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種族平等(種族平等)  拼音:zhǒng zú píng děng
國內各民族在法律上均享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不因其性別、種族、膚色、黨派等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稱為「種族平等」。
《國語辭典》:游牧民族  拼音:yóu mù mín zú
以游牧為生活方式的民族,如匈奴、蒙古、東胡、突厥、阿拉伯諸族皆是。此等民族大率獷悍善戰(zhàn),每每侵掠農業(yè)民族。
《國語辭典》:英語民族(英語民族)  拼音:yīng yǔ mín zú
使用英語的民族。指系出盎格羅薩克森族者。
分類:英語民族
《國語辭典》:印歐民族(印歐民族)  拼音:yìn ōu mín zú
史前時代分布在印度、伊朗、小亞細亞和中亞以及歐洲各地的民族。因為這些民族在當時都使用印歐語言,故稱為「印歐民族」。
《國語辭典》:班圖族(班圖族)  拼音:bān tú zú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熱帶雨林區(qū)的民族。膚色黝黑,卷發(fā),體型略為短小。以農耕及狩獵為生,常與鄰族匹美人往來貿易。
《國語辭典》:赤崁樓(赤崁樓)  拼音:chì kǎn lóu
位于臺南市民族路的古跡。創(chuàng)建于明永歷七年(西元1653)。此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本稱為「普魯民遮城」,是荷蘭人商業(yè)及行政中心。明永歷十五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后,便設府署于此城。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朱一貴之役,樓門曾被破壞,后亦迭遭災禍,致使屋宇傾毀,然城墻卻依然堅固如昔。光緒十二年在此樓中央建文昌閣,西南隅建海神廟。今道路入口處,存有一對石獅,城樓下方有一排碑林,由九只赑屃駝著,碑文為乾隆皇帝親撰,石碑四周有龍紋浮雕,甚為別致。樓本身建筑亦精巧可觀。現(xiàn)屬臺閩地區(qū)一級古跡。也作「赤嵌樓」。
《國語辭典》:哥薩克(哥薩克)  拼音:gē sà kè
散居俄羅斯、波蘭、土耳其、西伯利亞及中亞細亞等地勇悍的民族,以善于騎馬作戰(zhàn)著稱,俄帝嘗編其人為馬隊。也作「可薩克」。
《國語辭典》:紅杉軍(紅杉軍)  拼音:hóng shān jūn
義大利于十九世紀為求民族統(tǒng)一,反對奧、法、西班牙等外國勢力的干涉,由加里波底組成的一支軍隊。曾遠征南方的兩西西里王國,完成義大利南北統(tǒng)一。
《國語辭典》:大傳統(tǒng)(大傳統(tǒng))  拼音:dà chuán tǒng
1.一個民族在各時代、各地區(qū),大致相同的文化、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宗教信仰、風俗民情、文學藝術等方面,稱為「大傳統(tǒng)」。
2.特指由國家與城鎮(zhèn)市民掌握的書寫文化傳統(tǒng),由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所提出;與鄉(xiāng)村中藉由口傳方式流傳的大眾文化「小傳統(tǒng)」相對。
《漢語大詞典》:自治區(qū)
中國民族自治地方中相當于省的行政區(qū)域。有五個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
《漢語大詞典》:自治縣
政行地位與一般縣政府平齊的民族自治區(qū)劃。例如:青?;ブ磷遄灾慰h。
《漢語大詞典》:自治州
地位在省之下、縣之上的一級民族行政區(qū)劃名稱。例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國語辭典》:撣族(撣族)  拼音:shàn zú
中南半島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緬甸東部,其馀分布在緬甸的克欽邦、泰國等地,少數(shù)在中國云南西南部。操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各村建有寺院,多信仰小乘佛教。撣人主要從事農業(yè),種植水稻、玉米、甘蔗、豆類等,而珠寶、鍛冶、紡織等手工業(yè)發(fā)達。村中并有定期的市集。
《國語辭典》:邊疆民族(邊疆民族)  拼音:biān jiāng mín zú
主要集居于邊境附近疆域的民族。中國歷代人口組成多以居于內地的漢族為主,邊疆民族或亦被稱為「少數(shù)民族」。
《國語辭典》:優(yōu)境學(優(yōu)境學)  拼音:yōu jìng xué
研究改良生活環(huán)境,促使民族進化的一門學問。為英語euthenics的音意兼譯名詞。主張改良兒童的后天教養(yǎng)重于改良他們的稟性,反對優(yōu)生學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