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6177,分1746頁顯示  上一頁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滿月(青藏 全聲者 )
釋鑒元(勝集 )
釋惟忠( 是山為伏龍 )
魏萬( 魏顥、萬、顥 世稱 魏王屋 王屋山人 炎 )
李懷仙(文武將吏 )
崔玄真(別稱 崔元真 岷山子 )
郎大家宋氏
劉賡(維嵩白云子 )
柳氏(別稱 李生姬、韓翃姬 )
僧義宣(大不嫌 )
顏真卿(清臣 世稱 魯公、顏魯公 應方 魯郡公、魯國公 文忠 行第 十三 )
僧湛然(別稱 妙樂大師 圓通尊者 )
蘇渙(白蹠 行第 大 )
韋倫(難理 郢國公 肅 )
王玙(三王 簡懷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西域人。以博曉經(jīng)義為僧眾所推。來中原翻譯瑜珈法門,會文宗開成中甘露之變,朝廷無復紀綱,不暇翻譯。知玄禮以為師,深得其指授,并請翻諸禁咒,因譯《陀羅尼集》及《佛為毗戍陀天子說尊勝經(jīng)》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西域人也。開成中。進梵夾。會有甘露之禍。不暇翻譯。悟達國師知玄。好聲明學。師事月。因請出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剛悉地。出陀羅尼集四卷。又出佛為毗戍陁天子所說尊勝經(jīng)一卷。較舊譯尤詳。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華言智慧輪。大中間。行大?拿羅灌頂法。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說以為陀羅尼者。法之根本。蓋大毗盧遮那。寔諸佛所依。至于出生無邊法門。學者脩戒定慧而以總持助成之。務令速疾。無不可者。又述示教指歸。 ??嶁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滿月者。西域人也。爰來震旦務在翻傳。瑜伽法門一皆貫練。既多神效眾所推欽。開成中進梵夾。遇偽甘露事去未旋踵。朝廷無復記綱不暇翻譯。時悟達國師知玄。好學聲明。禮月為師。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緣界。悉曇八轉(zhuǎn)深得幽趣。玄曰。異哉。吾體兩方之言。愿參象胥之末可乎。因請翻諸禁咒。乃與菩薩嚩日羅金剛悉地等。重譯出陀羅尼集四卷。又佛為毗戌陀天子說尊勝經(jīng)一卷。詳覈三復曲盡佛意。此土先已有陀羅尼集十二卷。新翻四卷未聞入藏。月等俱不測其終。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華言智慧輪。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拿羅法。已受灌頂為阿阇梨。善達方言深通密語。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毗盧遮那。為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羅尼是也。至于出生無邊法門。學者修戒定慧以總侍助成。速疾之要無以超越。又述示教指歸共一十馀言。皆大教之鈐鍵也。出弟子紹明。咸通年中刻石記傳焉。 論曰。無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偝盅韵聲笞侄怀?。未聞者聞。聞光音天之馀響。未解者解。解最上法之所詮。圣賢飲之為醇醪。凡劣啜之成糟粕。若夫有緣則遇。無道則違。秦獄既械其利防。此無緣也。漢庭肇迎其白馬。斯有感焉。聽彼異呼覽其橫字。情可求而呼相亂。字雖殊而意且同。是故周禮有象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譯知八狄。今四方之官。唯譯官顯著者何也。疑漢已來多事北方。故譯名爛熟矣。又如周秦輶軒使者。奏籍通別國方言。令君王不出戶庭坐知絕遐異俗之語也。若然者象胥知其遠也。方言知其近也。大約不過察異俗達遠情者矣。懿乎東漢始譯四十二章經(jīng)。復加之為翻也。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譯二名行焉。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方圓共鑿。金石難和。碗配世間。擺名三昧。咫尺千里。覿面難通。次則彼曉漢談。我知梵說。十得八九。時有差違。至若怒目看世尊。彼岸度無極矣。后則猛顯親往。奘空兩通。器請師子之膏。鵝得水中之乳。內(nèi)豎對文王之問。揚雄得絕代之文。印印皆同。聲聲不別。斯謂之大備矣。逖觀道安也論五失三不易。彥琮也籍其八備。明則也撰翻經(jīng)儀式。玄奘也立五種不翻。此皆類左氏之諸凡。同史家之變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謂譯字譯音為一例。胡語梵言為一例。重譯直譯為一例。粗言細語為一例。華言雅俗為一例。直語密語為一例也。初則四句。一譯字不譯音。即陀羅尼是。二譯音不譯字。如佛胸前卐字是。三音字俱譯。即諸經(jīng)律中純?nèi)A言是。四音字俱不譯。如經(jīng)題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第二胡語梵言者。一在五天竺純梵語。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羅門。國與胡絕書語不同。從羯霜那國。字源本二十馀言。轉(zhuǎn)而相生。其流漫廣。其書豎讀。同震旦歟。至吐貨羅言音漸異。字本二十五言其書橫讀。度蔥嶺南迦畢試國。言字同吐貨羅。已上雜類為胡也。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廣。號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論。大抵與胡不同。五印度境彌亙既遙。安無少異乎。又以此方始從東漢傳譯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為胡國。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經(jīng)書。彥琮法師獨明斯致。唯徵造錄痛責。彌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我。用胡名而迷梵種。失則誅誰。唐有宣公亦同鼓唱。自此若聞彈舌?;蚨煤谌萦《ê魹殍笊?。雷同認為梵語。琮師可謂忙于執(zhí)斧捕前白露之蟬。瞢在回光照后黃衣之雀。既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區(qū)分。是非料簡致有三失。一改胡為梵。不析胡開胡還成梵。失也。二不善胡梵二音。致令胡得為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譯失也。當初盡呼為胡。亦猶隋朝已來總呼為梵所謂過猶不及也。如據(jù)宗本而談。以梵為主。若從枝末而說。稱胡可存。何耶。自五天至嶺北。累累而譯也。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讓焉。三亦胡亦梵。如天竺經(jīng)律傳到龜茲。龜茲不解天竺語。呼天竺為印特伽國者。因而譯之。若易解者猶存梵語。如此胡梵俱有者是。四二非句。純?nèi)A言是也。第三重譯直譯者。一直譯。如五印夾牒直來東夏譯者是。二重譯。如經(jīng)傳嶺北樓蘭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譯為胡語。如梵云鄔波陀耶。疏勒云鶻社。于闐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羅。胡云毗沙門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赍夾牒而來。路由胡國。或帶胡言。如覺明口誦曇無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赍經(jīng)三藏。雖兼胡語到此不翻譯者是。第四粗言細語者。聲明中一蘇漫多。謂汎爾平語言辭也。二彥底多。謂典正言辭也。佛說法多依蘇漫多。意住于義不依于文。又被一切故。若彥底多非諸類所能解故。亦名全聲者。則言音分明典正。此細語也。半聲者。則言音不分明而訛僻。此粗語也。一是粗非細。如五印度時俗之言是。二唯細非粗。如法護寶云奘師義凈洞解聲明音律用中天細語典言而譯者是。三亦粗亦細。如梵本中語涉粗細者是或注云此音訛僻即粗言也。四二非句。闕第五華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同也。且此方言語雅即經(jīng)籍之文。俗乃術(shù)巷之說。略同西域。細即典正粗即訛僻也。一是雅非俗。如經(jīng)中用書籍言是。二是俗非雅。如經(jīng)中乞頭博頰等語是。三亦雅亦俗。非學士潤文信僧執(zhí)筆。其間渾金璞玉交雜相投者是。四二非句。闕第六直語密語者。二種作句。涉俗為直。涉真為密。如婆留師是。一是直非密。謂婆留師翻為惡口住。以惡口人人不親近故。二是密非直。婆留師翻為菩薩所知彼岸也。既通達三無性理。亦不為眾生所親近故。三兩亦句。即同善惡真俗。皆不可親近故。四二非句。謂除前相故。又阿毗持呵婁(目數(shù)數(shù)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棄背)婆羅(目真實離散亂)此諸名在經(jīng)論中例顯直密語義也。更有胡梵文字。四句易解。凡諸類例括彼經(jīng)詮。解者不見其全牛。行人但隨其老馬矣。或曰。翻梵夾須用此方文籍者。莫招濫涉儒雅之過乎。通曰。言不關典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對。豈可以委巷之談而糅于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載上之微言傳所合百王下之末俗。斯為不易矣。或曰。漢魏之際盛行斯意。致使陳壽國志述臨兒國云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jīng)而相出入。蓋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為浮屠。此為見譯家用道德二篇中語。便認云與老子經(jīng)互相出入也。設有華人能梵語與西僧言說。兩相允會??杀阒^此人為天竺人耶。盍窮其始末乎。是知若用外書須招此謗。如童壽譯法華。可謂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語趣矣。今觀房融潤文于楞嚴。僧肇徵引而造論。宜當此誚焉。茍參鄙俚之辭。曷異屠沽之譜。然則糅書勿如無書。與其典也寧俗。儻深溺俗厥過不輕。折中適時自存法語。斯謂得譯經(jīng)之旨矣。故佛說法多依蘇漫多也。又傳譯之興。奉行之意。不明本起何示將來。今究其宣揚略陳梗概。夫教者不倫有三疇類。一顯教者。諸乘經(jīng)律論也(不同瑜伽論中顯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瑜伽灌頂五部護摩三密曼拿羅法也(瑜伽隱密教是多分聲聞藏教)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法也。次一法輪者。即顯教也。以摩騰為始祖焉。次二教令輪者。即密教也。以金剛智為始祖焉。次三心輪者(義加此輪)即禪法也。以菩提達磨為始祖焉。是故傳法輪者。以法音傳法音。傳教令輪者。以秘密傳秘密。傳心輪者。以心傳心。此之三教三輪。三祖自西而東?;捕ァA魇宕?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朱梁后唐石晉劉漢郭周今大宋)法門之貽厥孫謀。萬二千年。真教之克昌厥后?;蛟?。譯場經(jīng)館設官分職不得聞乎。曰此務所司先宗譯主。即赍葉書之三藏明練顯密二教者充之。次則筆受者。必言通華梵學綜有空。相問委知然后下筆。西晉偽秦已來。立此員者。即沙門道含玄賾姚嵩聶承遠父子。至于帝王。即姚興梁武天后中宗?;蚬獔?zhí)干。又謂為綴文也。次則度語者。正云譯語也。傳度轉(zhuǎn)令生解。亦名傳語。如翻顯識論沙門戰(zhàn)陀譯語是也。次則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證知。能詮不差所顯無謬矣。如居士伊舍羅證譯毗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義一員。乃明西義得失。貴令華語下不失梵義也。復立證禪義一員。沙門大通充之。次則潤文一位。員數(shù)不恒。令通內(nèi)外學者充之。良以筆受在其油素。文言豈無俚俗。儻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義凈譯場。則李嶠韋嗣立盧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潤色也。次則證義。蓋證已譯之文所詮之義也。如譯婆沙論?;坩缘览实热偃丝颊牧x。唐復禮累場充任焉。次則梵唄。法筵肇啟梵唄前興。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聞此位也。次則校勘。讎對已譯之文。隋前彥琮覆疏文義。蓋重慎之至也。次則監(jiān)護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壽為總監(jiān)檢校。唐則房梁公為奘師監(jiān)護。相次許觀楊慎交杜行顗等充之?;蛴蒙畣T。則隋以明穆曇遷等十人。監(jiān)掌翻譯事詮定宗旨。其處則秦逍遙園。梁壽光殿瞻云館。魏汝南王宅。又隋煬帝置翻經(jīng)館。其中僧有學士之名。唐于廣福等寺?;?qū)m園不定。又置正字。字學玄應曾當是職。后或置或否。朝延罷譯事。自唐憲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相望可一百五十許歲。此道寂然。迨我皇帝臨大寶之五載。有河中府傳顯密教沙門法進。請西域三藏法天譯經(jīng)于蒲津。州府官表進。上覽大悅。各賜紫衣。因敕造譯經(jīng)院于太平興國寺之西偏。續(xù)敕搜購天下梵夾。有梵僧法護施護。同參其務。左街僧錄智照大師慧溫證義。又詔滄州三藏道圓證梵字。慎選兩街義解沙門志顯綴文。令遵法定清沼筆受。守巒道真知遜法云慧超慧達可瑰善祐可支證義。倫次綴文。使臣劉素高品王文壽監(jiān)護。禮部郎中張洎光祿卿湯悅次文潤色。進校量壽命經(jīng)善惡報應經(jīng)善見變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經(jīng)。有命授三藏天息災法天施護師號。外試鴻臚少卿賜廄馬等。筆受證義諸沙門各賜紫衣并帛有差。御制新譯經(jīng)序冠于經(jīng)首。觀其佛日重光法輪發(fā)軔。赤玉箱而啟秘。青蓮朵以開芳。圣感如然。前代就堪比也。又以宣譯之者樂略樂繁。隋之已前經(jīng)題簡少。義凈已降經(jīng)目偏長。古則隨取強名。后則繁盡我意。又舊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譯明言多祥音反。受持有驗。斯勝古蹤。凈師犬譯諸經(jīng)偏精律部。自高文彩最有可觀。金剛智也秘藏祖師。阿目祛也多經(jīng)譯匠。師資相接感應互彰。無畏言辭且多樸實。覺救加佛頂之句。人無間然。日照出顯識之文。刃有馀地。思惟罥索。學喜華嚴。密語斷章大人境界。流志寶積。菩提曼茶。華胥之理致融明。灌頂之風標秘邃。迪公勤其筆受。般若終乎譯場。其馀諸公皆翻夾牒欲知狀貌聊舉喻言其猶人也。人皆人也。奈何姿制形儀。各從所肖。肖其父焉。若如此大則同。而小有異耳。良由譯經(jīng)是佛法之本。本立則道生。其道所生唯生釋子。是以此篇冠首。故曰。先王將禜海。必先有事于河者。示不忘本也。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素行甄明。范圍律道。講華嚴經(jīng)。號為勝集。日供千人粥食。其倉簟中。米粟才數(shù)百斛。取之不竭。其山寺多徵應。有慧觀禪師。見三百馀僧。持蓮燈凌空而去。歷歷如流星焉。開元中。崔冀公寧。擬其妖妄。躬自入山宿。見山四面各三十里火光。至第三夜。有百馀支燈現(xiàn)。兼紅光千尺馀。冀公蹶然作禮。嘆未曾有。時松間出金色手。長七尺許。有二菩薩。黃白金色閃爍。庭前柏樹上。晝現(xiàn)一燈。其明如日。橫布玻璃山。寶珠一顆。圓一丈。熠爚可愛。西嶺山門。懸大虹橋。橋上梵僧童子老叟間出。有二炬。爛然空中。如相迎送交過之狀。下有四菩薩。兩兩偶立。放通身光。高六七十尺。復見大松林后。忽有寺額。篆書三學字。又燈下垂繡帶二條。東林之間。夜出金山。月當于午。金銀二色。燈列于知鉉師墳側(cè)。韋南康皋。每三月就寺。設三百菩薩大齋。菩薩現(xiàn)形捧燈。僧持香燈引挹之。大中八年。改額曰開照。
釋惟忠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幼事大光山道愿禪師出家。既而游嵩岳。見神會禪師。而決擇焉。乃復觀覽圣跡。于江之左。有山僻邃。妍秀可愛。遂營茅舍。而安禪其間。蓋其地舊多龍蛇。瘴煙癘霧。白晝冥晦。樵牧者。往往犯之立死。雖有國醫(yī)。無所施其技。自忠之來。近遠寧謐。聞空中聲云。承法師力。今得解脫矣。建中三年入滅。壽七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從業(yè)于大光山道愿禪師。神驥伏櫪雖止也。發(fā)蹄則超忽千里焉。游嵩岳見神會禪師折疑沈默。處于大方觀覽圣跡。見黃龍山郁翠而奇異。乃營茅舍。其窮溪極谷而多毒龍。噴氣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醫(yī)工寡效。忠初不知。獨居禪寂澗飲木食。其怪物皆卷而懷矣。山民無害。或聞空中聲云。得師居此民之多幸。令我解脫也。鄉(xiāng)人因號是山為伏龍。言忠弭伏鱗蟲之長。故此名焉。以建中三年入滅。報齡七十八。其年九月遷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館陶人。始名萬,后名炎,一說后名顥。居王屋山,號王屋山人。肅宗上元元年登進士第。愛文好古,浪跡不仕。嘗自尋訪李白,數(shù)千里不遇。乘興游臺越,經(jīng)永嘉,觀射公石門。后于廣陵與白相見。白作詩贈之,并盡出其文,命萬為集,是為《李翰林集》。后仕為兼御史中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原名萬,又名炎,后改名顥,聊城(今屬山東)人。曾隱于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久慕李白名,因于玄宗天寶十二載(753)至梁園、東魯、吳越等地尋訪之。翌年春,相會于廣陵,同舟入秦淮,游金陵。李白盡出詩文,請顥編集。與李頎友善,頎有《送魏萬入京》,時在顥登第以前。肅宗上元元年(760),進士及第(《登科記考》卷九系魏顥登第于天寶十三載,誤)。二年,編成《李翰林集》,且為作序。生平散見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封氏聞見記》卷八、《唐詩紀事》卷二二?!?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詩3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顥。開元中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8 【介紹】: 唐柳城胡人。世事契丹,守營州。善騎射,有智數(shù)。安祿山反,以懷仙為裨將。后史朝義任懷仙為燕京留守、范陽尹。降唐,濮固懷恩表為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懷恩反,懷仙亦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將吏,私貢賦,朝廷不能制。終為部將朱希彩所殺。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崔元真。號岷山子。玄宗天寶間隱于岷山。曾著《靈沙受氣用藥訣》1卷、《云母論》2卷,已佚。事跡見《新唐書·藝文志三》?!?a target='_blank'>大還丹照鑒》收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女詩人。玄宗天寶前在世。善作樂府詩,曾收入李康成《玉臺后集》,列劉希夷前。事跡據(jù)《初唐詩紀》卷六〇?!?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首。
劉賡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號維嵩白云子。玄宗天寶間在世。撰類書《稽瑞》一卷,編次列代祥瑞故事,以四言韻語列目,頗存唐以前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李生姬。艷麗喜談謔,善謳詠。玄宗天寶中,韓翃館于李,李以姬贈翃。及翃為侯希逸所辟,柳氏留都下。遭亂,為蕃將沙吒利所劫。翃失柳氏,嘆想不已,意色皆喪。虞候許俊,請翃書數(shù)字,單騎造沙吒利第,出翃札示柳氏,挾之跨馬,復歸于翃。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據(jù)唐傳奇《柳氏傳》云,天寶中,寒士韓翊,(當即韓翃,字君平,大歷十才子之一)與豪富之李生相友善。李之美妾柳氏心慕韓翊,李遂其意,將柳嫁韓。安史亂時,柳氏剪發(fā)毀形,寄身法靈寺。兩京收復,韓使人潛尋柳氏,并贈以詩。柳見韓詩甚感,作詩答之。不久柳為蕃將沙叱利劫去。虞侯許俊用計救出柳氏,韓柳得以團聚。此愛情故事盛傳于當時,后收入《太平廣記》卷四八五,孟棨《本事詩·情感》亦載,情節(jié)稍有差異。《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常州晉陵人。住興寧寺,以明律稱。與慧宣、德宣并稱“三宣”。有《折中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晉陵人。姿性聰利。翛然有出俗態(tài)。納法后。孜孜律科其砥礪之益雖寸陰無廢。天寶初。依楊州法慎律師。慎撫而嘆曰。孔子以為后生可畏。其子之謂乎。后聽周律師講終南事鈔??家嚲?。著折中記。折中者。折非而中是也。中我之是而折慊融濟崿勝諸師之非。則猶未晚乎是非也。然于宗門。則不得不爾。其晚年化風尤盛。竟亦莫知其所終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義宣者。晉陵人也。宿植利根翛然出俗。不煩師訓砥礪厥心。納法后孜孜律科時無虛度。玄儒旁綜長在篇章。卒問捷給。而稟延陵恭讓之風。雅得毗尼之體。初揚州法慎傳于舊章?;吹橹g推為碩匠。天寶初宣斂衽摳衣。咨詢彌久輩流率服。慎且嘆賞曰??晌泛?。宣講終南事鈔請業(yè)于周律師之庭。考覈尤精。乃著折中記六卷以解之。蓋慊。融濟崿勝諸師有所紕謬故也。使是非各盡其分。人免據(jù)宗而阿比。從此立稱耳。毗陵多出名士。僧有三宣慧德義是歟。時于江都習業(yè)。與會稽曇一閩川懷一慶云靈一同門為朋也。晉陵既有三宣。慎門復出三一焉。江表資為美談。宣天寶末盛行化導。罔究其終。 系曰。夫名以制義所出無窮。奈何師資踵武而犯教祖之諱乎。通曰。春秋貴賤不嫌同號也。或曰。滕齊不敵俱書侯。乃曰。不嫌同號。號與名豈得例諸。通曰。號大不嫌。名小豈嫌乎。矧以義宣始為名者。安知弟子成事于南山之門邪。然出家者必也無妨。一則姓既以華從梵。咸稱釋氏。一則西域無諱。此合從旃。具諱者周人以事鬼神。夏商無諱明矣。況乎宣師已生兜率。小為天人大為菩薩。豈宜以鬼神事之。致令唐初高德勝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職由諱之極矣。屬今修撰。乃闕文也。乃知真諦無諱。俗諦聞似則懼。或曰。今沙門姓既為釋。名復不諱。言我不隨俗諦。云何對君主稱臣。莫西域有否。通曰。姓名不對王者。臣妾表疏合然。昔齊帝問王儉。遂令對見稱名。自漢至唐肅宗朝。始見稱臣。由此沿而不革。良以沙門德薄日就衰微。一往無復矣。又以法委國王誠難改作。王謂為是楷定莫移。故佛言。雖非我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9—784 【介紹】: 唐瑯邪臨沂人,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顏師古五世從孫。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員外郎。為楊國忠所擠,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叛,約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等起兵抵抗,響應者眾,共推為盟主,兵至二十萬。肅宗立,為河北招討使。諸郡復陷,間道奔鳳翔,累除御史大夫,出為馮翊太守。以直不容,屢貶官。歷遷尚書右丞、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德宗時,盧杞惡之,會李希烈叛,命往勸諭,遂為希烈縊死。謚文忠。工書法,初學褚遂良,后從張旭,創(chuàng)為“顏體”。有集及《韻海鏡源》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陜西長安)人。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進士及第,天寶元年(742)中文詞秀逸科,歷仕秘書省校書郎、醴泉尉、監(jiān)察御史。八載遷殿中侍御史,楊國忠怒其不附己,出為平原太守。安史亂起,起義兵抵抗。肅宗至德元載(756)拜憲部尚書、御史大夫,出為同、蒲、饒、升州刺史。代宗廣德二年(764)遷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大歷三年(768)出為撫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形成一個多達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十二年召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師,充淮寧軍宣慰使。興元元年(784)為李希烈所害,謚文忠。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令狐峘《顏真卿墓志銘》、殷亮《顏魯公行狀》。宋留元剛有《顏魯公年譜》。工詩善文,又為杰出書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傳《顏魯公集》15卷,為留元剛所輯。《全唐詩》存詩1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1首?!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1首,聯(lián)句1首,斷句2。
唐詩匯評
顏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二十二年(734),登進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詞秀逸科,調(diào)醴泉尉,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楊國忠惡之,出為平原大守。起兵抗安史叛軍,詔拜戶部侍郎。肅宗即位,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使。至德二載(757)為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軍國事知無不言,為宰相所忌,出為馮翊太守,累貶至蓬州長史。代宗立,除尚書左丞,尋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魯國公。與元載不合,貶峽州別駕,遷撫、湖二州刺史。德宗立,改大子少師。時李希烈叛,受命往勸諭,被拘,不屈被害。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世稱“顏體”。善詩文,著作甚富,有《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又《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各十卷,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詩補逸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長安人。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及第,歷仕玄、肅、代諸朝,封魯國公。李希烈陷汝州,盧杞奏遣真卿往諭,拘脅累歲,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樼鹋R沂人。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員外郎。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加戶部侍郎。肅宗幸靈武。授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訪招討使。代宗朝封魯郡公。為刑部尚書。加改太子太師。盧惡之。奏使諭李希烈。希烈脅之。不屈。遂縊殺之。年七十七。贈司徒。謚曰文忠。

作品評論

《唐詩品》
魯公情欣所遇,悉綜古調(diào),頗尚格氣,不事彌文。雖有一二近體,不過游戲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載不及百篇,大都守吳興時,與皎僧、陸處士之流結(jié)思巖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曠世之情,優(yōu)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時色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82 【介紹】: 唐僧。天臺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晉陵荊溪,稱荊溪大師,又稱妙樂大師。俗姓戚。原為儒家子弟,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三十八歲于宜興凈樂寺出家,后在吳郡開元寺講止觀。玄朗卒,住天臺山國清寺。有《法華玄義釋簽》、《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止觀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毗陵之荊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處士。事左溪玄朗師。而受經(jīng)焉。異日朗謂之曰。汝何夢矣。曰疇昔之夜夢。著僧伽黎。挾兩輪。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觀二法。度眾生于生死淵乎。天寶初。始緇薙。尋從越州曇一律師。究毗尼藏。復于吳之開元寺大闡所學。無幾何朗師捐世。乃嘆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幾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蕩于空?;蚰z于有。舍予其誰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傳章句。凡十數(shù)萬言。以貽諸后。詔書屢徵。卒辭疾不起。雖當大兵大饑之際。歸趨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隴道場。語其徒曰。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圣為三德。爇炷則初后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曹其毋忽。因隱幾泊然而化。壽七十二。臘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師瑩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吳門沙門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一卷。止觀義例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行于世。搢紳先生之得其道者。學士梁肅其尤也。故摛鴻筆。以發(fā)大師之蘊。而勒之金石誠無愧。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晉陵之荊溪。則常州人也。昔佛滅度后。十有三世至龍樹。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嗣其學者號法性宗。元魏高齊間有釋慧文。默而識之。授南岳思大師。由是有三觀之學。洎智者大師蔚然興于天臺。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則然乃龍樹之裔孫也。智者之五世孫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獨有邁俗之志。童丱邈焉異于常倫。年二十馀受經(jīng)于左溪。與之言大駭。異日謂然曰。汝何夢乎。然曰。疇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淵乎。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然德宇凝精神鋒爽拔。其密識深行沖氣慧用。方寸之間合于天倪。至是始以處士傳道。學者悅隨。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廣尋持犯開制之律范焉。復于吳郡開元寺敷行止觀。無何朗師捐代。挈密藏獨運于東南。謂門人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于是大啟上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于無間。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章句凡十數(shù)萬言。心度諸禪身不踰矩。三學俱熾群疑日潰。求珠問影之類。稍見罔象之功行。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寶末。大歷初。詔書連徵。辭疾不就。當大兵大饑之際。揭厲法流學徒愈繁。瞻望堂室以為依怙。然慈以接之謹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顧語學徒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圣為三德。爇炷則初后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幾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四。門人號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吳門元浩??芍^邇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開發(fā)后滯。則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鏍-糸+拱]論一卷。及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盛行于世。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經(jīng)不云乎。云何于少時大作佛事。然師有焉。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學士。故摛鴻筆成絕妙之辭。彼題目云。嘗試論之。圣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傳灌頂。頂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發(fā)乘此寶。乘煥然中興。蓋受業(yè)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紳先生高位崇名。屈體承教者又數(shù)十人。師嚴道尊遐邇歸仁。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觀夫梁學士之論儗議偕齊。非此人何以動鴻儒。非此筆何以銘哲匠。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富。故以是研論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歟。有會稽法華山神邕作真贊。至大宋開寶中。吳越國王錢氏。追重而誄之。號圓通尊者焉。可不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5 【介紹】: 唐人。少喜剽盜,善用白弩,巴中號為白蹠。后折節(jié)向?qū)W,及進士第。累遷侍御史。湖南觀察使崔瓘辟為從事。瓘遇害,渙走交廣,與哥舒晃反,兵敗被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5 排行大,蜀人,少年時往來剽盜,善放白弩,巴蜀商人稱之為“白蹠”。后折節(jié)讀書,代宗廣德二年(764),進士及第,累遷至監(jiān)察御史。大歷四年(769),湖南觀察使崔瓘召為從事。五年,崔被殺,渙南奔廣州,依廣帥李勉。八年,嶺南部將哥舒晃據(jù)廣州反,蘇渙為謀主。十年,路嗣恭率軍破廣州,斬晃、渙。生平散見《中興間氣集》、《新唐書·藝文志四》之《蘇渙詩》注、權(quán)德輿《贈太子太保伊公(慎)神道碑銘》、《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三。大歷四年,杜甫漂泊至潭州,渙與之交游。杜甫稱其“才力素壯,詞句動人”,贊其詩“突過黃初詩”、“殷殷留金石聲”(《蘇大侍御訪江浦賦八韻紀異》)。高仲武選其詩三首入《中興間氣集》,評曰:“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有詩1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首。
唐詩匯評
蘇渙(?-775),里貫未詳。少喜剽盜,善用白弩,巴蜀商人號為“白蹠”,以比盜蹠。后折節(jié)讀書。廣德二年登進士第。大歷四年,以侍御佐崔瓘湖南幕,與杜甫交游,甫贊其詩作“突過黃初”。次年,減玠殺崔瓘,據(jù)潭州,渙亡走嶺南。哥舒晃殺廣州刺史呂崇賁反,渙為之謀主?;螖?,死之。有《蘇渙詩》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三首。

作品評論

杜甫《蘇大侍御訪江浦賦八韻紀異》
蘇大侍御渙,靜者也,旅于江側(cè),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絕久矣。肩輿江浦,忽訪老夫舟楫,已而茶酒內(nèi),余請誦近詩??弦鲾?shù)首,才力素壯,辭句動人。接對明日,憶其浦思雷出,書篋兒杖之外,殷殷留金石聲。賦八韻記異,亦見老夫傾倒于蘇至矣。詩云:“龐公不浪出,蘇氏今有之。再聞誦新作,突過黃初時。乾坤幾反復,揚馬宜同時。今晨清鏡中,勝食齋房芝……”
中興間氣集
渙本不平者,善放白弩,巴中號曰“白蹠”,賨人患之,以比盜蹠。后自知非,變節(jié)從學。鄉(xiāng)賦擢第,累遷至御史……二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故善之。
蘭叢詩話
杜所稱賞之蘇渙,據(jù)《唐書》有為“白蹠”者,不知即此人否?其詩有古律二十余首,不知即杜所稱“殷殷幾席者”否?其事其人皆不足以深究,其詩非古非律,不知何所據(jù)而創(chuàng)之。
韋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6—799 【介紹】: 唐京兆人。韋光乘子。玄宗時累官大理評事。安祿山反,玄宗幸蜀,拜倫劍南節(jié)度行軍司馬。時內(nèi)官禁軍相次到蜀,所在侵暴,號為難理,倫清儉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賴其理。肅宗乾元末,拜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以忤李輔國,未行而改秦州刺史。代宗即位,歷忠、臺、饒三州刺史,為宦官用反間計,貶信州司馬。遇赦,旅寓洪州十數(shù)年。德宗即位,拜太常少卿,充通吐蕃使,奉使稱旨,西蕃敬服。為盧杞所惡,改太子少保。尋改太子少師致仕,封郢國公。卒謚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并州祁人。王方翼子。與弟王珣、王瑨均以文學聞名于時,號三王。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三
玙。鳳閣侍郎方慶六世孫。元宗好神仙。廣修祠祭。玙希旨上言。擢太常博士侍御史。為祠祭使。肅宗立。累遷太常卿。又以祠禱見寵。乾元三年拜浦同絳等州節(jié)度使。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罷為刑部尚書。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徙浙東。召入。再遷太子少師。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簡懷。