記·入夢》:“驀過 趙州橋 ,蹬上這 邯鄲 道?!?span id="gi1vs6j" class="book">《詩刊》1978年第2期:“ 中國 美麗的 洨河 上,那彩虹般的 趙州橋 呵,已經(jīng)屹立了七百個冬春!”
《國語辭典》:大清河  拼音:dà qīng hé
河川名:(1)在河北省境,為白溝、依城、豬龍諸水在安新縣匯合后的總稱。因水清得名。也稱為「會同河」。(2)在山東省境,即古濟(jì)水。今為黃河所奪,惟其上游仍稱為「大清河」。
《漢語大詞典》:千秋亭
(1).亭名。在 河北省 內(nèi)丘縣 (舊 柏鄉(xiāng)縣 )。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上:“ 光武 於是命有司設(shè)壇場於 鄗 南 千秋亭 五成陌 ?!?清 沈濤 《瑟榭叢談》卷下:“今 柏鄉(xiāng) 光武廟 ,古 千秋亭 遺址,廟有二石人半身,俗傳 光武 斬石人處?!?br />(2).亭名。在 河南省 澠池縣 東。 晉 潘岳 喪子之地。 晉 潘岳 《西征賦》:“亭有 千秋 之號,子無七旬之期?!?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穀水:“ 穀水 又東逕 千秋亭 南,其亭累石為垣,世謂之 千秋城 也?!?唐 劉禹錫 《吟白君哭崔兒二篇愴然寄贈》詩:“四望車中心未釋, 千秋亭 下賦初成。”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西京三·澠池縣:“ 千秋亭 在縣東二十里, 潘岳 喪子之處。”
《漢語大詞典》:甲氏
春秋 時 赤狄 族的一支。居地在今 河北省 曲周縣 一帶,后為 晉 所并。春秋·宣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晉 人滅 赤狄甲氏 及 留吁 ?!?杜預(yù) 注:“ 甲氏 留吁 , 赤狄 別種?!?/div>
分類:赤狄河北
《國語辭典》:喜峰口  拼音:xǐ fēng kǒu
地名。位于河北省遷安縣西北,為長城重要的關(guān)隘。相傳古代有長期戍邊,不得回鄉(xiāng)的子弟,經(jīng)其父多方祈求,終可返鄉(xiāng),且相會于此,故稱此地為「喜逢口」。明成祖永樂年間,改稱為「喜峰口」。
《國語辭典》:小放?! ?span id="twybsfh" class='label'>拼音:xiǎo fàng niú
1.戲曲劇目。敘村女遇一牧童,相互詰問,對答風(fēng)趣而載歌載舞的故事。
2.流行于河北地區(qū)的民間歌舞。描寫村姑向一牧童問路,而有逗趣、幽默的對答。由于曲調(diào)平易流暢,節(jié)奏活潑明快,十分受到歡迎,后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