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團結(團結)  拼音:tuán jié
1.唐代的地方團練組織?!顿Y治通鑒。卷二二五。唐紀四十一。代宗大歷十二年》:「差點土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身糧醬菜者,謂之『團結』?!?br />2.結合、組織。如:「我們應該團結起來,才能抵抗敵人的侵略?!?/div>
《漢語大詞典》:役兵
服勞役勤務的士兵。 宋 代兵制有禁兵、廂兵、役兵、民兵之別。役兵以游民充任,專事一業(yè),如給漕挽,修河防,養(yǎng)國馬等。 宋 宋祁 《慶歷兵錄序》:“三曰役兵,羣有司隸焉;人之游而惰者入之,若牧置,若漕輓,若管庫,若工技,業(yè)壹事專,故處而無更。凡軍有額,居有營,有常廩,有橫賜?!?/div>
《漢語大詞典》:使效
南宋 時民兵名稱。 宋 葉適 《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議者以 濠 、 楚 使効多代名,自今逃死,須言上乃得收。既有旨,公言:‘ 乾道 初,招 魏勝 、 郭昇 、 張榮義 ,從人給田,勿課役,勒五部月一至州,習射犒激,名曰使効,蓋 陜西 弓箭手法也,纔三百餘人耳。州縣惡其獷鋭難制,死亡不復補,甚者抑不令赴州,失本意矣。’”
分類:民兵
《國語辭典》:排長(排長)  拼音:pái zhǎng
1.軍隊職稱之一,為一排之長,在班長之上,連長之下。如:「小張已經(jīng)升為排長。」
2.一行列之長。如:「老師說:『排長起來收本子?!弧?/div>
《國語辭典》:義勇軍(義勇軍)  拼音:yì yǒng jūn
自愿服役的軍隊。也稱為「志愿兵」。
《國語辭典》:綠林兵(綠林兵)  拼音:lǜ lín bīng
西漢末年,由饑民所組成,反對王莽政權的民兵。
《漢語大詞典》:水勇
清 政府于鴉片戰(zhàn)爭期間組成的水上民兵。 清 魏源 海國圖志·籌海篇上:“調水師不如練水勇……水勇善泅?!?林增平 《中國近代史》第一編第一章:“ 琦善 到達 廣州 ……裁減兵船三分之二,舵工水勇全部遣散。”《新華月報》1961年第7期:“水勇是 林則徐 時代倡議組成的水上‘民兵’?!?/div>
《國語辭典》:團?。▓F?。 ?span id="pcpcuc6" class='label'>拼音:tuán dīng
團練的民兵。
分類:團練民兵
《國語辭典》:教育召集  拼音:jiào yù zhào jí
政府機關依軍事需要,召集后備軍人或國民兵入營,舉行訓練或演習的集會。
《國語辭典》:甲種國民兵役(甲種國民兵役)  拼音:jiǎ zhǒng guó mín bīng yì
以初期國民兵役期滿,適合于常備兵與補充兵現(xiàn)役所需的超額者服之,由縣政府施以一至三個月的軍事訓練。
《國語辭典》:點閱召集(點閱召集)  拼音:diǎn yuè zhào jí
國防部依離營時間久暫、動員需要及專長、區(qū)域對后備軍人、國民兵的召集。主要在平常將后備部隊加以編制,使其熟悉所屬編制,以便戰(zhàn)時能迅速動員集結。
《國語辭典》:緩召(緩召)  拼音:huǎn zhào
應受動員召集或臨時召集的常備兵預備役、補充兵預備役及已訓國民兵,因故延緩徵召,稱為「緩召」。
《漢語大詞典》:麻雀戰(zhàn)(麻雀戰(zhàn))
一種游擊戰(zhàn)法。游擊隊或民兵組成小分隊,忽聚忽散,靈活機動地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以殺傷、消耗、迷惑、疲憊敵人為主要目的。 鍾發(fā)宗 《赤衛(wèi)軍圍困興國城》:“決定以中隊為單位,分散行動,和敵人打‘麻雀戰(zhàn)’。” 劉少卿 《大悟山反“掃蕩”的回憶》:“又留下四十五團一個營,在 大悟山 區(qū)配合地方武裝打‘麻雀戰(zhàn)’,迷惑和箝制敵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